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失蜡法

失蜡法

失蜡法,又称脱蜡法,是一种铸造方法,中国古代在青铜铸造上已经使用这种方法,现代的精密铸造中称为熔模精密铸造。

失蜡法是用调入油脂的蜂蜡制成内模,在内模上敷泥浆等,预留孔洞,制成外范,待外范干燥,高温焙烧,内模融化成液,由孔洞排出,外范内形成和内模一样的空腔,再从孔洞注入铜液,冷却后,剥去外范,既得与内模相同的铸件。这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现代工业仍在使用。已知中国最早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属春秋晚期,是河南淅川下寺楚墓中的铜禁等,而其工艺的精湛标明并非初始的制作。而纤丽奇绝的制作,楚地贡献最大,曾侯乙墓的尊盘也最受称道,其上密布的蟠虺纹玲珑剔透,穷极繁缛富丽,即是失蜡法制成。然而,失蜡法的应用并不够普及,今见的作品始终不多,这与蜂蜡数量有限、制作过于复杂有关,或许也是应为效果虽然奇绝却难引出普遍的审美愉悦联系。

一般翻砂是用木模或原型,得将砂型做成两半,再合在一起,模...

失蜡法相关文献
八蜡
沿革据《三礼图考》记载,帝尧早巳祭祀八蜡。《礼记》中载有一首号称尧所作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无作!丰年若土,岁取千百!”由于伊耆氏可能指神农氏、尧或周代设置的职官,所以八蜡最迟源于周代。唐代司马贞为《史记》补作的《三皇本纪》载:“始教耕,故号神农氏,于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一般相信伊耆氏所祀的八蜡,是指上古时代。无论如何,八蜡之祭发展到汉、唐时,蜡祭的活动巳变得隆重;但于明、清时期,却时行时止。
查看全文
蜡的类别通常意义上,蜡指的是有长烷链的有机化合物。自然界的蜡通常是脂肪酸以及长链的醇所形成的酯类,而人造腊通常为无官能基的长链碳氢化合物。植物蜡木蜡(日语:木蝋)杨梅蜡小烛树蜡/堪地里蜡日本精蜡棕榈蜡米糠蜡荷荷芭油蓖麻蜡动物蜡蜂蜡虫白蜡/中国蜡羊毛蜡鲸蜡矿物蜡褐煤蜡地蜡/石蜡石油蜡微晶蜡来自石油的一种烷烃类的混合物,主要由C26以上的正构、异构和环烷烃组成,且碳原子的分布较宽,碳氢比在1.85左右。微晶蜡具有硬度小、柔韧性好,受力下倾向于塑性流动,延伸度大,挠性好。微晶蜡具有很好的亲油性,在油品中更容易分散,能有效增强油品凝胶强度。微晶蜡广泛用于食品、化工、军工、冶金等行业,发挥防潮、防腐、上光、绝缘、防锈等作用。微晶蜡在特种蜡行业能够很好的改善目的产品的性能。例如在石蜡中添加合适的微晶蜡能改变普通石蜡的晶型,改善石蜡的抗水性和渗透性,增加石蜡的抗弯强度,提高塑性和挠性,从而扩大石蜡的适用...
查看全文
失蜡法
失蜡法的历史失蜡法在中国的历史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早采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是楚共王熊审盂,曾侯乙墓也曾经出土了青铜尊盘。著名成品卡尔托切托-佩尔戈拉的镀金铜像云纹铜禁失蜡法铸造示范制备实心蜡质形模:一只苹果形的蜡模利用形模制作橡胶模具(模具外层较深色部分是石膏制保护壳)利用橡胶模具制作空心的蜡质外壳把空心的蜡质外壳置入一个耐热铸模上,上图展示的是铸模的部分截面,其中外围的被蜡质填充的红色沟道是预留给蜡液流走的浇道口。值得注意的是空心蜡壳内的空间也同样被耐热材料填充,图中可见的4条不銹钢条就是用于支撑内核的填充物,在下一步,铸模会被倒置加热,而蜡质外壳将会融化而经浇道口流出。1200度高温的青铜熔液正被注入铸模中一只铸成的青铜苹果,注意遗留在浇道口冷凝而成的青铜条仍未去除。
查看全文
蜂蜡
来源新鲜蜂蜡(下中)与火柴(上)、花粉球(中)、及蜜蜂翅膀(下左)的尺寸对比养蜂人正在将蜂蜡刮下工蜂拥有四对蜡腺,位于腹部第4至7节。蜂蜡即蜡腺的分泌物。刚羽化成的最年轻的工蜂,其主要职责是照管和饲养幼虫。当看管幼虫的工作要告一段落时,年轻的工蜂要离巢作短距离的飞翔,十天以后,蜡腺开始分泌蜂蜡。工蜂分泌蜂蜡的理想环境温度为33至36摄氏度。一只工蜂要食用八份蜂蜜来分泌一份蜂蜡。新鲜蜂蜡透明无色(见左图),工蜂咀嚼后变为不透明。蜂巢中的蜡接近于白色,但在花粉的油及蜂胶的作用下逐渐变成黄或棕色。养蜂人在从蜂巢中采集蜂蜜的同时,也会将蜂蜡刮下作其他用途。属性及成分蜂蜡的大致化学分子式为:C15H31COOC30H61。其主要成分是棕榈酸(palmitate)、棕榈油酸(palmitoleate)、羟基棕榈酸(hydroxypalmitate)及长链脂肪醇类。蜂蜡的熔点在62至64摄氏度之间。当加...
查看全文
传承古艺,失蜡铸造推崇者——俪松堂
“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縰,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昧爽而朝,问何食饮矣。”“容臭”,即是香囊。佩戴香囊是礼的要求,以示恭敬。在宋代词人笔下,燃香是生活中的寻常事,香与香炉更是文人家中必备的物件。暑气难耐可燃香消暑,卧房之中必有熏香相伴,香气悠缓地漫布空间,安抚焦躁,沁人心脾。而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与香结缘。虽有用香的文字,然而未见香炉燃香的记载。考古发现有战国时期的香炉出土,可见先秦虽有香与炉,但是香炉在用香文化中还不占主要地位。汉代时,随着熏香在王公贵族中的流行,香与熏炉成为了上层人士生活中的必需品。汉代的熏炉多以金属或陶土制成。金属所制之中又以鎏金博山炉最为炫丽华贵。而自明代宣德炉诞生,便成为中国铜质香炉的不二典范。铜炉因其铸造精良、工艺考究、造型古朴,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古玩艺术品,并成为艺术品市场的热门收藏品类之一。提到铜炉,就不能不提享誉盛名的...
查看全文
失蜡法相关标签
铸造
青铜器工艺
青铜器
家族谱大览
1.法氏家乘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锦晖堂, 清年间[19--?]. -2册 : 世系表 谨存卷3, 4 版心题 : 法氏宗谱 第一世祖 : 法若正(明) 散居地 : 江苏省武进县等地
浏览:100
黄氏创修宗谱 [8卷,及卷首]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敦本堂, 民国21[1932]. 10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辈派 : 金远士长盛 荣华世代先 登朝成一品 道德永流传. 始祖 : (明) 黄自政. 肇基江饶,迁徙楚北冈邑. 派祖(10世) : 黄嘉伦. 自政公第二子,谱明公之后. 嘉伦公下三孙 : (明清之际) 黄应试 ; 黄应宣 ; 黄应魁(后不详). 应试公下房祖(13世) : 黄玖,字维复 ; 黄瑶,字维亮 ; 黄琚(后不详). 玖房下支祖(15世) : 黄丙阳 ; 黄汉书. 瑶房下支祖 : 黄礼 ; 黄河,字胜清 ; 黄长 ; 黄杭,字升贤 ; 黄经,字彭高. 应宣公下支祖(15世) : (清) 黄沅 ; 黄湘 ; 黄淳,字鲁传 ; 黄法,字是则 ; 黄浴,字沂山 ; 黄泛 ; 黄浓.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 及部分卷端题编目. 书衣题 : 黄氏宗谱.
浏览:0
黄氏创修宗谱 [8卷,及卷首]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敦本堂, 民国21[1932]. 10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辈派 : 金远士长盛 荣华世代先 登朝成一品 道德永流传. 始祖 : (明) 黄自政. 肇基江饶,迁徙楚北冈邑. 派祖(10世) : 黄嘉伦. 自政公第二子,谱明公之后. 嘉伦公下三孙 : (明清之际) 黄应试 ; 黄应宣 ; 黄应魁(后不详). 应试公下房祖(13世) : 黄玖,字维复 ; 黄瑶,字维亮 ; 黄琚(后不详). 玖房下支祖(15世) : 黄丙阳 ; 黄汉书. 瑶房下支祖 : 黄礼 ; 黄河,字胜清 ; 黄长 ; 黄杭,字升贤 ; 黄经,字彭高. 应宣公下支祖(15世) : (清) 黄沅 ; 黄湘 ; 黄淳,字鲁传 ; 黄法,字是则 ; 黄浴,字沂山 ; 黄泛 ; 黄浓.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 及部分卷端题编目. 书衣题 : 黄氏宗谱.
浏览:0
黄氏创修宗谱 [8卷,及卷首]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敦本堂, 民国21[1932]. 10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辈派 : 金远士长盛 荣华世代先 登朝成一品 道德永流传. 始祖 : (明) 黄自政. 肇基江饶,迁徙楚北冈邑. 派祖(10世) : 黄嘉伦. 自政公第二子,谱明公之后. 嘉伦公下三孙 : (明清之际) 黄应试 ; 黄应宣 ; 黄应魁(后不详). 应试公下房祖(13世) : 黄玖,字维复 ; 黄瑶,字维亮 ; 黄琚(后不详). 玖房下支祖(15世) : 黄丙阳 ; 黄汉书. 瑶房下支祖 : 黄礼 ; 黄河,字胜清 ; 黄长 ; 黄杭,字升贤 ; 黄经,字彭高. 应宣公下支祖(15世) : (清) 黄沅 ; 黄湘 ; 黄淳,字鲁传 ; 黄法,字是则 ; 黄浴,字沂山 ; 黄泛 ; 黄浓.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 及部分卷端题编目. 书衣题 : 黄氏宗谱.
浏览:0
橙川王氏宗谱 [7卷,末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光绪34[1908]. 7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注 : 卷4及部分为手抄本 橙川祖(1世) : (后周) 王惟尧,字天民,行千八. 由义乌凤林迁居青口,又从青口徙于永之橙川. 传至5世分四房 : 王瀚,字伯渊,行三一 ; 王汉(止) ; 王洽(止) ; 王潭,字伯源,行三四. 本谱以潭公之后为主. 世祖(9世) : (宋) 王则河,字喜山,行贤四 ; 王则理,字乐山,行贤五. 均为潭公之后. 则理公下支祖(13世) : (元) 王著善 ; 王明善,字彦盛,行荣一 ; 王从善,字彦高,行荣二 ; 王知善(智善),字彦达,行荣七 ; 王康善 ; 王安善,字彦恭,行荣八 ; 王熹善 ; 王忠善. 则河公下支祖(13世) : (元) 王琦,字彦良,行荣十四 ; 王琼,字彦瑛,行荣十五(子孙析置浦江) ; 王瑞,字彦祥,行荣九 ; 王珪,字彦璧,行荣十二. 明善公下派祖(17世) : (明) 王宝,字德珍,行琦十七(东阳皂角树派,无传) ; 王源,字德深,行琦二十六(玉山上舒岭派) ; 王勤,行琦三十四(石门派) ; 王奇,行琦三,字德异(尚王) ; 王书,字德化,行琦九(尚王) ; 王真. 从善公下派祖(17世) : 王成. 注 : 奇,书,真,成公均为本里尚王学头派. 智善公下派祖(17世) : (明) 王威 ; 王权,字德中,行琦三十九(尚王) ; 王轩 ; 王润 ; 王河 ; 王泉,字德源,行琦六十二 ; 王富 ; 王田 ; 王谨. 安善公下派祖(17世) : 王澄 ; 王隆. 注 : 威, 权, 轩, 润, 河, 泉, 富, 田, 澄, 隆公均为本里尚王学塘头派. 琦公下支祖(17世) : 王橙(枨) ; 王璁(聪) ; 王一松 ; 王峻 ; 王榛 ; 王法. 瑞公下派祖(17世) : (明) 王兆,字德征(本处) ; 王音,字德和(本处) ; 王新,行琦五,字德进(本处,子孙析置东阳堰塘口). 珪公下派祖(17世) : (明) 王昭 ; 王荣 ; 王茂 ; 王彰,字德明,行琦四十四 ; 王融 ; 王韶,字德齐,行琦七(永常) ; 王盛,字德光,行琦八 ; 王繁,字德美,行琦十一 ; 王明 ; 王旸,字德昭,行琦三十五 ; 王灏,字德器,行琦二十五(尚王)…等 排行字第 : 千亿兆五三 悌六万贤茂 泰升荣瑀琳 琼琦珍斌珣 闰宝全恒履 乾坤壮随蒙 鼎震丰 散居地 : 浙江省永康市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邓氏族谱 [15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公元1996年. 14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注 : 此谱缺卷5. 受姓祖 : 邓曼季,字德扬. 邓氏出自南阳(今河南邓州市). 宗祖 : (汉) 邓伯华. 籍新野. 上杭祖 : 邓美昭. 乳梅始祖(1世) : 邓东福,字寿南. 荣敏公之子. 美昭公之孙. 自福建迁乳源梅花. 东福公下六子(2世) : (明) 邓友瑛(居军营下) ; 邓友琼,字仲二,行二(居曹家坪) ; 邓友猷,字仲三,行三(居槐树下) ; 邓友宽(居玉字桥) ; 邓友泰,字仲五,行五(居加昌水) ; 邓友瑄,字仲六,行六(居大庙下). 注 : 六房分居图引详见卷一之影像156-157页. 友瑛公下房祖(5世) : 邓玉 ; 邓全 ; 邓钦 ; 邓四 ; 邓从 ; 邓浩 ; 邓闻通 ; 邓闻禄. 友琼公下房祖(5世) : (明) 邓贤,行一(居后洞) ; 邓文 ; 邓益金 ; 邓朝仰 ; 邓璋 ; 邓兰 ; 邓太 ; 邓玉 ; 邓韵 ; 邓澄 ; 邓学 ; 邓良 ; 邓桂 ; 邓瓒 ; 邓选 ; 邓瑛 ; 邓清 ; 邓龙. 友猷公下房祖(5世) : (明) 邓庭福 ; 邓庭秀,行一 ; 邓庭爵,行二 ; 邓秀恒 ; 邓万禄 ; 邓庭桂 ; 邓庭槐 ; 邓庭澄 ; 邓庭宠 ; 邓庭安. 友宽公下房祖(5世) : 邓銮 ; 邓琦 ; 邓养 ; 邓釜 ; 邓荣 ; 邓华 ; 邓举 ; 邓成 ; 邓铭 ; 邓宗圣 ; 邓庭晓 ; 邓庭昌 ; 邓本崇 ; 邓本铭 ; 邓春 ; 邓季 ; 邓本清 ; 邓本泰 ; 邓本兴 ; 邓本政; 邓本和. 友泰公下房祖(5世) : (明) 邓法林,行一(居大山背) ; 邓桥,字通二,行二 ; 邓常 ; 邓珊. 友瑄公下房祖(5世) : (明) 邓侃,字东梅 ; 邓景兰 ; 邓盛梅 ; 邓竹梅 ; 邓右梅. 排行 : 美荣东友上 佐朝圣明彰 大廷崇文士 正为邦国光 天培良材作 修安治平昌 景隆开泰运 道德振伦常 品学高超世 声名达玉堂 贤儒当贵显 长发庆其祥 宗祖功勋伟 家风奕远扬 书翰凌云志 科甲冠群芳. 散居地 : 广东省乳源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