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王满皓修《[安徽潜山]太原王杨宗谱》条目(馆藏:1034420-4464)。(是族先世为太原王氏,后族人或曰以功封赐姓或曰入赘杨氏,遂称王杨氏。始祖富春,宋代居江西鄱阳瓦屑坝。始迁祖七世忠全(又名自芳,册名德,字祥仁,号传胪),元末避陈友谅之变迁居潜山舒王台。)。存卷为世系。存卷十五。
王杨宗谱□□卷(安徽省)相关文献
氏宗谱卷四(传记)
氏宗谱卷四(传记),伯曾祖远溪公传 公讳文涟,字远溪,清增广生员。初入学州试第一。既以文知名。且不自
安徽省-合肥杨察
其先祖曾随唐僖宗入蜀,居成都。祖杨钧曾在庐州为官。杨察仪表堂堂。年幼丧父,七岁时才能说话,母亲知书达理,亲自教他读书识字。杨察及第后官授宿州通判。迁秘书省著作郎、直集贤院,出知颍、寿二州,回朝担任开封府推官,判三司盐铁、修起居注,历江南东路转运使。地方-认为杨察太年青,找别人替换了他。但他一一例举了官场腐败的表现,众人开始对他另眼看待,杨察任职时,把检举官吏枉法当作重要任务。引起别人议论,杨察说:“按察的职务本该如此,如果只是捡拾剩余的贡物,那是一般官吏都能办到的事,何必要我出马呢!”不久任命他为右正言、知制诰,负责礼部贡举。当时有人请求废除有司糊名考试,改变考试文体,沿袭唐朝考试制度。杨察说:“如果取消了这些,则投靠拉拢之风就会兴起。况且随便改变文体,弊端很多,也不是唐朝科选的办法。”议论方止。晏殊执政时,杨察以晏殊是岳父为由,请求避嫌,换任龙图阁待制。后母亲去世,免官守丧。期满后又担任...
安徽省-合肥杨寘
杨寘少年时,很有才学,乡试即为第一。庆历二年(1042),杨寘进京赴考,国子监、礼部皆第一,崇政殿殿试,仁宗临轩启封,见名喜动于色,对辅臣言:“杨寘也”。遂擢为第一,朝内公卿相贺,以为得人。杨寘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任颍州通判,因母亲病逝,未及赴任。丧事办完不久,杨寘亦一病不起,日渐羸弱,终于撒手人寰,年仅30岁,可谓才华未展,英年早逝,时人甚为惋惜,仁宗特地降旨抚恤杨寘家属。壬午科状元殿试第一本为王安石,因考官见其卷中有犯忌之言语,而第二名,第三名已有官职,故将列第四名杨寘的考卷作第一进呈。杨寘的好友在其中状元前曾梦见杨寘作“龙首山人”,杨寘自己解梦道:“龙首,我四冠多士;山人,无禄位之称。我其终是乎?”后果中其自解之言。杨寘是中国科举史上少有的几个三元状元(解元、会元、状元)之一。其兄杨察以第二名进士及第,官至礼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长于文学,有文集二十卷。
从方言“王杨”不分看王杨两姓源流
杨家大屋自然村全貌江西省九江县岷山乡中岭村一组杨家大屋自然村所有人都是王杨二姓(王杨两姓),表面上姓“杨”,其实为“王”姓,此支王氏对外为“杨氏”,也就是其子孙身份证、户口薄上姓“杨”,村里的祠堂而为“王”氏,死后其墓碑上也刻成“王公”什么的,考其缘由:在《浔阳新安王氏宗谱》中有一篇明成化三年由永新县刘定之写的序文中发现一句“编户者王杨乡音不辨,里胥误作杨姓登于版籍”,而据杨家大屋《王氏宗谱》谱序记载“自宋及元,继体公迁居徽州祁门苦竹港,传六十八世时胜兄弟等,因元灾变起,迁居南康(星子)、九江、湖口等处,生子山公、湖公,再传予鼻祖保五公,徙居德化甘泉分水岭”,也就是说先祖为徽州人,由徽州迁九江市湖口县再到九江市德化县(今九江县),徽州方言为吴越语音系,在吴语中“王”发“杨”音。具体来源见下文:杨村内的“王氏祠堂”徽州,又名新安,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明清时期徽商...
族谱网:杨姓、杨氏家谱、宗谱电子版资源列表(节选)
为助力杨氏族人寻根问祖,族谱网收录了超4万卷杨氏家谱、宗谱电子版PDF资源,高清无水印,以下是节选的部分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