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书院

书院

书院,是中国和周边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古代教育制度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

书院相关文献
映冰书院
映冰书院,         映冰书院 清乾隆时建。据乾隆三十一年(1766)秋,济南人林宣
查看全文
梅溪书院
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象山书院
外部链接象山书院
查看全文
花洲书院
书院历史公元1045年,范仲淹谪知邓州,为学风不兴而忧心忡忡,感到百花洲一带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是理想的治学场所,于是在百忙中谋划、筹资,创办“花洲书院”,并且,公余到书院讲学。一时邓州藏书楼、斋舍,并在书院东侧创建百花洲,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花洲书院因百花洲而得名。文运大振。范仲淹的儿子官至观文殿大学士的范纯仁,以及官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曾任邓州知州韩维,均“从师范仲淹学于花洲书院”(《嵩阳书院》)。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任叶县尉。曾到花洲书院瞻仰范公遗迹。作诗云:范公种竹水边亭,漂泊来游一客星。神理不应从此尽,百年草树至今青(《山谷诗注•百花洲杂题》)。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范仲淹的四子范纯粹任邓州知州,整修了花洲书院。从南宋到明朝,花洲书院屡圮屡修,曾为邓州州学。《嵩阳书院》记载:元朝时,曾作翰林院编修的蒙古族乃贤,“世居南阳,曾游学花洲书院”
查看全文
丽泽书院
大事记1181年8月(淳熙八年),吕祖谦去世,丽泽书堂由其弟吕祖俭主持。1246年(淳祐年间丙午),婺州知州许应龙将丽泽书院迁往双溪附近,并请宋理宗赵昀赐匾额。1253年-1258年(宝祐年间),时少章任丽泽书院山长。1264年(景定五年),何基任山长。后王柏任讲席,1265年(宋末咸淳乙丑),丽泽书院迁至旌孝门外印光寺故址(即今金华城东丽泽弄一带)。命名丽泽花园:丽泽哲学苑
查看全文
书院相关标签
书院
家族谱大览
武功书院世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4册 : 插图. 散居地 : 中国广东省等地. 封面题 : 武功书院族谱.
浏览:100
武功书院世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4册 : 插图. 散居地 : 中国广东省等地. 封面题 : 武功书院族谱.
浏览:100
[苏氏]武功书院族谱 [3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德有邻堂, 民国18[1929]. 4册. 版心题 : 武功书院世谱. 太始祖 : (宋)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 始祖 : (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谥文忠 ; 苏辙,字子由,号颖滨,谥文定. 散居地 : 广东省等地.
浏览:100
[苏氏]武功书院族谱 [3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德有邻堂, 民国18[1929]. 4册. 版心题 : 武功书院世谱. 太始祖 : (宋)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 始祖 : (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谥文忠 ; 苏辙,字子由,号颖滨,谥文定. 散居地 : 广东省等地.
浏览:0
[苏氏]武功书院族谱 [3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德有邻堂, 民国18[1929]. 4册. 版心题 : 武功书院世谱. 太始祖 : (宋)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 始祖 : (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谥文忠 ; 苏辙,字子由,号颖滨,谥文定. 散居地 : 广东省等地.
浏览:100
4.锡山徐氏宗谱, 4, 书院衖口世系 一世怀祖起, 1345-1905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古十笏堂, 记事至清光绪31[1905]. 共30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不标卷数, 不含目录, 不确定是否齐全. 内容记录似有缺失. 书院衖远祖 : (唐) 徐商,字义声,又字秋卿. 宗祖 : (北宋) 徐鼎臣,讳铉,字鼎臣. 房祖(1世) : (明) 徐怀祖,行名裕一,字梅轩,又字伯枢. 元度公长子. 鼎臣13世孙, 由昆山迁无锡城内书院衖口. 房祖 : (明) 徐思祖,行名裕二,字仲枢. 元度公次子. 鼎臣13世孙. 甘露城南房祖 : (元) 徐景祖,行名裕三,字叔枢. 宪公第三子. 鼎臣13世孙. 房祖 : (元) 徐光祖,行名裕八,字雪轩. 元敬公长子. 鼎臣13世孙. 居西门外独月山大徐巷. 东胶山房祖 : (明) 徐耀祖,行名裕九,字梅堂,晚号松轩. 元敬公次子. 鼎臣13世孙. 村东房祖 : (明初) 徐配祖,行名裕十,字梅轩. 元敬公第三子. 鼎臣13世孙. 另房祖 : 徐亨一,讳日儆,字浩生. 伯三公长子. 鼎臣13世孙. 开化房组 : 徐怀仁,行名宽一. 元杰公长子. 鼎臣13世孙. 自蟇塘桥迁开化乡,居白龙山站头. 徐巷房祖 : 徐应旟,行名载三,字瑞卿,号清适. 多文公第三子. 鼎臣13世孙. 强家渡房祖 : (元明之际) 徐思文,字仲明. 祥三公第三子. 鼎臣14世孙. 长沙八龙开派祖 : (宋) 徐一奇. 俊公长子. 原居浙江金华. 因游吴,卜居长洲县. 西徐巷支房祖 : 徐徽祖,行名茂四,字正兴一,字佳祚. 君瑞公次子. 鼎臣13世孙. 散居地 : 江苏省无锡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书院导读知识
广州陈家祠
广州陈家祠
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二十年(1894年)落成,是广东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广府传统建筑之一,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 陈家祠堂集岭南建筑工艺装饰之大成,展示了岭南建筑的“三雕二塑一铸一画”即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及彩绘壁画等建筑装饰的高超技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年代,被收录进德国的《世界建筑艺术》和英国的《中国古代艺术建筑》两本巨著中。 提示也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所在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各类珍贵文物与现代工艺精品共计20000多件,其中国家级珍贵文物近3000件,是广东省内博物馆中收藏明清以来广东民间工艺精品最为丰富的艺术类博物馆,涵盖了广东省所有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工艺门类。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评为“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2008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浏览量:2305次
陈氏书院
陈氏书院
陈氏书院一般就是指“陈家祠堂”,俗称陈家祠,是广东省广州市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经过六年的时间,在清光绪二十年的时候落成,这个陈氏书院是广东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当时兴建陈氏书院主要是为了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陈氏书院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广府传统建筑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还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陈氏书院,坐北朝南,主体建筑面宽、纵深均为80米,它的平面呈正方形,为中国“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院落式布局,整个陈氏书院的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建筑结构一般可以分为三轴、三进,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陈家祠堂集岭南建筑工艺装饰之大成,几乎全部堂、院、廊、厅、门、窗、栏、壁、屋脊、架梁都展示了岭南建筑的“三雕二塑一铸一画”即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及彩绘壁画等建筑装饰的高超技艺。陈氏书院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还被收录进了德国的《世界建筑艺术》和英国的《中国古代艺术建筑》两本巨著中。另外陈氏书院作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一直在书院内举办各种展览。
浏览量:220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