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码镇蔡港霞庵社杨氏派分厦门家谱不分卷(福建省厦门市)
始祖澄江,入石码。始迁祖天香,迁厦门。书名据书签题。
石码镇蔡港霞庵社杨氏派分厦门家谱不分卷(福建省厦门市)简介资料
石码镇蔡港霞庵社杨氏派分厦门家谱不分卷(福建省厦门市)相关文献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蔡守愚
蔡守愚,字体言,号发吾,明后期同安县翔风里平林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初授南仪制司主事,后任工部屯田司主事,擢虞衡司员外,迁屯田郎中,调四川副使,晋升四川参政、按察使、右布政、云南左布政使。蔡守愚为官能体恤民情。在工部任职,供应内廷薪炭菜蔬,概从减省,不使溢余出售。惜薪司原有向炭商索要例钱的陋规,稍不如意即以不合标准为由驳还,且炭钱迟迟不发。蔡守愚撤换采办人员,订立明确标准期限,商民称便。守愚任右布政时,朝廷征收四川木材,他屡次上疏,陈说川南无木之难,无钱粮之难;陈说建州募夫、采木、出水三难,并奏请更换木材品种,努力减轻川民负担。蔡守愚在四川任职时间最长。原来四川土酋常啸众剽掠,播州受害尤深,守愚督军平定。万历皇帝颁旨嘉奖,并改播州为遵义。在广大山区,土人蜂聚鸟散,窜扰无时,单靠武力很难荡平。守愚治川,恩威兼施,惩治首恶,余众不问,土人震服。守愚单车去建州赴任,途中遭山民突袭,侍...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蔡复一
蔡复一(1577~1625年),字敬夫,号元履,同安县翔风里十七都刘浦保蔡厝(现属金门)人。少年聪明过人,12岁即写出洋洋万余言的《范蠡传》。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中乡举,第二年又接着中了第七名进士,走上仕宦之路。从刑部主事到总督的大半生官宦生涯,蔡复一始终奉行着自己说的三句话:“报国恩以忠心,担国事以实心,持国论以平心”,为明王朝立下了“二百年未有之功”。任刑部主事时,蔡复一不顾自己新任小官身份,上疏弹劾石显冒杀平民,邀功朝廷,使得石显在御审中被杀了头,朝野震动。迁任湖广参政后,他分守荆岳,致力于清积逋、核虚冒、革加派、足军粮、严保甲、禁驿扰、杜参谒、赈洪害、弭兵哗,事事做出成绩。任按察使后,平苗患、通官道。那时贵州总督想征调湖广永顺、保靖两土司的兵丁去帮助蜀土司征讨红苗。复一认为红苗之患主要在四川,不应该“黔代蜀忧”,更不该派湖广兵去越俎代庖,因此得罪了贵州总督,不得不引疾而归。...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蔡献臣
蔡献臣,字体国,号虚台,别号直心居士,明后期同安县翔风里平林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授刑部主事。献臣为官清介亮直,司寇王元美称赞他是“用世才”。调任兵部职方主事,任人唯才。迁礼部主客郎中,四方朝贡,一概依照典章办事。曾因审案、上疏,先后得罪右宗伯、郑贵妃。同僚为他担忧,献臣却神色自若。终在湖广按察使任上被借故参劾罢归。后来,朝廷起用献臣为浙江巡海道。不久改任浙江学政,善于选拔士子,奖掖后进。状元朱之蕃即他所选之士。天启年间,福建巡抚邵维琏以献臣学问纯正,奏请朝廷把献臣的故乡改名“琼林”,并召献臣为南光禄寺少卿。但不久又遭太监诬陷,再次被罢官。献臣归田后,对本县公益事业十分关心。仁德里海丰庄田靠苎溪灌溉,上游原建有朱埭,但屡修屡坏。献臣提倡重修,并自捐资,修筑石坝60余丈,改名海丰埭。该埭至今犹存。蔡献臣著作有《清白堂稿》、《仕学潜学讲义》、《四书讲义》、《笔记》,并曾应聘修纂《同...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蔡牵
蔡牵,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生,原籍同安县(今西柯乡人)。因生活所逼到霞浦县水澳(今属长春镇加竹村),替人修补渔网为生。乾隆五十九年左右到三沙一家渔行打工,不久被老板解雇,与好友金乌仔等6人以水澳为据点揭竿起义,被推为首领。蔡牵举义后,体恤民众,深得渔民、商民拥护。嘉庆五年(1800年)夏,被安南(今越南)王驱逐流落在福建沿海的夷兵投靠蔡牵,义军实力骤增,拥有战船百余艘,义兵万余众,活跃于浙、闽、粤沿海,对抗清廷,成为颇有影响的海上农民起义军。嘉庆七年五月,蔡牵率义军500余人,夜袭大担、二担岛,全歼守岛清军。浙江巡抚阮元建造“霆船”30艘,新铸大炮40门对付义军。翌年初,义军在浙江定海洋面遭“霆船”伏击,损失惨重,回师三沙澳,在沿海民众帮助下,建造巨艇,安夷炮,备粮弹,出海寻战,屡败水师“霆船”。六月,渡海东进,缴获白米数千石,分饷朱濆“粤海帮”。自此,蔡、朱结合,军力倍增。嘉庆九...
福建省-厦门市吕罽
吕罽(生卒年不详),字渊甫,号默庵,厦门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参加拔萃科考试,获朝考一等,原授官州通判,因母亲年老请求改授教谕一职。随即考取举人,所作文章选送皇帝阅览,一时广为传诵。他从小孝顺,其父曾患痰症,医生说竹沥可治,他怕夏天竹沥易干,大清早便进入密林之内砍竹取沥,手足长茧开裂,仍坚持数月。平生廉洁自持。吕氏家族有一富商曾想为他捐买官衔,他婉言谢绝。他曾经将教书所得数百两银子寄存在某东家处,东家去世后,家道中落,其子欲将房产抵寄款。他怀念旧情,慨然将存款券书焚毁。时当清末,八股文积弊甚久。他擅长古文,在玉屏、紫阳、沧江各书院任主讲。当时朝廷以策论取士,他阅试卷时,用古文义法加以引导,他的门生大多在古文方面颇有名气。著有《青筠堂集》,书法亦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