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南燕竹镇宋杜沟村
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南燕竹镇宋杜沟村,宋杜沟位于县城以西10公里处,太旧路、榆盂线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全村1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王缙
王缙(700-781),字夏卿,本太原祁人,后客河中,唐代诗人,尚书右丞王维之弟。少好学,与兄王维,俱以名闻。举草泽文辞清丽科上第,历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终太子宾客。文笔泉薮,善草隶书,功超薛稷。大历十年(775年)元载所撰唐赠兵部尚书王忠嗣碑,为其所行书。卒年八十二。王缙遗作不多,散文只有表、碑、册等体,意义不大,诗作与王维的风格相似,具有一种平淡清新之美。事迹收录于《金石录》《唐书本传》《述书赋注》。科举及第后,累任侍御史、兵部员外郎等官。“安史之乱”时,任太原少尹,协助李光弼守太原,颇有功绩和谋略,被舆论所推重,升任宪(刑)部侍郎。后,两次出任宰相。外任河南副元帅、侍中持节都统河南淮西、山南东道诸节度行营事、东都留守、河东节度使兼太原尹、北都留守等军事要职,并以“才微位高”、“无益时事”、不应“无功增秩”等理由自谦,让出高位和兼职。在太原少尹任上,他整肃纪律,从严治军,将恃
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韩贤
韩贤(?-537年),字普贤,广宁石门(今山西寿阳县)人。东魏大臣,高欢手下将领。韩贤壮健有武用,参与葛荣起义。葛荣破后,投靠尔朱荣家族,封帐内都督,封汾阳县伯,后为广州刺史。齐神武高欢起义,暗中通诚,拜建州刺史。天平初,为洛州刺史。州人韩木兰等起兵,韩贤破之。天平四年,卒于任上,赠尚书令、司空。子韩裔嗣。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王卓
王卓(?—137年),字仲远,东汉太原祁人,尝封邑猗氏并著籍于河东郡。司徒王允祖父,先为光禄勋,官至司空进“四府”为相。曾祖殷,中山太守,始居祁邑。祖父亥,抱经不仕,著书授乡里东。父岱,征为功曹椽,梁氏檀权辞不赴命。王卓东汉阳嘉三年,以光禄勋代孔扶为司空,永和二年(公元137年)三月卒。列为中国历代宰相。其孙王允为东汉末年司徒。东汉阳嘉三年(公元134年)十一月壬寅(十一日),司徒刘崎和司空孔扶,均被免职,这是由于顺帝采纳周举谏言的结果。乙巳(十四日),擢升大司农黄尚为司徒,光禄勋王卓为司空。永和二年(公元137年)三月,司空王卓去世。丁丑(三十日),擢升光禄勋郭虔为司空。王卓史载不详,在《后汉书》顺冲质帝纪篇中仅记载其担-的简述:东汉阳嘉三年“乙巳,大司农南郡黄尚为司徒,光禄勋河东王卓为司空。”又同篇介绍其去世的时间:永和二年“乙卯,司空王卓薨。”东汉时为宰相,因此在“东汉四府表”有其名...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王鉷
王鉷(?-752年),唐玄宗时期,太原祁县(今山西省祁县南)人,父亲王晋。祖父为唐朝西域名将王方翼。公元745年,唐玄宗任命户部郎中王鉷为户口色役使,并下敕免除百姓当年租庸调。王鉷奏请征收百姓的运费,夸大钱数,又让用钱购买本地所产的贵重物品,这样百姓所交纳的比不免除租庸调时还多。按照过去所定的制度,戍守边疆的士卒应该免除租庸,六年替换一次。但是守卫边疆的将领都以战败为耻,对战死的士卒都不向官府申报,所以这些士卒在家乡的户籍没有注销。王鉷一心聚敛财物,将有户籍而没有人的都当作逃避赋税,按照户籍登记,戍守边疆六年以上者全部征收租庸,有人被一次征收三十年租庸,而民众无处申诉。唐玄宗在位日久,用度日益奢侈,后宫赏赐没有节制,不能随心所欲到藏库中去取。王鉷探听到玄宗的心意,所以每年都上贡额外钱一百亿缗,贮藏于国库,以供玄宗在宫中宴饮挥霍,并说:“这些钱都是租庸调以外的,与国家的经费无关。”唐玄宗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