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众赞歌

众赞歌

众赞歌(德语:Choral英语:chorale)是信义宗独有的音乐形式,众赞歌一词的德文choral原意为旧的天主教会使用的多声部合唱素歌,是和所谓的主咏(accentus)对应的群咏部分(concentus)。顾名思义,是在宗教仪式上由广大信徒一齐咏唱的音乐歌曲。马丁·路德曾经说过,“再没有什么能比音乐能同神学更好的结合起来”,他创造了众赞歌这一音乐体裁。

众赞歌的旋律多选自当时德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歌曲或者是古老的教会素歌,曲调朴素,曲式也以简单的二部曲式为主,歌词使用德语,是基督教圣咏拉丁文歌词的译文。马丁·路德最初引入众赞歌的目的很有可能是为了重建会众在礼拜仪式中的作用,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仪式当中来。

众赞歌往往是一种纯净内省的音乐,虽然曲调常常来自于俚俗的民间歌谣,但是配以虔诚的祈祷歌词,加上在教堂里面合唱的庄重气氛,使得音乐的听觉感受发生了奇妙的变化,许多人在教堂里听过信众的合唱都说,被那种简单朴素的信仰感染...

众赞歌相关文献
郑众
生平郑众十二岁时就接受当时是著名经学家的父亲郑兴教授《春秋左氏传》,由于努力学习,通晓《三统历》、《易经》和《诗经》。并在当时知名。在职边陲汉明帝永平初年,郑众获司空府辟命,以通晓经典任给事中。后来迁任越骑司马,并留任给事中。永平七年(64年),北匈奴单于派使者要求和亲,明帝于是在次年命郑众持节出使北匈奴。郑众到北匈奴后,匈奴人要求郑众向单于下拜,但郑众不肯。单于因而大怒,将他软禁,并不给他食物,意图这样逼郑众屈服。但郑众拔剑发誓,宁死不屈,单于恐怕真的逼死郑众才不再威逼,更派使者随同郑众回洛阳。当时南匈奴须卜骨都侯等人知道东汉与北匈奴有使者往来,心生仇怨,打算叛汉,于是派遗密使到北匈奴,要他们出兵支援。当时郑众正出使,怀疑有事发生,于是等候,果然遇到须卜派遣的密使。郑众回国后建议朝廷置大将防止南北匈奴互相联络。朝廷最终设立度辽营,置度辽将军一职,屯驻五原曼柏。郑众回国后,朝廷又议论是否应
查看全文
沈众
生平沈约之孙,给事黄门侍郎沈旋之子。自幼好学,善文词,有文才。初任南朝梁镇卫南平王法曹参军、太子舍人。梁武帝制《千字诗》,沈众为之注解,和谢景一起被召见在文德殿,受武帝之命作《竹赋》,深得武帝赏识。大同年间,当阳公萧大心出任郢州刺史,沈众在他属下任限内记室参军。后任镇南湘东王记室参军,转任太子中舍人,兼散骑常侍。奉命出使西魏,回国后,担任骠骑庐陵王咨议参军。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乱爆发,沈众回到故乡吴兴郡召募士兵,聚集宗族义附部曲五千人,援救建康,驻军小航。和侯景在东府的驻军对峙。武帝在城内遥授沈众为太子右卫率。建康陷落后,沈众降侯景。侯景之乱被平定,沈众到荆州江陵,梁元帝任命他为太子中庶子、荆州大中正。转任司徒左长史。承圣三年(554年),西魏攻陷江陵,沈众被西魏俘虏,后来逃还建康。梁王萧方智承制,任命沈众为御史中丞。绍泰元年(555年)受侍中之位,转任左民尚书。永定元年(557年)...
查看全文
众赞歌
参考文献参见众赞歌前奏曲
查看全文
顾众
生平顾众初被仍为镇东将军的晋元帝司马睿任命为参军。永嘉五年(311年),因参与协助讨平不受晋元帝命令的江州刺史华轶而封东乡侯,后在晋元帝迁丞相后,迁任丞相掾。太兴元年(318年),晋元帝正式即位为帝,顾众任驸马都尉、奉朝请。后来历任尚书郎、大将军从事中郎和南康太守。后又加广武将军任鄱阳太守,但顾众在到鄱阳时并不和在武昌的大将军、江州刺史王敦见面,令王敦甚为不满。王敦之乱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之乱爆发,王敦率兵以讨伐刘隗及刁协名进攻建康。当时王敦命顾众出兵,但顾众却迟迟不发,于是被王敦以军令限期召见他,并严厉的责问顾众。但顾众对此却毫无惧色,王敦责问他后也消了气。及后顾众又为被王敦指责的宣城内史陆喈辩护,令其免于被王敦罪责。同年王敦攻陷建康,把持朝政,打算以顾众为吴兴内史,但顾众坚决辞让,反推举吏部郎桓彝,不过桓彝却又推让给顾众,最终王敦都没选用二人出掌吴兴。太宁元年(323年),王敦再...
查看全文
郑众
(?—83)东汉南阳雠县(今河南平顶山西南)人,字季产。宦官。章帝时,任大长秋,封剿乡侯。和帝常与他议论政事,成为东汉宦官参政的开端。
查看全文
众赞歌相关标签
信义宗
基督教歌曲
家族谱大览
吴氏家族谱 [不分卷] : 吴众-吴喜支系九代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2011年. 1册 : 世系表. 始迁祖 : (清) 吴众. 生德智, 德金, 德银三子. 本谱为德智之子吴喜一支之谱. 支祖 : 吴喜. 为吴众之孙. 辈行语 : 泰祖承定宗天昱 昭思兴建若佩奕 卓学昌俊先嘉文 仁信东儒光肇旭 散居地 : 山西省大同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浏览:0
安众山脚徐氏族谱
安众山脚徐氏族谱
安众山脚徐氏一脉 最早迁到的是徐云崖十三世孙徐玉瑞妻子蔡氏和儿子国仙、国伸、国仰、国信、国伦、国传、国僯七子,于公元1678年(康熙十七年戊午年)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古称镇平县)不远万里来到安众村山脚屯定居,至今已有340年,汉族,讲客家话。(后有徐怡欢于公元 年从桂平油麻镇梅林村迁入)。到2018年止安众村山脚屯徐氏人口1783人。
浏览:0
4.杨世宗谱, 卷4, 仲二房 6世积德公支 ; 叔南房 6世积众公支 ; 叔北房 6世积魁公支, 1877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诒环堂, 光绪3[1877]年修. 18册: 插图, 世系表. 受姓祖: (晋)叔向,受封于杨,子孙以为姓. 迁楚始祖(1世): (明)杨文清. 偕弟文泌公,文鸿公,文江公,文海公自江西吉安府大栗村迁居湖广圻,后偕弟文泌公转迁竟陵今湖北天门县荷花堰. 文清公下派祖(3世): (明)杨遵,行一(伯房,居于荷花堰) ; 杨迪,行三(仲房,迁居干镇驿) ; 杨进,行五(叔房,转迁至皂市之南马公埠茅草湾); 杨暹,行六(季房,居皂角市)...等 伯房遵公下房祖(5世): (明)杨渊(伯一房). 仲房迪公下房祖(5世): (明)杨沕,字亦朴(仲一房) ; 杨浚,字伯琳(仲二房). 叔房进公下房祖(5世): (明)杨涟(叔南房) ; 杨濬(叔北房) ; 杨洪,行一(叔一房) ; 杨泯,行二(叔二房) ; 杨浩,行三(叔三房) ; 杨源,字符晖,行五(叔五房) ; 杨演,行六(叔六房). 季房暹公下房祖(5世): (明)杨汲,行一(季一房) ; 杨潽,字名隐(季二房). 辈派字(10世起): 明心光世业 正大培锡芳 立德惟敦本 崇仁自履祥 传家思孝友 在国秉忠良 克广清廉训 诗书百代香. 注: 卷18有远祖1世轩辕公至80世承休公的世传纪录. 散居地: 湖北省天门县等地. 版心题: 大栗杨氏宗谱. 书名据书衣题及书名页题编目.
浏览:100
会众袁氏
会众袁氏
浏览:3930
吴氏大同族谱 [不分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延陵堂, 清光绪8[1882]. 24册 : 世系表. 注 : 此谱总卷数不详, 存24册. 仅有31-40世, 及部分26-30世之记事. 姓氏源流, 始迁祖, 目录, 编纂者...等资料均无. 郁祺公派下支祖(31世) : (清) 吴得贵,字自先. 郁寿公派下支祖(31世) : (清) 吴得鉴,字仁恒 ; 吴得锦,字纹秀 ; 吴得铃,字鸣秀 ; 吴得铨 ; 吴得镶,字任能...等. 郁爵公派下支祖(31世) : (清) 吴得礼 ; 吴得智,字屠生. 郁文公派下支祖(31世) : (清) 吴得旺,字奇忻 ; 吴得第,字如切 ; 吴得道 ; 吴得众,字鼎兴 ; 吴得禄. 郁章公派下支祖(31世) : (明清之际) 吴得珍,字瑞征 ; 吴得祥,字兴所 ; 吴得旨,字尔如 ; 吴得赞,字明朴 ; 吴得福,字启胜...等. 郁宪公下支祖(26世) : (明) 吴廷勋 ; 吴廷辅 ; 吴廷弼,字一泉 ; 吴廷节,字守松 ; 吴廷厚,字半山 ; 吴廷仪,字云堂. 郁万公下支祖(26世) : (明) 吴廷卿,字天然,行智六,号坦斋 ; 吴廷谏,字添第,行智九,号石岑. 郁仁公下支祖(26世) : (明) 吴廷相,字天悉 ; 吴廷俸,字乐元 ; 吴廷试,字南岭. 郁常公下支祖(26世) : (明) 吴廷魁,字一峰. 郁能公下支祖(26世) : (明) 吴廷诏,字竹轩. 散居地 : 湖南省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书衣题 : 吴氏族谱.
浏览:0
王氏重修族譜 [7卷,首末各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太原堂, 清咸丰8[1858]续修. 存8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者 : 中国湖南图书馆. 此谱缺卷4, 及卷末. 太原派祖 : 王霸,字儒仲. 庐陵鼻祖 : (唐末) 王该,字元仁,号长者. 官江右吉安. 栋头祖 : (宋) 王勋,字伟功. 浏阳祖 : (明) 王国忠,字良佐. 五大房祖 : (明) 王万几 ; 王万众 ; 王万年 ; 王万荣 ; 王万华. 散居地 : 湖南省浏阳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书衣题及书名页题 : 王氏族谱.
浏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