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寒衣节

寒衣节

寒衣节也称为“祭祖节、秋祭、冥阴节、十月朝”,是中国古代延续至今的一个传统的祭祀节日,通常人们会在这一天进行祭祀活动来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在古代时农历十月一是进入寒冬之后的第一天,古代时期有祭祀、授衣、开炉等习俗,从古籍上来看《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农历九月开始天气逐渐转凉,人们也开始为越冬添置御寒的衣服,因此寒衣节也被称为“授衣节”。

寒衣节简介资料
祭祖节、冥阴节、十月朝、秋祭
祭奠故人,礼敬祖先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
中国传统节日
寒衣节相关文献
寒衣节传说
寒衣节传说,传说周朝的时候,农历十月初一就是腊祭日,这一天,周王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周王要
查看全文
今日寒衣节|寒衣节过后如何养生?
今天是农历的十月初一,是一年中最后一个鬼节-寒衣节。最近几天大家也能感受到,全国各地都一秒入冬,仿佛秋天没有来过,直接从短袖过渡到羽绒服。事死者,如事生。寒衣节,天气冷了,我们要加衣御寒了,也要记得祭祖,给逝世的先人送去棉衣,这就是孝道。寒衣节标志着严冬的来临,大家最关注的就是养生话题,那么,寒衣节过后应如何养生呢?一、起居:早睡晚起,养精蓄锐冬季要“养藏”阳气。要坚持“早睡晚起”。尤其老年人,最好等太阳升起,阳气生发时再起床,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老年人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相关疾病的老人,更要注意,冬季是心梗、脑梗的高发期。二、饮食:增加热量,温补益肾冬天天气寒冷,要多喝热水,补充充足的水分,特别是老年人,要随时喝水,不要等到渴了才喝水。若口渴时再喝水,身体其实已经处于缺水状态了。饮食应以增加热量为主,比如羊肉、牛肉等,少食辛辣食物。三、运动:适量运动,增补阳气中医有“动则...
查看全文
寒衣节知多少?
很多人都知道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然而对于寒衣节,知之甚少。寒衣节是老历十月初一,是一个有着很悠久历史的节日。1、节日起源寒衣节大概是起源于周朝,在诗经的豳(bin)风七月这一篇里写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说的是7月炎炎夏日,到了老历9月就变冷了,大家需要预备过冬的衣物。在我国有未雨绸缪的传统,“晴带雨伞,饱带干粮”提前做好寒衣,冬天则无忧。真正寒冷的节气是在立冬之后,所以宋朝就把这个节日改成老历十月初一。传说: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然而横征暴敛,修长城,铸骊山墓,百姓苦不堪言,服着严重的徭役。由于长城坍塌,秦始皇听信术士之言,需要龙体接通,于是和秦始皇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出生的范杞良被抓去修长城,后被埋在长城的城墙里面,其妻孟姜女却不知晓,千里迢迢,历经艰苦,给范杞良送寒衣,到了长城,得知范杞良已经死的消息,痛哭不已,结果天地为之动容,长城倒了,漏出范杞良尸骨。后秦始...
查看全文
寒衣节的习俗有哪些?
寒衣节在如今是一个比较冷门的节日,然而在封建时代,这个节日非常的被重视。针对这个节日有不同的名字,例如“祭祖节”“冥阴节”“秋祭”等等,而在风俗习惯上,也是非常的多。1、祭祖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这天,千家万户会准备供品,五色纸(红、黄、蓝、白、黑)、纸钱、香等,坟头划一个圆圈,在圆圈或在祖先坟前焚烧。老百姓通过焚烧冥衣,五色纸,纸钱等,(五色纸是防止烧给祖宗的冥衣被其他的孤魂抢走)除了哀思祖先,还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给在阴间的祖先送去物资,生活的好。2、过冬的准备冬天是一年里最寒冷的时候,不太适合劳动和耕作。所以在寒衣节人们会预备过冬所需。这天家人会整理火炉、烟囱,生火取暖,保障大冷天能够顺利取暖。同时,也会购置新冬衣给孩子,家人,在古代还有亲身做棉衣的习惯。3、饮食红豆饭:在寒衣节,会吃红豆饭来纪念祖宗。为何是红豆?因为红豆有相思之意,“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寒衣节也有吃面的习俗,对于...
查看全文
寒衣节上坟时间的禁忌
寒衣节是我国的四大鬼节之一,是祭祀先祖,祖宗的时刻。老历十月一号,深秋之际,天气渐凉,孝子贤孙们烧冥衣,五色纸,焚香,表达对祖宗的怀念之情。
查看全文
家族谱大览
金门杨氏始祖亮节公裔派简谱
此谱为能即时提供网路用户搜寻, 谨有简略讯息, 谱书影像内容未经审阅. 如有错误, 请透过「意见回馈」反应.
浏览:0
1.毕节路氏长房族谱
始祖 : 于明朝洪武初自江南宜兴迁贵州毕节县名讳不详 六世始祖 : 路瀛洲字海山(清) 散居地 : 贵州省毕节县等地
浏览:100
毕节路氏长房族谱
始祖 : 于明朝洪武初自江南宜兴迁贵州毕节县名讳不详 六世始祖 : 路瀛洲字海山(清) 散居地 : 贵州省毕节县等地
浏览:0
1.唐御史张中丞公完节录
原书: 稿本, 明代[16-?]. 2册. 注 : 唐御史事迹庙碑在江苏无锡县. 张巡, 蒲州河东人. 唐朝御史中丞. 安禄山事变时, 坚守孤城而殉节.
浏览:100
1.东安王氏宗谱, 1, 卷首: 目录 前言 历代辈派 派语 系图 统宗统计 墓图 世传 1世友直公起 节孝事实 序 捐款, 1993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三槐堂, 1993年十修. 存8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不全. 缺卷4, 及卷5. 罗田始祖(1世) : (宋) 王友直. 原籍江南龙兴府丰城县白兔玉版冲(今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白土湖茫村),徙湖北黄州府罗田县王家湾. 派祖(7世) : (明) 王宗成. 友直公6世孙. 生二子 : 王仲贤 ; 王仲建. 仲贤公生五子 : (明) 王永瓒 ; 王永春 ; 王永煜 ; 王永昌(四房) ; 王永泗. 四房永昌公生二子(10世) : (明) 王澄 ; 王淑. 澄公生二子(11世) : (明) 王德纯,字一之,号竹泉 ; 王德盛,字庭参. 德盛公下派祖(13世) : 王邦源,字重云. 邦源公下支祖(19世) : (清) 王大福,字五全 ; 王大禄,字万钟 ; 王大寿,字比南. 皆为鋐公(字汝连)之子. 派行(24世起) : 家学世守 运际其昌 扬廷锡庆 绍序贻芳 承先启后 宏观新展 博达敦敏 建树盛显. 散居地 : 湖北省罗田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版心题 : 王氏统宗谱. 卷端题 : 东安王氏癸酉宗谱 目录题 : 东安王氏宗谱癸酉节孝房支
浏览:100
星山裵氏贞节公派族谱
国立中央图书馆, 1250-1983 忠清南道大田广域市,1983年发行 始祖裵位俊,贞节公派裵克廉的子孙录
浏览:0
寒衣节导读知识
寒衣节诗句古诗大全
寒衣节诗句古诗大全
《七律·寒衣节》从来此节无关我,今岁奈何煎碎心。十字街头西北望,三更露下梦魂侵。星因朔气寒椿树,儿送棉衣并羽衾。化去纸钱时绕我,依依应是两牵襟。《五言·寒衣节》幽明隔两界,冷暖总凄凄。处处焚火纸,家家送寒衣。青烟升浩渺,别绪入云霓。旧貌应难忘,憑谁问老衢?《七绝·寄哀思》街头今夜送寒衣,亏欠亲情心自知。忽忆人间房股事,聊将一并寄哀思。《七绝·黯神伤》新麻裁出锦衣妆,跪向西南黯神伤。故人泉城且莫待,满把纸钱寄冥乡。《七绝·寒衣节》青烟日落更黄昏,路火干堆处处痕。寄与亡魂焚币尽,冥途冷远念家尊。《越中》唐·杜牧石城花暖鹧鸪飞,征客春帆秋不归。犹自保郎心似石,绫梭夜夜织寒衣。《赠康叟》唐·白居易八十秦翁老不归,南宾太守乞寒衣。再三怜汝非他意,天宝遗民见渐稀。《君不来》唐·方干远路东西欲问谁,寒来无处寄寒衣。去时初种庭前树,树已胜巢人未归。
浏览量:1549次
寒衣节的风俗
寒衣节的风俗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献,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  寒衣节的习俗:  吃面条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寒衣节吃面的习俗习俗由来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营养搭配合理的面条是不错的选择。  红豆饭  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奠。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  金银包袱  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对逝世故人想说的话。  烧寒衣  也就是准备供品,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浏览量:2140次
寒衣节的禁忌
寒衣节的禁忌
  寒衣节在民间与春季的清明节、上巳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节”。在古代的时候有很多的民间禁忌,其中主要集中在出行、物品、时间等方方面面,从一些民俗文化层面上会和古代的礼俗习惯以及祭祀习俗有关。
浏览量:2363次
寒衣节由来
寒衣节由来
  寒衣节,是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汉族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  宋代沿袭唐代的十月初的节日十月朔,有了三个固定的节日习俗:授衣、祭祀和开炉。十月初天气变冷,所以皇帝授令给边关将士赐锦袍、御寒的衣物。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汴梁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戏故也”,至“十月一日”,则“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梦粱录》记南宋临安也是“士庶以十月节出郊扫松,祭祀坟茔。内庭车马,差宗室南班往攒宫行朝陵礼”。  明代送寒衣也是主要的习俗。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有当时寒衣节的详细记载:“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上有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藏书~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寒衣节和清明节、上巳节、中元节是中国的四大“鬼节”。都是跟祭祀相关的节日。
浏览量:1984次
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的故事最早记载于《东周列国志》,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起来。春秋初期的晋国,纷争不断。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灾祸,出国逃亡19年,受尽苦楚。在逃亡的过程中,介子推一直追随重耳左右。有一次,他们一行人陷入断炊绝粮的困境中,介子推为让公子重耳填饱肚子,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但介子推并不向晋文公邀赏,反而因为不愿与哪些挟功求禄的势利之人同朝为臣,带着母亲隐居到今山西介休县内的绵山了。晋文公知道此事后想要请介子推出山,但被拒绝,且介子推也带着母亲躲在山林中。为了逼介子推出山,晋文公听从手下建议放火烧山。不料介子推守志不移,最终与母亲双双抱树而死。文公见状心痛不已,就把介之推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这也是寒衣节的来历。
浏览量:174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