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迁祖汪求,字鸿猷,清代移居台湾。记事至1966年。
雁塔庄氏家谱(台湾省)相关文献
台湾省-高雄庄大田
庄大田(?—1788)清台湾凤山(今高雄)竹仔港庄人,原籍福建漳州平和。凤山天地会首领。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起义后,他和族弟大韭、大麦等领导农民数千人起义响应,自称南路辅国大元帅、定南将军(一作开南将军)。一度攻占凤山,并与林爽文合围台湾府城(今台南)。五十三年林爽文起义失败后,凤山失守,在千牛庄与清军激战,被俘牺牲。
雁塔区
行政区划拼音:YàntǎQū位置:西安市南郊范围:北以南二环路与碑林区相接,以建工路与新城区相接,以昆明路与莲湖区、未央区相接;东以浐河与灞桥区相接;西以沣惠渠与长安区相接;南以杜陵路与
大雁塔
历史大雁塔正面,对比前面的大雄宝殿可看出塔身有一定的倾斜唐永徽三年(652年),为了保管从印度带回来的数百部梵本佛经,玄奘在大慈恩寺的西院主持修建了一座西域风格的藏经塔。这座塔最初名称为慈恩寺塔,此后被改称为雁塔,最终与荐福寺内的小雁塔相区别而被改称为大雁塔。而关于“雁塔”这一名称的来历,流传较广的说法认为是根据“埋雁建塔”的典故来命名的。初建的大雁塔只有5层,塔身为外砖内土结构。到了武周长安年间时,塔身已经因砖缝之间长满杂草而毁坏,武则天和王公们遂于长安年间捐资,将原塔拆除之后改建7层方形楼阁式塔,大历年间被改建为10层,此后由于战火原因被毁,此后再次被改建为7层。五代后唐长兴年间(930-933年),西京留守安重霸曾对大雁塔加以维修,大雁塔此时基本定型。此后慈恩寺在战火中荒废,时至北宋时期慈恩寺仅剩一座大雁塔,其余已经毁坏殆尽。明成化二年(1466年),包括大雁塔在内的慈恩寺被重新整修
小雁塔
历史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在唐高宗驾崩后百日时,唐朝宗室皇族为其在长安城内修建了一座寺庙,因该寺庙的建造目的是“献福”,故称之为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该寺庙改名为荐福寺。唐中宗景龙年间(707年至709年),小雁塔开建并建成。寺庙初建时规模宏大,塔院与寺院被横街隔开,塔院的北门正对寺院的南门。唐朝末年时,寺院毁于战火,后人将寺庙迁至安仁坊的塔院当中。此后,因该塔形似大雁塔但规模比大雁塔小,故得名小雁塔。1487年,陕西发生大地震,小雁塔被震裂,1521年,陕西再次发生地震,在这次地震中小雁塔的裂缝竟然重新还原。此后在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地震再次将塔震裂,这次地震中小雁塔的塔顶被震毁;在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当地的大地震中,小雁塔的裂缝再次愈合。清朝康熙三十年(1691年)小雁塔再次被震裂,康熙六十年(1721年)时的地震中再次愈合。清朝康熙年间,一口于金代明...
大雁塔和小雁塔是谁建的?
最近大雁塔裸女事件传的沸沸扬扬,那大家知道大雁塔和小雁塔是谁建的?跟随熟读中国古代历史的小编来看一看。 大雁塔位于和平门外4公里的慈恩寺内,相传唐代永徽3年。赴印度取经的玄奘法师。奏请在寺内建塔,用于存放他自印度带回来的经籍。这座塔初名为经塔。 后世人称它为大雁塔,此塔巍峨挺拔,引起世人的赞叹。这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大雁塔,成为古城西安独具风格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