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为铜山县侯楼及周庄两地张氏族人之谱。 谱载续修宗谱人员名单、续修宗谱序、张姓的起源及繁衍、张姓堂号的由来、张姓历代名人、张姓移居海外及香港杰出人才、祖训、族规、支系目录、世系表、张姓辈分表等。
张氏族谱(江苏铜山)相关文献
江苏省-徐州-铜山区张竹坡
张竹坡(1670—1698年)名道深,字自德,号竹坡,是清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竹坡幼年聪明好学,以博闻强记闻名乡里,他发奋进取,才识过人,恃才傲物曾以帝师国相自许。康熙三十四年,26岁的张竹坡开始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事业点评-一书。他共写下了十几万字的评论,为中国的文学理论留下了一分宝贵的遗产。张竹坡死后,被葬在紫金山北,墓地有石人、石马,主墓前有神道碑,但皆毁于“0”。1985年该墓迁于紫金山东坡梨树丛中,碑文为“清初小说评点家张竹坡之墓”。竹坡故里位于铜山县汉王镇汉王村,占地14亩,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于2008年3月开工建设,2008年12月竣工并投入经营。主要建设有-研究馆、东西厢房、前后厅、仪门、上房、玩花楼芙蓉厅、聚景堂、临西溪、卧云厅、木长廊、人工湖、栈桥、假山、牌坊及道路绿化等附属工程;购置了古代及明清时期古床、家具、石器、牌匾等各类藏品。该观光园建成开放,为汉王镇的旅游发...
江苏省-徐州-铜山区张昭
字子布,三国魏彭城人。少时好学,曾从白侯子安学习《左氏春秋》,进而博览群书。擅长隶书。20岁时被举为孝廉,推辞不受。刺史陶谦举他为茂才,仍不受。陶谦认为张昭轻视自己,便将其逮捕入狱。后经友人赵昱全力营救,方得脱免。汉季,张昭避乱至江南。当时孙策正割据江东,创立基业,广罗天下人才。孙策对张昭极为赏识,比其为管仲,遂任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文武大事,悉委张昭;并同去登堂拜见母亲,视同密友。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病危时,将其弟孙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克尽职守,以事孙权。孙策新亡,张昭便劝孙权节哀理政;孙权喜猎,张昭则劝其收敛。每每谏争,常使孙权不快。魏黄初二年(221年),文帝派使者邢贞授孙权为吴王。邢贞进入宫门时不肯下车,张昭对邢贞说:“行大礼是不可不恭敬的,法也是决不可不施行的。而您竟敢妄自尊大,难道是认为我们江南弱小,没有刺进你心脏的刀剑吗?”邢贞听后立即下车,并拜张昭为绥远将军、由拳...
江苏省-徐州-铜山区庞勋
唐末桂林戍卒起义军首领。咸通三年(862年),唐王朝令徐、泗募兵2000,分800人戍守桂林,庞勋任粮料判官。原说3年代还,但6年过去,徐、泗观察使崔彦曾仍借口要他们再守1年。戍兵们对官府的一再拖延及对带兵将官的贪猥欺凌极为愤怒,于咸通九年七月哗变,徐州人许佶等杀死都将使王仲甫,公推庞勋为首,引兵北归。北归途中,一路攻打城池,召集逃亡士兵和贫苦农民,队伍逐渐扩大。抵徐州城时,庞勋向大家愤怒揭发唐王朝打算在戍兵到达徐州后予以-的阴谋,号召他们与其自投罗网,不如同心合力,揭竿起义,大家一致欢呼同意。当时,江淮遭旱蝗之灾,广大贫苦农民纷纷参加庞勋的队伍。兵变遂转化为士兵与农民相结合的起义。义军在庞勋的率领下,先攻下宿州,继乘雾攻入徐州城内。此时,农民“父遣其子,妻勉其夫”,纷纷参战;近处小规模的起义军亦来汇合。庞勋挥师扩大战果,相继攻下下邳、涟水、宿迁、临淮、蕲、虹等县,并与唐朝官军在泗州进行多...
江苏省-徐州-铜山区刘铄
刘铄(431―453),南朝宋宗室、诗人。字休玄,小字乌羊,原籍彭城(今徐州)。宋文帝第四子,母为吴淑仪。元嘉十六年(439),封南平王,历冠军将军、湘州刺史,累迁南豫州刺史、豫州刺史,领安蛮校尉,改散骑常侍、抚军将军。刘劭弑立,以为中军将军,进征虏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兖州刺史。铄少好学,有文才,未弱冠,拟古三十余首。时人以为迹亚陆机,颇以自负,为此与刘骏发生矛盾。元嘉三十年(453),太子刘劭弑文帝自立,刘骏起兵讨伐,铄归顺较晚。同年五月,刘骏称帝,铄进司空,赐药死,追赠侍中、司徒,谥“穆王”。工书,笔力结构老成。刘铄作品中较受人重视的是一些拟古诗,如《拟行行重行行》、《拟明月何皎皎》、《代收泪就长路》等。这些诗题材虽类似古诗,但往往能独创意境。如《拟行行重行行》中“堂上流尘生,庭中绿草滋”诸句,吸取了辞赋的排比手法;《过历山湛长史草堂》中“溜众夏更寒,林交昼常荫”两句,较注意炼字,开...
江苏省-徐州-铜山区龚胜
汉彭城人,字君宾。好学明经。与龚舍相交甚密,并重名节,世称“两龚”。初为郡吏,三举孝廉,又举茂才,为重泉县令。后因病去官。哀帝原为定陶王时,对龚胜已有所闻。龚去官后,在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推荐下,被哀帝征调为谏大夫。龚胜屡次-求见,陈述百姓疾苦及官风不良。2年后,升任丞相司直,调光禄大夫,守右扶风。王莽篡汉后与龚舍归隐乡里。次年,莽遣使征拜龚胜为讲学祭酒,龚托病不应征。莽又派人奉印绶,安车驷马以迎龚胜。捧着诏书的使者想令龚胜起床迎接,久立门外,龚言已病重不能起床,使者只得到床前将印绶放到龚胜身上,而龚却坚辞不受。自此,使者与太守每5天便去慰问一次。后来连龚胜的两个儿子及门人也开始劝龚胜接受,他却说:“吾受汉家厚恩,岂以一身事二姓哉?”于是-14天而死,时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