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古政权(中国))

三国(狭义220年-280年,广义184年、190年、208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一段三个政权并立的时期,一般认为是从建安元年起算。三国是指曹魏、蜀汉及孙吴。东汉末年战争不断,使得人口急剧下降,经济严重损害,因此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加上战争带来的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许多进步。

东汉末期,汉廷因黄巾之乱而授权地方平乱。董卓乱政并在地方冲突后迁都长安。这些使得朝廷威信丧失,军阀割据混战。其中曹操拥护逃回洛阳的汉献帝,迁都许昌,并击败多股势力。最后在200年的官渡之战击败北方最大势力袁绍,大致掌控中国北方。曹操以优势兵力南征荆州,但在208年冬天的赤壁之战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形成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汉献帝禅让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至此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隔年以益州为主的刘备也以汉室宗亲的身份称帝,国号续为“汉”,史称蜀汉。刘备与孙权在赤壁之战后积极拓展势力,为了荆州问题多次发生纠纷与战争,最终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了整个荆州南部。刘备病死后,辅佐其子刘禅的诸葛亮于同年再与孙权恢复同盟。最后,据有扬州、荆州及交州等地的孙权于公元229年正式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此后,三国局势主要为蜀吴同盟对抗曹魏,各国疆域变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此时渐渐地被司马氏掌控。公元237年公孙渊反叛曹魏,于辽东一度建国,国号“燕”,但昙花一现,在公元238年魏灭燕之战中灭亡。公元263年司马昭为建立军功准备篡位,出兵伐蜀,蜀汉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国号为“晋”,史称西晋,曹魏亡。最后公元280年西晋发起晋灭吴之战,灭亡孙吴,一统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

三国简介资料
三国时期
道教、佛教
约3000万(280年)
曹丕、刘备、孙权等
亚洲
君主专制政体
三国
184年
曹丕、司马懿、诸葛亮、孙权等
洛阳、成都、建业
三国相关文献
《三国志》不是三国史
《三国志》不是三国史 ,若是研究三国的历史,最重要的材料莫过于《三国志》。的确陈寿的《三国志》可以算是最
查看全文
此三国已非彼三国
此三国已非彼三国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在翻译成韩国译本时书名改为《三国志》,采用的是记载
查看全文
三国
历史黄巾之乱东汉在汉和帝后,因为种种因素而走向衰亡。由于皇帝大多在年幼即位,政权多由外戚掌控。皇帝在成年后为了夺权而寻求宦官的支持,但也让宦官掌控了朝廷。这种外戚与宦官的对峙(即戚宦之争),使朝廷陷入循环内斗。到了桓灵二帝时,士大夫不满当时掌权的宦官败乱朝政,纷纷上书抗议,但这两次的抗议均被皇帝与宦官镇压,史称党锢之祸。在地方上,各地豪强地主兼并土地,榨压百姓,人民苦不堪言。加上天灾接续不断,百姓纷纷揭竿起事,成为群雄割据的导火线。183年2月,太平道首领张角及兄弟张梁和张宝率数十万信徒发起民变,史称黄巾之乱。乱事范围迅速扩大,很快发展成全国性的战乱。汉灵帝派皇甫嵩、卢植及朱儁等率中央军压制,又令地方州郡和豪强地主招募军队协助。虽然黄巾军很快被击溃,不过余部散布各地,顺势占山成寇,局势尚未稳定。为了要稳定局势,188年汉灵帝采纳刘焉建议,让监察各郡的刺史拥有地方军政的权力,加强对各郡的控管
查看全文
《三国志》不是三国史
若是研究三国的历史,最重要的材料莫过于《三国志》。的确陈寿的《三国志》可以算是最能反映三国历史的史书,但是有多少人去正确看待过它?作为三国的名剑,必须让大家明白《三国志》不是三国史!陈寿可以算是三国时期的人,但他处于三国后期,而《三国志》又是于晋并吴五年后完成。别小看这一段时间,战乱足够颠倒很多事。因此他只能靠史书、文献和比较可信的传言来编写《三国志》,在加上陈寿是独自一人且以晋臣的身份编写。《三国志》的真实成分有一定的折扣。《三国志》中的评论都是陈寿自己的看法,无法真实的表现人物的功绩、地位和历史作用(一个人编的史书评论都有问题,像《史记》,《汉书》等等)。比起当时的史书,《三国志》算是最好的,由于陈寿过于严谨,他认为不够真实的宁可不收入,导致此书过于简略。不过裴松之注后的《三国志》会好很多,这也是史学家们的三国史书“圣经”陈著裴注的《三国志》。本剑并不是想写这篇文章来骂《三国志》的不真...
查看全文
《三国志》不是三国史
若是研究三国的历史,最重要的材料莫过于《三国志》。的确陈寿的《三国志》可以算是最能反映三国历史的史书,但是有多少人去正确看待过它?作为三国的名剑,必须让大家明白《三国志》不是三国史!陈寿可以算是三国时期的人,但他处于三国后期,而《三国志》又是于晋并吴五年后完成。别小看这一段时间,战乱足够颠倒很多事。因此他只能靠史书、文献和比较可信的传言来编写《三国志》,在加上陈寿是独自一人且以晋臣的身份编写。《三国志》的真实成分有一定的折扣。《三国志》中的评论都是陈寿自己的看法,无法真实的表现人物的功绩、地位和历史作用(一个人编的史书评论都有问题,像《史记》,《汉书》等等)。比起当时的史书,《三国志》算是最好的,由于陈寿过于严谨,他认为不够真实的宁可不收入,导致此书过于简略。不过裴松之注后的《三国志》会好很多,这也是史学家们的三国史书“圣经”陈著裴注的《三国志》。本剑并不是想写这篇文章来骂《三国志》的不真...
查看全文
三国相关标签
三国
中国地域政治并称
古政权(中国)
三国导读知识
三国曹氏关系图
三国曹氏关系图
三国时期,群雄割据混战,魏蜀吴三足鼎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以曹操为首的曹氏一族作为魏国的当权者,更是繁荣鼎盛。 曹操乱世称雄,被后世称为一代枭雄;曹植七步成诗,文采斐然;曹丕爱民勤政,曹魏实力不断壮大。曹氏家族在这一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了当权统治者,曹氏一族还有哪些传承和世系分布?族谱网带您揭晓三国时期曹氏关系图。
浏览量:4135次
三国蔡氏
三国蔡氏
三国蔡氏一般是指蔡夫人,即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的后妻。她是诸葛亮之妻黄月英的姨母,也是刘琮的生母。据史书记载和影视剧介绍,蔡夫人是一个心肠恶毒之人,一心想让儿子刘琮继嗣,后主曾透露要让长子刘琦为嗣。蔡氏便多次加害刘琦。后来刘表去世,蔡氏借助兄长蔡瑁,让自己的儿子刘琮为嗣。 后来,曹操军队攻打襄阳,蔡氏母子举州请降,曹操假意任命刘琮为青州刺史,在刘琮母子上任途中,派人刺杀蔡氏母子。 历史上真正的蔡氏是个什么样的人?族谱网带您揭晓!
浏览量:3894次
三国东吴名将全琮
三国东吴名将全琮
  全琮(?-249年),字子璜,吴郡钱唐(今浙江杭州市)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  全琮很有谋略,曾参与多场重要战役的谋划。其父全柔是孙氏宿将。当时中州士人避乱江南,依附全琮而居者数以百计,全琮辄尔倾家财以给济,贫富与共,于是远近显名。后孙权以全琮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命其讨山越。全琮募得精兵万余人,出屯牛渚,因功迁偏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以上表献策擒关羽、破襄樊功,封阳华亭侯。  黄武元年(222年),魏国使曹休领舟军大出洞口,孙权使吕范督诸将相拒,全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并与徐盛击破敌兵,杀魏将尹卢。因功迁为绥南将军,进封钱唐侯。不久又与陆逊合击曹休于石亭。  当时,丹杨、吴郡、会稽郡山民起事,攻克属县,孙权分三郡险地设定东安郡,以全琮领太守。在任期间,明于赏罚,招诱降附,数年中收得万余人,境内遂安。后迁卫将军、左护军、徐州牧,尚公主孙鲁班,自此一门显贵。  赤乌九年(246年),迁右大司马、左军师。  全琮为人恭顺,言辞未尝忤人,既见亲重,赐累千金,却仍然谦虚接士,貌无骄色。赤乌十二年(249年)逝世,其子全怿嗣任。
浏览量:1918次
三英战吕布
三英战吕布
“三英战吕布”是罗贯中所著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出自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讲述的是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与猛将吕布的殊死战斗。故事背景是曹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吕布一连打败众将。正好刘备心怀抱负,关羽、张飞二人身怀绝技,正愁无处展示,吕布悍勇,无人匹敌,三兄弟挺身而出,最终战胜吕布,自此名满天下,令联军士气大振。
浏览量:2183次
晋景帝简介
晋景帝简介
司马师(208年—255年3月23日),字子元,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的奠基人之一,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的长子,晋文帝司马昭的同母兄,晋武帝司马炎的伯父。 司马师沉着坚强,雄才大略,早年与夏侯玄、何晏齐名。高平陵之变后,以功封长平乡侯,旋加卫将军。司马懿死后,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次年升为大将军。掌权后,他制定选拔官吏的法规,命百官推荐贤才,整顿纲纪,使其各有职掌,朝野肃然。司马师也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曾用计于新城之战击溃吴国诸葛恪的大军。 嘉平六年(254年),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人密谋除司马师,事情泄露,司马师杀死参与者,迫郭太后废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次年,亲自率兵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回师途中病死,年四十八,谥号“忠武”。后被追尊为晋景王。西晋建立后,被追尊为景皇帝,庙号世宗。
浏览量:206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