词条

是壳斗科栗属(学名:Castanea)中的乔木或灌木总称,大约有八九种,原生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大部分种类栗树都是20-40米高的落叶乔木,只有少数是灌木。各种栗树都结可以食用的坚果,单叶,椭圆或长椭圆状,10-30厘米长,4-10厘米宽,边缘有刺毛状齿。雌雄同株,雄花为直立柔荑花序,雌花单独或数朵生于总苞内。坚果包藏在密生尖刺的总苞内,总苞直径为5-11厘米,一个总苞内有1-7个坚果。

美洲栗原来是美国东部的主要树种,但被亚洲真菌寄生隐丛赤壳菌传染几乎灭绝,欧洲和西亚的栗树种类也容易受感染,但中国和日本的栗树种类对这种真菌有抵抗力,所以现在被美国引种,培养能抗真菌的杂交树种。

栗坚果称为栗子。《本草纲目·果一·栗》:“栗之大者为板栗,中心扁子为栗楔。稍小者为山栗。山栗之圆而末尖者为锥栗。”在欧洲、亚洲和美洲被广泛应用作为食品。在南欧中世纪时是居住在森林中居民食物中的主要碳水化合物来源。

栗子可以煮、烤、...

栗相关文献
栗腹
生平前251年,燕王喜派国相栗腹出使赵国,送金五百镒为赵孝成王置酒祝寿。栗腹回国后对燕王喜说:“赵国的精锐部队在长平之战都战死了,他们的孩子还没有长大,可以趁机进攻赵国。”燕王喜向昌国君乐间询问此事,乐间回答说:“赵国是个四面受敌,全民抗战的国家,不可以进攻。”燕王说以五敌一,乐间仍说不可战。大夫将渠也劝燕王喜说刚刚与赵国交好,再与赵国开战,违背道义必不能战胜。燕王喜不听,派出两路军队共六十万,兵车两千辆,由栗腹率领四十万攻打鄗(今河北省高邑县东),卿秦率领二十万攻打代(今河北省蔚县东北),燕王喜亲率偏军随军一同征战。燕军到达宋子(今河北省晋县南)时,赵孝成王派廉颇率兵八万在鄗击败栗腹,乐乘率军五万在代击败卿秦。栗腹战败被杀,卿秦、乐间被俘。次年,廉颇深入燕国五百里,包围了燕国的国都。燕王喜被迫派将渠为使,割让五座城池后赵国才退兵。评价鲁仲连评价栗腹:栗腹以十万之众五折于外,以万乘之国被围...
查看全文
贤栗
参考资料《华阳国志》《后汉书》西南夷传
查看全文
弗栗多
吠陀时期版本根据经典梨俱吠陀1.154~1.32的记载,因陀罗刚出生不久就为了解放世上所有被弗栗多堵住的水源而对它进行讨伐。因陀罗先从工匠神陀湿多获取了武器金刚杵,并向毗湿奴要求划出由他在宇宙踏出的三大步所构成的战场。战前因陀罗先饮下大量的苏摩汁以增强力量,击溃了弗栗多的九十九座堡垒,与弗栗多交战中他的两个下巴遭到击碎,但接着因陀罗将它抛下,撞向山下已经被粉碎的堡垒而死。因陀罗因此得名“弗栗多罕”,即“杀死弗栗多者”。现代印度地质学家试图以科学的眼光对这个传说进行自我解释,B.P.Radhakrishna写道:“于晚更新世(英语:LatePleistocene)时期,喜马拉雅山脉的水源都是处于冰封状态。直至气候变暖,部分冰河开始破裂,里面的大量冰块滑落山下形成洪水,泛滥了山脚的冲积平原……平原的居民将此现象看作成因陀罗神破冰解水的伟业并创作诗词歌颂他,在他们的眼中喜马拉雅山脉冰河缓慢地融化...
查看全文
相片集栗树栗树花成熟的栗子(欧洲栗)包裹在布满尖刺的总苞里的栗子(欧洲栗)散落在栗树周围的果子。(欧洲栗)欧洲栗欧洲栗葇荑花序:雄花乳黄色、雌花绿色有密刺(部分藏于叶下)(欧洲栗)生长中的嫩果(欧洲栗)欧洲栗树的枝干另见板栗炒栗子延伸阅读Philips,Roger.TreesofNorthAmericaandEurope.NewYork:RandomHouse.1979.ISBN0-394-50259-0.
查看全文
栗蚕
栗蚕是柞蚕属完全变态的野生吐丝经济昆虫,俗称灯笼蚕,广泛分布于我国“三北”地区和中南地区,它是我国的重要特产之一,目前尚处于野生状态。栗蚕丝是价格昂贵的天然纤维,具有独特的荧光闪烁性,被用做多种防伪标志和高档服饰品,其价格是柞蚕丝的10倍。栗蚕蛹不仅是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保健食品,而且含有许多奇特药物成分,可以医治多种疾病,其价格是柞蚕蛹的6倍。由于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剧增,售价不断上涨,因此掠夺性过量采集野生栗蚕茧的现象日趋严重,几乎使其到了濒临灭绝的危险境地。实行人工驯养挽救野生栗蚕这个珍稀的物种资源,做到合理开发利用,已经成为特种养殖业中的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1.特征与特性卵为尖椭圆形,呈麻雀蛋色,能抵御~30℃低温,暖种最适温度18℃,发育起点温度10℃±0.6℃,孵化有效积温181.7℃±11.6℃。1~3龄幼虫(蚕)有较强的群集性,4~5龄幼虫在受到触动时有假死落地的习性,在营...
查看全文
家族谱大览
黄氏宗谱 : 谷诒大栗堂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黄氏谷诒大栗堂首纂谱牒编组委, 2013年. 1册(约515页) : 插图, 世系表, 地图, 肖像. 注 : 此谱派系众多繁杂, 详请查阅谱第47-324页. 谱第49-300页为横板印刷. 其迁徙河南光山始祖资料已失考. 受姓祖 : 陆终,字发源. 受封于黄,以国为姓. 谷诒堂始祖 : (明) 黄清一,字天德. 由江西丰城迁徙湖北大梧县. 大栗堂始祖(一世) : (清) 黄色奇,字纯衣. 柿公长子. 清一公8世孙. 前黄岗支祖 : 黄忠原 ; 黄忠荣 ; 黄忠华 ; 黄忠贵 ; 黄忠太...[等]. 后黄岗支祖 : 黄兴龙 ; 黄显清 ; 黄忠普...[等]. 黄围孜支祖 : 黄纯 ; 黄德坤 ; 黄德有...[等]. 杨乡支祖 : 杨树清 ; 杨济奉 ; 杨德兴...[等]. 柳庄, 李冲支祖 : 黄显奇 ; 黄兴地 ; 黄显志...[等]. 甘西洼支祖 : 黄正鹃 ; 黄显庭. 沛洼支祖 : 黄延清 ; 黄延恩 ; 黄宗海...[等]. 张洼支祖 : 黄若(下三子 : 黄永寿 ; 黄永祯 ; 黄永和). 字派 : 登正廷显忠兴济 树德从恩世泽长 昌隆兆庆家恒裕 光耀联辉广发祥. 散居地 : 河南省光山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书脊题编目.
浏览:0
苗栗汤氏宗祠沿革史
原书: 写本, 清乾隆53 - 日本昭和12[1788-1937]. 121叶 : 世系表. 始祖: 汤四十七郎. 支祖: 汤洪鹏. 散居地: 台湾省苗栗县等地.
浏览:0
中湘栗塘陳氏七脩族譜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德星堂, 民国25[1936]. 存30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本谱不全. 缺卷20, 32, 及35. 宗祖 : (宋) 陈伸. 叔明公之后. 居江州. 下有三子: 陈克绳 ; 陈克思 ; 陈克正. 克绳公下派祖 : 陈延鼎. 玉公第四子. 伸公5世孙. 自江州迁新喻. 下一子: 陈赋. 克思公下派祖 : 陈延陵. 逊公次子. 伸公5世孙. 自江州迁合肥. 下一子: 陈华. 黄栗堂始祖(1世) : (元明之际) 陈希瑞,字祥舞,号辑葊. 可成公次子. 赋公5世孙. 由江西新喻迁中湘,居一都八甲黄栗塘. 希瑞公下派祖(4世) : (明) 陈思涯,字谦吉(继先公之子) ; 陈思德,字谦益(继祖公长子) ; 陈思恭,字谦让(继祖公次子). 思涯公下三子(5世) : (明) 陈龙,字迪光 ; 陈虎,字君山 ; 陈彪,字万甫. 思德公下五子(5世) : (明) 陈英,字俊生 ; 陈雄,字杰生 ; 陈纲,字纪成 ; 陈纪,字赞文 ; 陈亮,字起光. 思恭公下一子(5世) : (明) 陈秉,字执正. 高湖堂始祖(1世) : (元明之际) 陈开,字仕志. 嵩公次子. 华公5世孙. 自南京庐州府合肥县徙居中湘高湖冲. 开公下派祖(4世) : (明) 陈赞,字宗玉 ; 陈黄,字宗爵 ; 陈寰,字宗佩. 皆为太兴公(字世荣)之子. 赞公下三子(5世) : (明) 陈添森,字正清 ; 陈添浩,字鹿门 ; 陈添洪,字震江. 黄公下六子(5世) : (明) 陈添禧,字纯一 ; 陈添旺,字盛万 ; 陈添果,字功成(不详) ; 陈添汉,字鼎三(不详) ; 陈添明,字东晓 ; 陈添湖,字镇五(不详). 寰公下四子(5世) : (明) 陈添珏,字端生(不详) ; 陈添秀,字俊生(不详) ; 陈添凤,字来仪 ; 陈添普,字同仁. 名辈(16世起) : 昭名方显 大振南邦 家修国献 星聚荣昌 时和景泰 泽广源长 统垂业绍 延远攸良 散居地 : 湖南省湘潭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版心题及卷端题 : 陈氏七修族谱
浏览:100
中湘栗塘陳氏七脩族譜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德星堂, 民国25[1936]. 存30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本谱不全. 缺卷20, 32, 及35. 宗祖 : (宋) 陈伸. 叔明公之后. 居江州. 下有三子: 陈克绳 ; 陈克思 ; 陈克正. 克绳公下派祖 : 陈延鼎. 玉公第四子. 伸公5世孙. 自江州迁新喻. 下一子: 陈赋. 克思公下派祖 : 陈延陵. 逊公次子. 伸公5世孙. 自江州迁合肥. 下一子: 陈华. 黄栗堂始祖(1世) : (元明之际) 陈希瑞,字祥舞,号辑葊. 可成公次子. 赋公5世孙. 由江西新喻迁中湘,居一都八甲黄栗塘. 希瑞公下派祖(4世) : (明) 陈思涯,字谦吉(继先公之子) ; 陈思德,字谦益(继祖公长子) ; 陈思恭,字谦让(继祖公次子). 思涯公下三子(5世) : (明) 陈龙,字迪光 ; 陈虎,字君山 ; 陈彪,字万甫. 思德公下五子(5世) : (明) 陈英,字俊生 ; 陈雄,字杰生 ; 陈纲,字纪成 ; 陈纪,字赞文 ; 陈亮,字起光. 思恭公下一子(5世) : (明) 陈秉,字执正. 高湖堂始祖(1世) : (元明之际) 陈开,字仕志. 嵩公次子. 华公5世孙. 自南京庐州府合肥县徙居中湘高湖冲. 开公下派祖(4世) : (明) 陈赞,字宗玉 ; 陈黄,字宗爵 ; 陈寰,字宗佩. 皆为太兴公(字世荣)之子. 赞公下三子(5世) : (明) 陈添森,字正清 ; 陈添浩,字鹿门 ; 陈添洪,字震江. 黄公下六子(5世) : (明) 陈添禧,字纯一 ; 陈添旺,字盛万 ; 陈添果,字功成(不详) ; 陈添汉,字鼎三(不详) ; 陈添明,字东晓 ; 陈添湖,字镇五(不详). 寰公下四子(5世) : (明) 陈添珏,字端生(不详) ; 陈添秀,字俊生(不详) ; 陈添凤,字来仪 ; 陈添普,字同仁. 名辈(16世起) : 昭名方显 大振南邦 家修国献 星聚荣昌 时和景泰 泽广源长 统垂业绍 延远攸良 散居地 : 湖南省湘潭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版心题及卷端题 : 陈氏七修族谱
浏览:100
21.栗梓园李氏族谱 三十卷首二卷 , 21, 1370-2000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余庆堂藏, 2000年镌. 33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始迁祖 : (明) 李受一. 原籍江西绕州府乐平县, 与弟受二,受三两公迁湖北. 受二公居黄陂高邑乡; 受三公居荆门州. 受一公派下房祖(7世) : 李托 ; 李谦. 皆为道罡公之子. 托公下二子 : 李伯明(居田铺) ; 李伯升(居椁前). 谦公下二子 : 李伯朱(居大湾北头) ; 李伯昂(居大湾南头). 田铺派下支祖(11世) : 李毓,字文宇 ; 李魁. 椁前派下支祖(11世) : 李岳 ; 李位 ; 李玉 大湾北头派支祖(11世) : (明清之际) 李芳(居离姑尖) ; 李芬(迁八里湾,后不详) 李周,字立宇 ; 李茂,字华宇. 大湾南头派支祖(11世) : 李发,字春宇 ; 李开,字楚宇 ; 李辉,字耀宇 ; 李瑞,字祥宇. 先辈双派字(16-23世) : 元亨利贞典谟国雅; 辉华正大光明显达. 另取新派单行字(24-39世) : 诗书继美孝友发祥 家声丕振先泽孔长. 新续辈派字(40-47世) : 伟文俊德 协和兴邦.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安县, 红安县等地. 注 : 黄安县,今改名为红安县.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谱序题编目. 版心题 : 栗梓园李氏族谱.
浏览:100
6.栗梓园李氏族谱 三十卷首二卷 , 6, 1370-2000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余庆堂藏, 2000年镌. 33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始迁祖 : (明) 李受一. 原籍江西绕州府乐平县, 与弟受二,受三两公迁湖北. 受二公居黄陂高邑乡; 受三公居荆门州. 受一公派下房祖(7世) : 李托 ; 李谦. 皆为道罡公之子. 托公下二子 : 李伯明(居田铺) ; 李伯升(居椁前). 谦公下二子 : 李伯朱(居大湾北头) ; 李伯昂(居大湾南头). 田铺派下支祖(11世) : 李毓,字文宇 ; 李魁. 椁前派下支祖(11世) : 李岳 ; 李位 ; 李玉 大湾北头派支祖(11世) : (明清之际) 李芳(居离姑尖) ; 李芬(迁八里湾,后不详) 李周,字立宇 ; 李茂,字华宇. 大湾南头派支祖(11世) : 李发,字春宇 ; 李开,字楚宇 ; 李辉,字耀宇 ; 李瑞,字祥宇. 先辈双派字(16-23世) : 元亨利贞典谟国雅; 辉华正大光明显达. 另取新派单行字(24-39世) : 诗书继美孝友发祥 家声丕振先泽孔长. 新续辈派字(40-47世) : 伟文俊德 协和兴邦.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安县, 红安县等地. 注 : 黄安县,今改名为红安县.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谱序题编目. 版心题 : 栗梓园李氏族谱.
浏览:100
栗导读知识
河北栗氏家族
河北栗氏家族
栗姓也是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北京、天津、安徽等地。邯郸市是河北省栗姓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邯郸市栗姓族人主要分布在峰矿区和村镇南胡村、魏县野胡拐乡野东村、魏县野胡拐乡野西村、魏县沙口集乡大屯村、魏县沙口集乡斗门村、魏县仕望集乡浅疃村、魏县前大磨乡栗柴曲村、魏县前大磨乡前大磨村、大名县万堤镇栗庄村、大名县沙圪塔镇北贾庄村、大名县黄金堤乡郭王胜滩村、鸡泽县曹庄镇栗庄村、鸡泽县浮图店镇东柳三村、临漳县砖寨营乡前屯村、临漳县习文乡栗辛庄村、永年区辛庄堡乡郅家寨村、肥乡区辛安镇失驾堡村、肥乡区辛安镇辛安镇村、经开区姚寨乡西河东堡村等村落。栗姓的姓氏源流主要有五个,分别是源于风姓、子姓、李姓、宋姓、满族。在宋朝时,栗姓大约不足1万人,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地区。
浏览量:2105次
平山栗氏家族名人
平山栗氏家族名人
平山栗氏家族名人从词语词义上主要指的是出自平山的栗氏家族中的相关名人。 从历史上来看,关于栗姓氏的历史名人从古至今家族中有出过很多,其中从战国时期到现代数不胜数,我们从战国时期来看就有战国时期燕国国相-栗腹,以及明世宗嘉靖时期有《山居集》八卷,《四库总目》传于世的栗应宏,而在清朝时期著名官员,清嘉庆七年河南知县栗毓美等。在现代来看栗姓氏也是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河南是当代栗姓人口的第一大省。
浏览量:2988次
栗姓的明星
栗姓的明星
栗姓是当前百家姓之一,在我国古代和现代都有很多的名人、明星,在当前栗姓的人口大约有30万,从姓氏历史变迁上来说,栗这个姓氏也是明代时期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在当时主要迁移至今天的河南以及山东、河北、陕西等地,集中于河南。在古代时期的名人主要有战国时期燕国国相栗腹、山西浑源人清朝著名官员栗毓美,在现代的名人也有不少。
浏览量:1937次
栗姓氏怎么念
栗姓氏怎么念
栗姓在拼音读音上念作“lì”。这个姓氏在我国人口大约有30万左右,是我国的一个大姓氏,现代排名约为第249位,主要的分布地区在我国的河南省。从估计《风俗通义》的记载中来看,栗姓源于风姓,从实际的姓氏来源上还有源于子姓、李姓、宋姓以及古代少数名族改姓等。 栗姓氏的“栗”字在字形结构上为上下结构的独体字,平水韵为入声·四质,方音发音大致如下(仅作参考): ——实际发音以当地发音为准
浏览量:3883次
栗姓在百家姓有排名吗
栗姓在百家姓有排名吗
栗姓,中华姓氏之一,是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北京、天津、安徽等地。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为当代栗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栗姓总人口的一半。栗姓现为中国第249位大姓姓氏,人口大约有30万,占全国人口的0.024%。 【栗姓迁徙分布】 宋朝时期:栗姓大约不足1万人,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地区。 明朝时期:栗姓大约有2万6千人,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山东,这三省栗姓大约占全国栗姓总人口的87%;其次分布于河北、河南、湖北、四川、湖南等地。栗姓第一大省是山西,大约占栗姓总人口的48%。 当代:栗姓的人口大约有30万,从宋朝至今1000年中,栗姓人口增加率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为当代栗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栗姓总人口的一半;其次分布于河北、山西、安徽、陕西等地。
浏览量:21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