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家蚕(学名:Bombyx mori)是鳞翅目的昆虫,丝绸的主要原料来源,在人类经济生活及文化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产中国,华南地区俗称之蚕宝宝娘仔

家蚕的英文名为“silkworm”(意为“丝虫”)是因为它用丝织茧。茧是由一根300-900米长的丝织成的。

蚕分布于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以及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华东平原和四川盆地。蚕是变态类昆虫,蚕卵看上去很像粒细芝麻,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蚕从蚕卵中孵化出来时,身体的颜色是褐色或黑色的,极细小,且多细毛。幼虫脱一次皮变白一次,共要脱皮四次,成为五龄幼虫,再吃桑叶8天成为熟蚕后吐丝结茧。

蚕简介资料
Bombyx mori
蚕属 Bombyx
动物界
家蚕 B. mori
蚕蛾科 Bombycidae
昆虫纲
节肢动物门
蚕相关文献
特征幼虫有13个环节,胸腹部有8对足,身体呈青白色或微红色。有些幼虫有斑。成虫有3对足,两对翅膀,身体上有白色的鳞毛。性别特征蚕在四龄时,身体变大,易区分雄与雌。从蚕的身体的尾部算起,如果在第二、三环节之间有一个叫做海洛尔特氏腺的凸出的小圆点,则是雄性;如果在倒数第二、三环节的下面,有被称为石渡氏腺(Ishiwata"sgland)的四个凹形的小圆点,则是雌性。从蚕茧分辨蚕茧尾端的下方,如果有个X形,则是雌的;如果没有则是雄的,而且母的蚕茧较为肥胖,雄的蚕茧比较尖长。从成虫分辨蚕蛾更容易分辨:雌蚕蛾身体较肥胖,交配后会产卵,雄蚕蛾身体则比较尖长。历史从考古家在吴越发现的丝绸实物来看,在5000年前的江南地区就有桑蚕业。相传早于公元前三千多年,黄帝的妻子嫘祖就开始“养蚕取丝”。中国丝绸的秘密,后来随移民传播至朝鲜、印度等地,传说在公元六世纪拜占庭的基督教僧侣从中国偷运蚕蛹,养蚕技术才传到了欧...
查看全文
预防和治疗蚕病的蚕药
1、氯霉素溶液:本品为淡黄色的灭菌澄明液体。常用规格为2毫升含氯霉素0.25克(25万单位)。为抗生素类药,对多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效,用于防治家蚕的细菌性疾病。用法用量:每升水加本品4毫升混匀,喷于桑叶叶面,以湿润为度,连续喷3~4次。本品有效期一年半。 2、灭菌灵:每1毫升含氯霉素30毫克和维生素(B2)5.5毫克。本品对细菌性蚕病有特效,亦有壮蚕
查看全文
樗蚕
樗蚕(cynthiasilkworm)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学名为:PhilosamiacynthiaWalkeretFelder。又名椿蚕、小桕蚕。分布于中国、日本、印度、朝鲜、印度尼西亚等国。在中国分布范围很广,主要地区有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西、四川、台湾等省区。樗蚕与蓖麻蚕的血缘很近,二者成虫的外形极相似,翅展13-14cm,雌蛾体长3cm,雄蛾2.5-2.7cm,翅黄褐色,前、后翅中央各有透明的弦月形斑纹,前翅顶端有眼状纹,外横线的外侧呈淡紫红色。茧灰褐色,纺锤形,顶端有孔,有细长茧柄,茧重约3g,茧层重0.3g,茧层率10-12%。樗蚕主要食树叶(臭椿)兼食乌桕、蓖麻、冬青、含笑、泡桐、梧桐、樟树等植物的叶子。
查看全文
栗蚕
栗蚕是柞蚕属完全变态的野生吐丝经济昆虫,俗称灯笼蚕,广泛分布于我国“三北”地区和中南地区,它是我国的重要特产之一,目前尚处于野生状态。栗蚕丝是价格昂贵的天然纤维,具有独特的荧光闪烁性,被用做多种防伪标志和高档服饰品,其价格是柞蚕丝的10倍。栗蚕蛹不仅是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保健食品,而且含有许多奇特药物成分,可以医治多种疾病,其价格是柞蚕蛹的6倍。由于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剧增,售价不断上涨,因此掠夺性过量采集野生栗蚕茧的现象日趋严重,几乎使其到了濒临灭绝的危险境地。实行人工驯养挽救野生栗蚕这个珍稀的物种资源,做到合理开发利用,已经成为特种养殖业中的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1.特征与特性卵为尖椭圆形,呈麻雀蛋色,能抵御~30℃低温,暖种最适温度18℃,发育起点温度10℃±0.6℃,孵化有效积温181.7℃±11.6℃。1~3龄幼虫(蚕)有较强的群集性,4~5龄幼虫在受到触动时有假死落地的习性,在营...
查看全文
谷父蚕母
谷父蚕母谷父蚕母谷父蚕母的意思谷父蚕母是什么意思谷父蚕母什么意思谷父蚕母的近义词谷父蚕母的反义词谷父蚕母的拼音【成语意思】:指传说中的农桑之神【用法分析】:谷父蚕母作宾语;指农神。【成语来源】:宋曾慥《类说续仙传》:“世人厌弃五谷,地司已收其种矣,可相率祈谢谷父蚕母,当致丰穰。”【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使用程度】:生僻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gǔfùcánmǔ【成语声母】:GFCM【近似成语】:母仪之德:母仪:作为母亲的典范。母亲的品德。泛指妇女的品德母难之日:指自己的生日。母慈子孝:母亲慈祥爱子,子女孝顺父母,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范。【成语接龙】:谷父蚕母→母慈子孝→孝子贤孙→孙庞斗智→智均力敌→敌国通舟→舟水之喻喻之以理→理所当然→然荻读书→书香世家→家道从容→容头过身→身退功成成群集党→党豺为虐→虐老兽心→心怀忐忑→忑...
查看全文
蚕相关标签
蚕蛾科
益虫
丝绸
动物药
物种
蚕导读知识
蚕花庙会
蚕花庙会
蚕花庙会,是浙江省湖州市新市镇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在新市镇又把这个庙会称之为轧蚕花,与含山蚕花节的轧蚕花相仿。蚕花庙会一般是在清明节的时候有的,每到这个时候,蚕农们祈求蚕神为蚕宝宝清病祛灾赐给丰产年而举行蚕花庙会。关于蚕花庙会在民间流传着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源于东晋年间,当时晋明帝为了追赠为国捐躯的将领朱泗,而后来镇上的人为了纪念这个英雄,就在永灵庙内供奉英雄像,每年农历四月十四全镇张灯三日奠祀。南宋后,则每年清明抬朱泗等四神像巡游,以保全镇平安。还有一种说法是源自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讲在越国的时候,范蠡送西施去姑苏,途经新市给蚕姑蚕妇送过花,祝愿风调雨顺,蚕茧丰收。此后,方圆百里的蚕农为纪念西施,每到清明节,都要举办盛大的蚕花庙会。在庙会期间,会有德清县各乡镇评选出来的“蚕花娘娘”在新市镇上大巡游,沿途向人们抛洒蚕花。届时新市镇上人山人海,万人空巷,争相目睹“蚕花娘娘”的风采。同时带有地方特色的铜管队、腰鼓队、武术队、唢呐队、舞龙队等纷纷闪亮登场,到千年古刹觉海寺举办祭祀活动,以求风调雨顺,得到蚕花二十四分。晚上还有蚕花庙会灯会,当夜幕降临时,各类造型别致的景灯、花灯组成蚕文化灯展交相辉映,栩栩如生,反映出桑蚕文化的丰厚底蕴。总而言之,蚕花庙会是中国蚕文化的灿烂亮点,她体现了新市千年古镇深厚的历史和区域文化。
浏览量:2073次
蚕宝宝的生长过程
蚕宝宝的生长过程
蚕宝宝的生长过程可以分为蚕卵、蚁蚕、熟蚕、蚕茧、蚕蛾五个阶段,加起来共五十多天。蚕卵:蚕以卵繁殖,刚生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1-2天后变为淡赤豆色、赤豆色,再经3-4天后又变为灰绿色或紫色,然后就不再变化。蚕宝宝在蚕卵中汲取营养,逐渐发育成蚁蚕,随后就会从蚕卵中爬出来。蚁蚕:蚕宝宝从卵中爬出来时身体的颜色是褐色或黑色的,极细小,且多细毛,样子有点像蚂蚁,所以叫蚁蚕。蚕宝宝从卵里爬出来后,经过2~3小时就会进食桑叶。蚕宝宝食量极大,长得很快,体色会逐渐变淡。它的食欲会逐渐减退直至完全禁食。然后就会开始吐丝,将自己固定并进入“眠”的状态。这个过程是蚕宝宝蜕皮的过程。退完皮后蚕宝宝的生长就会进入新的龄期。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共蜕皮4次。熟蚕:蚕宝宝到了五龄末期,就逐渐出现老熟的特征,排出的粪便会变软,变成叶绿色,食欲也会减退,胸部呈现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这个时候人们可以把熟蚕放在特制的容器中或蔟器上,蚕宝宝就会找到合适的地方,开始吐丝结茧。蚕蛹:蚕蛹的体形像一个纺棰,分头、胸、腹三个体段。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胸足和翅;鼓鼓的腹部长有9个体节。蚕刚化蛹时,体色是淡黄色的,蛹体嫩软,渐渐地就会变成黄色、黄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来了。经过大约12~15天,当蛹体又开始变软,蛹皮有点起皱并呈土褐色时,它就将变成蛾了。蚕蛾:蚕蛾就是蚕的成虫。蚕蛾的形状像蝴蝶,全身披着白色鳞毛,不过蚕蛾的翅膀较小,已经失去飞行能力。蚕蛾的头部呈小球状,长有鼓起的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胸足及两对翅;腹部已无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雌蛾体大,爬动慢;雄蛾体小,爬动较快,翅膀飞快地振动,寻找着配偶。一般交尾3~4小时后,雌蛾就可产下受精卵。交尾后雄即死亡,雌蛾约花一个晚上可产下约500个卵,然后也会慢慢死去。蚕的一生会经历这五个阶段,然后产下卵,卵中孵化出新的蚕宝宝,这就是蚕生命的循环。
浏览量:2254次
蚕宝宝蜕皮
蚕宝宝蜕皮
蚕宝宝的一生会经历四次蜕皮。蜕皮发生在蚁蚕阶段,是从卵孵化出来后成长为熟蚕必须经历的过程。蚕宝宝刚从卵中孵化出来时,身体非常细小,颜色是褐色或黑色,并且身上有很多细毛,因为外形很像蚂蚁所以叫做蚁蚕。蚁蚕长约2毫米,体宽约0.5mm,它从卵壳中爬出来后,经过2~3小时就会进食桑叶。食桑量极大,因此,长得很快,体色也逐渐变淡。但它的食欲逐渐地有所减退乃至完全禁食,它吐出少量的丝,将腹足固定在蚕座上,头胸部昂起,不再运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眠中的蚕,外表看似静止不动,体内却进行着脱皮的准备,脱去旧皮之后,蚕的生长就进入到一个新的龄期,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共蜕皮4次。具有眠性是蚕的生长特性之一,眠性是蚕的遗传性状,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饲养的蚕属四眠性品种。蚕宝宝生长的不同阶段可以用蚕龄来划分,从蚁蚕到第一次蜕皮为第一龄;眠起后进入第二龄;再次蜕皮后进入第三龄;第三次蜕皮后进入第四龄,第四次蜕皮又称大眠。大眠后就进入第五龄,五龄的蚕宝宝长得极快,体长可达6~7cm,体重可达蚁蚕重量的1万倍左右。到了五龄末期就成为熟蚕了。
浏览量:3016次
蚕神
蚕神
“蚕神”是我国民间信奉的司蚕桑之神,中国是最早发明桑蚕养殖及利用的国家,在古代时期男耕女织的社会形式中蚕桑占有很重要的经济地位,在古代不少朝代都会设有先蚕坛,主要用途就是为了祭祀蚕神,因为蚕桑行业的中养蚕的特殊性,无论是古代普通人民还是统治阶级都对蚕神有着很高的敬意,自古以来民间对蚕神的崇拜是风俗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古老民间信仰。而蚕神在民间传说中的原型主要有“先蚕、嫘祖、马头娘、蚕姑、青衣神“。 对于“蚕神”在历史古籍中多有记载,例如在《后汉书》、《山海经》、《蚕马同本》、《太平广记》、《西湖游志》、《续齐谐记》等都有相关对蚕神的描述,蚕神的风俗在古代,关联着蚕桑生产以及相关的社会经济活动,对“蚕神”的称呼上来看,有“蚕母”、“蚕花娘娘”、“蚕女”、“马头娘”、“蚕神姑娘”的称呼,在中国民间和蚕神相关的风俗还有“接蚕花、蚕花水会、踏白船、蚕花生日、请蚕花、做茧圆、谢蚕花、演蚕花戏、祛蚕祟、蚕猫”等相关的民俗文化。而在国外,如日本也有对于蚕神相关的民俗。
浏览量:2624次
清明节蚕花会
清明节蚕花会
蚕花会是清明节时期的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在以前清明节时候蚕花会往往较为流行于南方养蚕的地区为多,例如“梧桐、乌镇、崇福、洲泉、新市”等地都有蚕花会的民俗习惯,是一种和桑蚕文化紧密联系的民俗活动,清明节蚕花会在一些地方也称为“蚕花庙会、轧蚕花”,每到清明节前后举办蚕花会的地方便会各位热闹,在蚕花会上往往还会有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有“迎蚕神、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等多种民俗活动,不少和南方地区的水乡特色和当地民俗有关,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以想融合了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物资交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活动。 清明节蚕花会在起源上实质与蚕农祈丰的习俗有关,而民间中对于蚕花会的来源说法往往有两个,一个是纪念东晋时期将领朱泗有关,另一个说法是和纪念西施有关,在蚕花会这个日子人们蚕农们在以前还有祭拜“蚕花娘娘”祈求蚕茧好收成的习俗。
浏览量:13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