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墓兽,是中国古代常见的随葬明器,形象不一,陈列的位置也不一样,具有时代性与地域性的差异。
古代汉族认为,阴间有各种野鬼恶鬼,会危害死者的鬼魂因此,设置镇墓兽的目的,首重辟邪,以驱逐凶邢,以佑护亡魂之安宁,又有添禄的意思,所谓“天之禄籍,长终汝身”,希望来世继续享受富贵荣华。
在墓室中放置怪兽以守护墓主的观念在中国相当古老。战国起便有木制漆饰,造形抽象的镇墓兽,以鹿角为饰,张口吐舌,单个出现于墓葬中。北魏时,河南出土的镇墓兽,有狮面及人面,皆兽足兽身,背脊生三弯角,蹲坐于平板上;至于隋代张盛墓的白瓷镇墓兽在基本造型上则与唐三彩镇墓兽完全相似。到了唐代,镇墓兽成对出现,放置于墓道入口处,镇守于墓门。形象更加夸张,强调各项细部,如高耸的双角、向外伸出的羽翼、华丽流淌的多种釉色等。甚至出现西域胡面貌的人面镇墓兽,反映当时文化交流的影响。
依照镇墓兽的造型、功用、于墓室中陈列的位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