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姓,名弃,又称后稷,出生于稷山(今山西运城稷山县),帝舜时,黎民百姓缺粮,帝命令他播种百谷,并封他于邰(相传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西南),号曰“后稷”,另外赐姓姬氏。

传说有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脚迹,怀孕而生,因一度被弃,所以他叫“弃”。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相传稷王曾于县境南陲的中条山中教民稼穑,后称此山为稷王山,属晋,汉为河东郡闻喜县地,北魏太和十一年置高凉县,遂于隋开皇十八年改高凉县为稷山县。后人称之为农稷帝君稷王,也做稷神或者农稷神,是中国传统史籍记载的周族姬姓始祖。周人崇后稷为“祖灵”、“稷神”,以郊礼祭祀。

弃简介资料
公元前2300 年
相关人物
弃相关文献
生平《诗经·大雅·生民》讲述了周族关于天生后稷的起源神话。诗中载周族的始祖母有邰氏之女,姜嫄(一作姜原),一说为帝喾高辛氏的正妃,本来无子,于是她祭祀上帝求子,而后她在野外踏到了上帝脚印的大指处,感到喜悦,不久便怀上了后稷。怀胎满月,顺利分娩,证明上帝安乐地接受了姜嫄的祭祀。生后不久后稷被放置在狭隘的巷道上,受到了路过的牲畜的保育养护;又被放在森林里,得到了伐木人的照料;最后被置于冻实的河冰面上,又有飞鸟用双翅覆盖掩护他。这些都说明后稷得到了上帝神灵的保佑。后人不解后稷为何三次被母弃置于外,造出姜嫄“生子以为不详弃之”的解释,故而后稷得名“弃”。“弃”之名最早出现于《国语》、《礼记》和《左传》,这个误解当在春秋战国已经形成。胡承珙、顾颉刚等引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关于宋平公夫人的初生女“以异见弃”所以被弃于堤下的记述,认为战国时人可能据此拘牵《生民》的神话故事,给后稷赋名“弃”。《史记·...
查看全文
始乱终弃
【成语】始乱终弃 【成语】始乱终弃 【读音】shǐluànzhōngqì 【解释】多指男子对女子先玩弄后遗弃的不道德行为。 【出处】唐·元稹《莺莺传》:“始乱之,终弃之。”
查看全文
弃(qì)姓
始祖为弃宗弄赞。弃姓的记载最早见于1971年版台湾《中国姓氏集》。 〔姓源〕其姓源自复姓弃疾所简。据《中国姓氏集》记载,唐朝时吐蕃的首领名弃宗弄赞,其后裔有以先人名字中的弃为姓者。 〔名人〕《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弃氏1例。 〔供橱〕弃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九号供橱。
查看全文
自暴自弃
自暴自弃【成语意思】:自己糟蹋自己;自己鄙弃自己。形容不知自爱;甘于落后。暴;糟蹋;弃:鄙弃。【用法分析】:自暴自弃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成语来源】:先秦孟轲《孟子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褒贬解析】:贬义成语【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使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zìbàozìqì【英语翻译】:abandononeself【成语声母】:ZBZQ【成语分辨】:自暴自弃与“妄自菲薄”有别:自暴自弃侧重于形容行动表现;“妄自菲薄”侧重于形容精神状态。【自暴自弃的近义词】:妄自菲薄、自惭形秽【自暴自弃的反义词】:自强不息、自高自大、自命不凡【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教导他的学生不要做自暴自弃的人,学生不明白。孟子解释道自暴就是说话不遵守礼义,自己残害自己。自弃就是心里想的不是仁义,自己抛弃自己。仁是最安...
查看全文
左宗棠——选择想选择的,放弃该放弃的
? 左宗棠快半步,湖南官方渐刮实学新风 左宗棠的科考,起步于14岁。父母因穷困与疾病相继去世,他前后守孝共达6年。真正参加科考,始于20岁。 科考预示着左宗棠跌宕起伏的人生道路开始。 他以实学“技术”眼光,习儒家“义理”经典,作八股教条的文章,文章风味与其他士子已迥然不同。左宗棠试图将三者融合起来,这直接造成文章从角度到内容都十分别致。 1832
查看全文
弃相关标签
周朝君主
中国人物神
中国上古人物
中国神祇
姬姓
夏朝人
农耕神
地方政权统治者
家族谱大览
[吴氏]延陵族谱 [2卷]
原书: 南海官山 : 智文号刊刻, 民国19[1930]. 2册. 收藏者 : 中国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一世远祖 : 吴弃. 广东始祖(89世) : (宋) 吴先集. 散居地 : 广东省南海县等地. 版心题 : 吴氏房谱. 河南光州固始
浏览:100
兰阳福成杨氏族谱 [10卷,首末各1卷]
原书: 台北市 : 信大水泥, 民国72[1983]初版(华冈印刷厂). 合1册 : 世系表. 收藏所 : 宜兰市问心斋陈永瑞藏. 注 : 此谱为1983年相同编纂者纂修"兰阳头围杨氏族谱"(微卷#1392321至#1392322)之刊本. 两谱内容完全相同. 远祖 : 弃公,姬姓,号后稷. 为尧农师. 中古始祖 : 叔虞公. 受姓祖 : (周) 伯侨. 受封为杨侯,以邑为氏. 开闽祖 : (宋) 杨亮节. 渡台祖 : (清) 杨三生. 四大房 : 广达房 ; 仁义房 ; 礼智房 ; 忠信房. 昭穆(2代起) : 世代佰景文 恺正廷国家 宜惟良齐圣 广渊明允笃 诚忠肃恭懿 宣慈惠和戴 高履厚根本 固深积善行 仁荣华发达. 散居地 : 台湾省宜兰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书名页题编目.
浏览:0
梅氏宗谱 [12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敦本堂, 民国28[1939]六修. 12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编纂者 : 梅诗缘,字宝初 ; 梅诗韵,字启成 ; 梅诗清,字柏荣 ; 梅书燧,字冠群 ; 梅诗辉,字薪传 ; 梅祖俭,字得之 ; 梅祖凤,字楚山. 受姓祖 : 梅伯,谥忠侯. 太丁之弟. 封于梅,以地为姓. 鼻祖 : 梅𫓶. 远祖 : (汉) 梅福,字子贞. 官南昌尉. 弃官隐居浔阳. 宗祖(1世) : 梅宇. 生一子 : 梅彪,字熊飞. 迁江右宣城,又徙蕲阳. 始祖(6世) : (唐) 梅法令,字扶文. 昭公第三子. 生二子 : 梅太一 ; 梅太八. 此谱为太八公之后裔谱系. 派祖(15世) : (宋) 梅魁一,字百一. 必先公长子. 房祖(24世) : (明) 梅方来,字信芳 ; 梅方中,字接芳. 皆为本豪公之子. 信芳房下支祖(28世) : (清) 梅之恭,字魁春 ; 梅之从,字先余 ; 梅之明,字长坤 ; 梅之聪,字鹏远 ; 梅之睿,字卜远 ; 梅之基. 皆为梅占芳之子. 接芳房下支祖(28世) : (清) 梅之蕋,字先开 ; 梅之芳,字开子. 皆为梅占京之子. 另派祖(29世) : (清) 梅克绪,字承道,号书绅. 生五子 : 梅明雄 : 梅明杰 : 梅明忠 ; 梅明韬 ; 梅明畧. 历代宗派 : 宇彪卓璘昭 法太廷万顺 德小宪必魁 恭宽信敏惠. 续派 : 永正本方盛 吉能之克明 一大荣宗祖 诗书礼乐馨 文章承世泽 毓秀起才能 裕后贻谋远 传家守典型. 续派 : 积善恒余庆 循规自利贞 辉联兰桂茂 昆协玉金声 水木思源厚 绳其百代仍 箕裘绵旧绪 矩护绍高曾. 散居地 : 湖北省蕲春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贺氏宗谱[16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诒安堂, 公元2008年六修. 16册: 插图, 照片, 世系表. 始祖: 贺文伯. 生子三: 贺介夫 ; 贺昌夫 ; 贺秀夫. 迁常祖(1世): (宋元之际) 贺惟善,字楚书,号次翁. 弃官隐居晋陵(今江苏常州)城南十里之江村. 秀夫公之子. 惟善公下支祖(5世): 贺圣三(徙居奔牛镇, 今常州市新北区) ; 贺圣四(世藉江村, 今常州市武进区). 注: 此谱以简化字体书写. 散居地: 江苏省常州市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贺氏宗谱[16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诒安堂, 公元2008年六修. 16册: 插图, 照片, 世系表. 始祖: 贺文伯. 生子三: 贺介夫 ; 贺昌夫 ; 贺秀夫. 迁常祖(1世): (宋元之际) 贺惟善,字楚书,号次翁. 弃官隐居晋陵(今江苏常州)城南十里之江村. 秀夫公之子. 惟善公下支祖(5世): 贺圣三(徙居奔牛镇, 今常州市新北区) ; 贺圣四(世藉江村, 今常州市武进区). 注: 此谱以简化字体书写. 散居地: 江苏省常州市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诲贵公房三修张氏族谱 [4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清河堂之敦睦堂, 2003年三修. 4册 : 图像, 世系表. 收藏者: 金华市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豪上张氏''邵东邵阳始迁祖 : (元明)张诲贵, 字耀台, 济和长子. 原籍广西桂林府临桂县. 明洪武弃官避难初徙于湖南宝庆城东关外河街岭后青龙桥头(金邵阳是北塔区内), 后复迁离城六十里梅塘峦山存峦山铺(今邵阳市邵东县两市镇峦兴村和青兰村), 地名青龙桥头隐居, 在此开基. 散居地 : 湖南省邵阳县, 邵东县等地. 书衣题及书脊题 : 张氏族谱.
浏览:0
弃导读知识
辛弃疾逝世
辛弃疾逝世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  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辞免。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辛弃疾现存词600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其诗集《稼轩集》已佚。清人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为《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诗》录有其诗。
浏览量:3569次
辛弃疾的诗
辛弃疾的诗
  辛弃疾的诗,据辛启泰所辑《稼轩集抄存》收诗111首。邓广铭辑校《辛稼轩诗文抄存》清除误收,增补遗漏,得诗124首。其后,孔凡礼的《辛稼轩诗词补辑》又新补诗19首。现存辛诗,共133首。  辛诗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作者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可与其词相证,其中《送别湖南部曲》,自写政治遭遇,可与《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对读;  “有时思到难思处,拍碎栏干人不知”(《鹤鸣亭绝句》),感叹英雄失意,也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合拍;  而“竹杖芒鞋看瀑回,暮年筋力倦崔嵬”《同杜叔高祝彦集观天保庵瀑布主人留饮两日且约牡丹之饮》),与《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合拍。
浏览量:2765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词。原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其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一句名句。词中描写了黄沙岭的夜景,展现出乡村夏夜的幽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情景交融,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浏览量:1477次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期间所作,当时他经常于湖南、江西等地巡回,途经造口时望着涛涛江水,勾起了诗人的回忆,因此写下这首词,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爱国情思。词的上片写眼前所见的景物,“行人泪”意指造口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情,金兵猖獗,隆祐太后曾被追至此。诗人遥望汴京,然而被无数青山遮挡,诗人满怀忠愤。下片借景生情,即便有无数青山遮挡,然而终究阻挡不住一江之水东流,这里东流暗喻敌人,表达了自己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一筹莫展的愁闷。
浏览量:1568次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少年时,又曾与奉符人党怀英一同受学于刘瞻(《宋史》作蔡伯坚),并称“辛党”。 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浏览量:203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