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始迁祖俊,元大德元年由洛阳迁居新安县。本次修谱,有河南省洛阳市、孟州市、汝州市、嵩县、汝阳县、孟津县等处后裔参与。书载吕姓源流、历次谱序、家教、字行、远祖传系、俊公传系(世系图)、俊裔各支世系表、茔祠金石、风物胜迹、古今人物、著作、艺文、轶事传说、入志人数统计表等。
新安吕姓志不分卷(河南新安)相关文献
新安郡、新安堂
新安郡、新安堂, 新安郡:秦置新安县,故址在今促池境内,属宏农郡,汉朝因之。西晋朝太康元年庚子(
河南-洛阳-新安吕兆琳
吕兆琳(1619~1691),字敬芝,新安人,为明末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次子。清康熙年间曾任监察御史、资政大夫等职。吕兆琳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十月,他自幼聪明,勤奋好学,顺治五年(1648)乡试中举,顺治十六年(1659)考取进士,被授为西乡县(今四川省内)知县。他为人诚实谦厚,事不张扬,在西乡任上勤政爱民,励精图治,颇有建树,深得百姓爱戴。但他从不向朝廷和上级表露自己的功绩,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只埋头推车,不抬头看路。所以,在腐败的清朝官场中,尽管他政绩卓著,但却默然无名,仕途维艰。康熙初年,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联合反叛朝廷,他们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同时举事,西南局势岌岌可危,一触即发。朝廷一面对其安抚,一面调兵遣将,屯防大军云集汉中。汉中距西乡县仅三百余里,所以州府下檄催征粮草。就在吕兆琳亲自押送军需物资启程之际,有贼寇聚集西乡鱼渡灞,而且人多势大,蠢蠢欲动。吕兆琳欲往汉中犒军甚急,...
河南-洛阳-新安吕孔学
吕孔学,字尚文,号绍中,生卒不详,新安人,他事母极孝,恩惠乡里,被邑人称为仁孝公,明崇祯年间被赠封为右都御史,并对他两旌孝义。吕孔学早年家境贫寒,生活维艰,为了养家糊口,经人介绍他在当时驻邑军中当了一名功曹(专事记录功绩的一种职务)。他为人敦厚正直,谨慎谦让,虽然职位低微,但他的品德却颇受人敬重。他不但是位谦谦君子,而且还是位远近闻名的孝子。他事母甚谨,一日三餐母未食他不食。母亲有病,他更是忧心如焚,精心侍候,直到痊愈。虽然他对母亲百依百顺,但对子女的要求却非常严格。不论家中生活怎么困难,也要敦促他们刻苦读书。在他的严厉督导和言传身教下,三个儿子都发奋图强,学业有成,分别考选为禀生、拔贡和进士,尤其是长子吕维祺德才超群,深得朝廷倚重,崇祯年间曾任南京兵部尚书。俗话说:“母以子贵,父以子耀。”吕孔学的儿子们个个都颇有作为,光耀门庭,就连地方官员也对他打拱作辑、礼敬有加。但吕孔学却更加...
河南-洛阳-新安吕谦恒
吕谦恒(1652~1728),字天益,号涧樵,新安仓头横山人,清雍正年间曾任光禄寺正卿。吕谦恒自幼勤奋好学,数十年苦读不辍,在他居室临窗的书案下足迹凹陷寸许,辅的地砖几乎磨穿。他虽学富五车,才华横溢,但每次应考却屡试不中。据说,康熙四十五年,吕谦恒和儿子耀曾都参加了应试。一天中午,全家人都在用饭,忽有报子上门报喜,说是耀曾进士及第,耀曾媳妇非常高兴地向婆母禀告说:“你那儿子高中了。”婆母听后,看了眼又名落孙山的丈夫,一语双关地对儿媳说:“你喜,我也喜,我也不喜。”聪慧的儿媳知道婆母说这句话是让公爹听的,并不为意。正是因为这句激励的话,让本已无意功名的吕谦恒雄心勃发,他又苦读三年,终于在康熙四十八年(1790),已年近花甲的他才考中进士,被授为翰林编修,参与编纂《一统志》和《万姓通谱》。在翰林院诸多编修中,吕谦恒以其知识渊博、文学功底深厚而著称。因此,每逢典试,朝廷都少不了委任于他。康熙五十...
河南-洛阳-新安吕耀曾
吕耀曾,吕谦恒之子,康熙丙戌(1706)进士,曾官总都仓场、户部右侍郎。为官勤政清廉,室无姬媵,座无古玩,纸屏布席,不名一钱;不敢一夕甘寝食以怠国常,以坠先业,以误后进。常言:“毋驰事乃息事,毋纵人乃宁人。”时人盛赞其政绩岿然天下,乾隆八年(1743)卒。著有《横山诗草》、《白燕诗集》、《使黔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