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联合国禁止酷刑公约

联合国禁止酷刑公约

联合国禁止酷刑公约其全名为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Torture and Other Cruel, Inhuman or Degrading Treatment or Punishment)是在联合国之下的国际人权公约,其目的是要防止世界上继续存在有酷刑或其他相似的行为。该公约并要求各个缔约国必须在其管辖的领域内,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避免酷刑的存在与发生,且禁止各缔约国将人送回可能使该人遭受到酷刑的国家。

公约的全文在1984年12月10日于联合国大会通过,接着就有20个国家签署。其于1987年6月26日正式生效。而为了纪念这个公约,所以6月26日这一天便为“支持酷刑受害者国际日”。直到2008年12月为止,已经有146个国家为此公约的缔约国,另外有10个国家已经签署但尚未批准。

联合国禁止酷刑公约相关文献
海牙公约
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1899年5月18日~7月29日)1899年7月29日海牙公约《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1899年海牙第1公约)《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1899年海牙第2公约)及其附件《陆战法规和惯例章程》《关于1864年8月22日日内瓦公约的原则适用于海战的公约》(1899年海牙第3公约)1899年7月29日海牙宣言《禁止从气球上或用其他新的类似方法投掷投射物和爆炸物宣言》(1899年海牙第1宣言)《禁止使用专用于散布窒息性或有毒气体的投射物的宣言》(1899年海牙第2宣言)《禁止使用在人体内易于膨胀或变形的投射物,如外壳坚硬而未全部包住弹心或外壳上刻有裂纹的子弹的宣言》(1899年海牙第3宣言)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1907年6月15日~10月18日)1907年10月18日海牙公约《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1907年海牙第1公约)《限制使用武力索偿契约债务公约》(1907年海牙第2公...
查看全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公约的制定、签署和生效1992年4月30日至5月9日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会议后,本公约文本于1992年5月9日获得通过。1992年6月3日至6月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有世界各国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该会议期间,本公约开放签署。1992年6月12日,154国签署了该公约。本公约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本公约应自第五十份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的文书交存之日后第九十天起生效。”1994年3月21日,该公约生效。第二十三条还规定,“对于在第五十份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的文书交存之后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本公约的每一国家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本公约应自该国或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交存其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的文书之日后第九十天起生效。”截至2009年10月,该公约共有192个缔约方。公约内容附件一与附件二之缔约方公约将部分缔约方名单列入附件一与附件二:附件一缔约方名单(发达...
查看全文
米制公约
背景1800年的版画,描述了当年11月4日新的十进制单位成为全法国的法定单位法国大革命前,虽然有俄罗斯等少数国家使用他国的计量系统,但其他的欧洲各国都使用着不同的计量单位。法国大革命初期,法国国民制宪议会决定统一法国的度量衡,而且他们决定放弃标准化既有计量系统,而是利用自然界的量创造一套全新计量单位。1795年4月7日,法国通过的相关法案对新的计量体系进行了定义,米制单位诞生。1799年,法国政府公告使用米制系统。19世纪初开始,米制被欧洲各国和天文、物理等国际组织相继采用或推荐采用,米制在世界上的影响迅速扩大。1817年,荷兰开始采用米制单位,1850年至1870年间,又有一些国家陆续接受了米制单位,包括西班牙、很多南美洲共和国、意大利和德国等。1863年,万国邮政联盟开始使用克来表示信件重量。法国政府于1870年8月、1872年9月两次召开由采用米制国家代表参加的“国际米制委员会”会议...
查看全文
罗加诺公约
参看凡尔赛条约奥斯丁·张伯伦阿里斯蒂德·白里安
查看全文
公约数
日常语言中的引用在日常语言中,公约数也用来表示几个人不同观点中相同的部分。参见因数分解最大公约数公倍数
查看全文
联合国禁止酷刑公约相关标签
国际刑事法
国际人权公约
反酷刑
1987年
国际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