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秦代 乌氏倮

乌氏倮

乌氏倮是活跃于秦始皇时期的秦地富商。乌氏是县名(地在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北),倮是人名,姓氏无记载,已不可考。

乌氏倮以经营牛马等畜牧业致富,在秦地西部一带开设牧场,通过饲养和繁殖牲畜,进行牲畜贸易,以换取丝绸等珍贵异物。史载他曾经以丝绸等珍奇物品赠献给戎王(部落酋长),获得十倍的酬偿。乌氏倮所畜养的牛马数量多至以山谷牧地来计算。

秦始皇赏识其营商活动及对畜牧业的贡献,给予了他相当于封君的礼遇,让他与其他大臣一起列席朝议,可以说是商人在秦朝里的佼佼者。

乌氏倮简介资料
被认为是古
乌氏县
乌氏倮相关文献
畜牧主乌氏倮
畜牧主乌氏倮,乌氏倮,名倮,战国末年秦国乌氏族人,大约生活在战国末年和秦始皇统治时期,是甘肃平
查看全文
跨国陇商乌氏倮的“丝绸贸易”(下)
乌氏倮是民间商人还是官商?根据《史记》的记载,乌氏倮的身份仍有可疑之处:他到底属于民间商人还是官商呢?关于这个问题,何清谷先生认为,乌氏倮以内地丝绸与关外戎王进行“走私贸易”,因“属国家需要,故对乌氏倮给予优待”。在我看来,乌氏倮并非走私商人,而是一位官商,并对秦的统一战争和其他战事、工程运输等做出了重大贡献,现进一步把浅见和论据进行简要陈述。我们认为乌氏倮乃是秦的官商,其原因在于有种种迹象表明他并非一个民间商人。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秦朝对于关梁控制颇严,在对外贸易上亦有着严格规定,然而从司马迁的记载看,乌氏倮在与戎王进行贸易时却可以带着大批商品随便出入。不难想见,如果他真是一个民间商人,从事的还是“走私贸易”,是绝不可能这样畅通无阻的。我们还可以提供一个与此类似的反证——班壹的事例。《汉书·叙传》云:“始皇之末,班壹避地楼烦,致马牛羊数千群。值汉初定,与民无禁,当孝惠、高后时,以财雄边...
查看全文
乌氏倮
史籍记载乌氏倮畜牧①,及众②,斥卖③,求奇缯物④,间献遗戎王⑤。戎王什倍其偿⑥,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⑦。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⑧,以时与列臣朝请⑨。而巴(蜀)寡妇清⑩,其先得丹穴(11),而擅其利数世(12),家亦不訾(13)。注释①倮:人名。秦时大畜牧主。②及众:等到牲畜繁殖众多时。③斥卖:变卖、拿去卖掉。④求奇缯物:寻求奇异之物和丝织品。缯:丝织品总称。⑤间:秘密地、悄悄地。遗:赠送,给予。⑥什倍:十倍。偿:偿还。⑦至:以至,甚至。用谷量马牛:以山谷为单位来计算马牛的数量。意为给的马牛过多,无法用“匹”、“头”计算。⑧比封君:与封君并列,地位差不多。比:比照,并列,挨着。⑨以时,按规定时间。朝(cháo,潮)请:朝见。请,谒见。译文乌氏倮经营畜牧业,等到牲畜繁殖众多之时,便全部卖掉,再购求各种奇异之物和丝织品,暗中献给戎王。戎王以十倍于所献物品的东西偿还给他,送他牲畜,牲畜多到以山谷为单...
查看全文
早期丝绸贸易的名人——乌氏倮(上)
中原与西域各民族友好往来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双方贸易往来中,早期丝绸之路的雏形逐步形成。而地处关陇要道的乌氏地区构成了其中的重要一环。本文所记述的早期丝绸贸易的著名商人乌氏倮便来自这一地区。乌氏倮与“戎王”的丝绸贸易乌氏倮是秦朝乌氏族人,大约生活在战国末年和秦始皇时期。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缯物,间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乌氏倮的主要贸易方式是:以内地珍贵的丝织品与关外戎王贸易,为秦朝换取大量的马牛物资。这是正史中所见内地与边疆进行丝绸贸易的最早记载。尽管由于史料很少,目前还无法弄清与乌氏倮贸易的“戎王”的确切方位,也无法完全弄清“戎王”是哪个部族,但根据《史记》中的这段记载至少确定以下几点:第一,这位神秘的戎王肯定不在秦的疆域之内,且不能直接买到丝绸,否则没有必要通过乌氏倮来转手买卖丝绸。第二,...
查看全文
乌氏县
春秋战国时期秦惠文王设置乌氏县,属北地郡。据考证,其地当在今泾源县大湾乡瓦亭村一带。亦有人认为在今六盘山镇蒿店村即古弹筝峡口东,其确切地址待考。史前传说时期,瓦亭及周边地区的“西戎”、“鬼方”、“猃狁(犬戎)”等少数民族已经形成群居部落,有众多人口。商朝末期(约公元前11世纪),瓦亭一带乌氏戎、义渠戎等游牧民族势力不断扩张、壮大,利用周灭商这一时机,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形成许多小的方国,其中义渠戎(今宁夏彭阳一带)、犬戎最为强大,乌氏戎(今泾源瓦亭一带)、朐衍戎(今盐池)和大荔戎次之。乌氏城为乌氏戎族聚居地,被秦吞并前为乌氏国,属西周故地,是秦国西部边境地带。战国(东周)时期,秦国几代君主以“伐戎”为机遇和借口,利用强大的武力征服西戎部落,扩大疆土范围。秦惠文王七年(前331年)秦国消灭了势力最强大的义渠、乌氏两国,并在十一年(前327年)将占领的义渠、乌氏国分别改设为义渠、乌氏两县,名义...
查看全文
乌氏倮相关标签
秦朝人
其他
家族谱大览
1.乌雅氏族谱
原书: 抄本, 清末[189-?]. 4册. 珍藏者 :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始祖 : 巴拜 散居地 : 辽宁省等地
浏览:100
乌氏家谱
乌氏家谱
源于蒙古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乌梁海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群落部名,以部为氏,乃元朝大臣济喇玛之后裔,后世的内扎萨克之喀尔沁土默特左翼都统皆为乌梁海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阿尔泰山(今新疆阿尔泰山区)、唐努山(今新疆阿勒泰地区及西部和北部、东部、蒙古西北部与俄罗斯交界处唐努乌梁海,即唐努图瓦)、尼布楚(今西伯利亚尼布楚)、黑龙江流域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拼音为Ulangha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乌氏、吴氏、于氏等。
浏览:0
义乌酥川胡氏宗谱 [8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光绪31[1905]修. 8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受姓祖 : (西周) 满公,封陈侯,谥号胡公,又称胡公满. 子孙以其谥为姓. 永康始祖 : 胡彭,字道甫. 库川祖 : (宋) 胡彦瀔,字从善. 因赠大理寺评事,亦称廷评公. 始迁祖(一世) : (宋) 胡垣,字良翰,行文一. 由永康库川徙义乌酥溪. 垣公下三子 : (宋) 胡斯庆,字惟祥,行莘一 ; 胡斯猷,字惟臣,行莘二 ; 胡斯宗,字惟祖,行莘三. 下宅派祖 : (宋) 胡昶,行百五. 横路塘派祖(3世) : (宋元之际) 胡澜,行兴五. 斯庆公之子. 中宅派祖(4世) : 胡守道,行昌一. 斯猷公之孙. 井头派祖(3世) : (宋元之际) 胡津,字原济,行兴二. 斯宗公长子. 上宅派祖(3世) : (宋元之际) 胡洲,字原瀛,行兴十二. 斯宗公幼子. 散居地 : 浙江省义乌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义乌刘金氏宗谱汇编 [3册]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2007年重修. 3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远祖 :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 外纪一世祖 : 刘源明,号丹朱,亦称监明. 受封于刘,故为刘姓. 居山西临汾. 鲁山始迁祖 : (夏) 刘累. 因避罪故隐居河南鲁山. 为源明公下18世孙. 义乌始祖 : (汉) 刘秀,字文叔,又为汉光武帝. 为源明公83世孙. 内纪一世祖(1世) : (西晋) 刘万章,又为晋宁公. 源明公93世孙. 青㴋刘氏始祖(29世) : (宋) 刘祖益,百七. 青岩刘氏始祖(29世) : (宋) 刘祖尹,百十. 凤山金氏始祖(29世) : (宋) 金天民,百十一,字元明,又名昂行文七七. 绍圣丙子年间自浦江刘源迁居金华孝川义井,为凤山金氏第一始祖. 崇儒金氏始祖(29世) : (宋) 金仪,百八,字伯度. 崇儒公下派祖(37世) : (宋元之际) 金大河,正四,字泉甫(达塘派) ; 金守,嵩一(龙溪派) ; 金增,字伯常(薛山派) ; 金一谦,和一,字元吉,号带溪(山景派) ; 金文林,钟五,字宗荣,号素贞处士(青村派)...等. 辈份字似为 : 源永济岁正 长德仁廷爵 行复茂孔日 德聚累益歆 咏相单美单 炳文明隆明. 注 : 刘金两姓是同宗同源,即皆为汉景帝刘启的子孙. 注 : 重修年代据书衣及序文为2007年, 版心为2006年. 书名据书衣题, 及卷端题编目. 版心题: 义乌刘金宗谱汇编. 散居地: 浙江省义乌县等地.
浏览:0
绣川(义乌)毛氏家乘 [26卷及首1卷]
原书: [北京 :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4年第20次修编. 存21册 : 图像, 世系表. 收藏者 : 金华市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注 : 本谱卷首2册, 缺第7-8,11,16卷. 立姓始祖 : (周)毛伯郑. 绣川始祖(一世) : (宋) 毛镌,字用芳,号巢云居士. 国华公幼子. 散居地 : 浙江省义乌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版心题 : 绣川毛氏宗谱.
浏览:0
义乌一都贝氏宗谱 [7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光绪2[1876]. 16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日本东京 : 国立国会图书馆. 始祖 : (宋) 贝万荣,行与二. 昂直公之子. 世居清河凤阳. 始迁祖 : (明) 贝泰,字宗鲁,行奎二,号臞腴. 寿一公长子. 泰公下三子 : 贝守贞,字君实,行诚一(南井派) ; 贝守恒,字君产,行旺二(西青派) ; 贝守贤,行旺三. 行派(1-13世) : 与世弥久 得义双全 百千万寿 奎. 散居地 : 浙江省义乌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