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黑水靺鞨

黑水靺鞨

黑水靺鞨,靺鞨的一部,又称黑水部,是女真族主体的前身,存于581年-926年。黑水靺鞨最初位于中国东北部最北的“黑水”(黑龙江)沿岸,而得名“黑水靺鞨”。金史中记载唐朝时期“黑水靺鞨居古肃慎地,有山曰白山,盖长白山,金国之所起焉。”668年,唐朝和新罗的联军灭亡高句丽后,黑水靺鞨开始沿松花江、牡丹江南下、西进,并于691年末与唐朝(武周)发生军事冲突,被武周靺鞨籍将领李多祚击败。

渤海国时期,黑水靺鞨与建立渤海国的粟末靺鞨同属于靺鞨但时有冲突。黑水中的思慕是鄂温克人。

黑水靺鞨分为思慕部 、郡利部 - 黒龙江河口: 窟说部 -桦太北部: 莫曳皆部 - 桦太东南部 :拂涅部 - 牡丹江下流以东(现在密山市周边):虞娄部(挹娄)、越喜部、 铁利部。渤海国建立后,其他靺鞨民族在黑水部的领导下,由唐朝设立黑水都督府管理,统称黑水靺鞨。黑水靺鞨并不是单指黑水部一部。

当辽灭亡渤海国后,一些黑水靺鞨被契丹统治成为熟女真。...

黑水靺鞨相关文献
粟末靺鞨—渤海篇
粟末靺鞨—渤海篇,渤海国是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以隋末唐初先后迁居今辽宁省朝阳地区的两批粟末靺鞨
查看全文
黑水靺鞨
社会风俗黑水靺鞨人编发,缀野猪牙,以雉尾为冠式,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中。“有车马,田耦以耕,车则步推,有粟麦。”黑水靺鞨人善射猎,用石镞,普遍养猪,富有人家养猪可达数百口。黑水部各部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较先进的部落已出现贫富分化,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外交6世纪末黑水靺鞨,粟末靺鞨与高句丽公元622年(唐武德五年),黑水部大酋长(渠长)阿固郎前往长安,与唐通好,这是见于记载的黑水部第一次派使前往中原。相关条目女真粟末靺鞨
查看全文
粟末靺鞨
史书中的粟末部肃慎(挹娄)人曾与高句丽发生冲突而高句丽将肃慎六百余家迁往夫余南乌川。《晋书·肃慎传》说:“肃慎一名挹娄,在不咸山(今长白山)北。”晋朝时挹娄人已到达今延边地区。又据考古界提供的资料看,高句丽于东晋时期在今延边地区的东南部修筑了为防备挹娄人南侵的“边墙”、“长城”,其中一段位于珲春平原北部山丘上,东自哈达门乡太平村西山始,向西延伸横跨珲春北部山区,直到英安乡关门咀子西山,总长约25公里;另一段位于和龙和延吉市北部山区,西自和龙八家子镇丰产始,东至龙井长安镇鸡林北,总长100余公里。挹娄人晋朝时已经控制今延吉、珲春以北地区。挹娄发展到南北朝的勿吉时期。据《魏书·勿吉传》载,在公元475年(北魏延兴五年、高句丽长寿王六十三年)勿吉就已夺取了“高句丽十落”,并密谋与百济“从水道并力取高句丽”。“高句丽十落”今珲春和延吉市地区。勿吉人已对高句丽在图们江流域的统治区发起了进攻。勿吉与百...
查看全文
靺鞨
历史靺鞨在周代、秦朝到西汉时称为肃慎,东汉至魏晋时称为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各部分布在今长白山以北,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广大地区,东临日本海。汉以来臣属扶余国(挹娄是在黄初中脱离扶余),自北魏延兴五年(475年)勿吉遣使到北魏朝贡后,与中原关系日益紧密,并逐渐兴盛起来。包括扶余、高句丽、百济在内五十余国遣史向北魏朝贡。478年,勿吉人曾朝贡北魏,要求准许其和百济配合,南北夹攻高句丽。北魏朝廷以三方都是自己的藩属,令彼等“宜共和顺,勿相侵扰”。勿吉听从北魏朝廷的谕令,停止对高句丽的进攻。公元493年(北魏太和十七年),勿吉灭亡邻近的扶余,领土扩展到伊通河流域松辽平原的中心,为东北一支强大势力。高句丽灭亡后,唐统治了高句丽之前在东北控制的土地,部分粟末靺鞨人、白山靺鞨人和高句丽人被移居至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一带。后唐代设营州上都督府与饶乐都督府,掌管东北边疆民族事务。公元696年(武则...
查看全文
白山靺鞨
参阅靺鞨女真注释^“勿吉国在高句丽北,一曰靺鞨。邑落各自有长,不相总一。其人劲悍,于东夷最强,言语独异。常轻豆莫娄等国,诸国亦患之。去洛阳五千里。自和龙北二百余里有善玉山,山北行十三日至祁黎山,又北行七日至洛环水,水广里余,又北行十五日至太岳鲁水,又东北行十八日到其国。国有大水,阔三里余,名速末水。其部类凡有七种:其一号粟末部,与高丽接,胜兵数千,多骁武,每寇高丽;其二伯咄部,在粟末北,胜兵七千;其三安车骨部,在伯咄东北;其四拂涅部,在伯咄东;其五号室部,在拂涅东;其六黑水部,在安车骨西北,其七白山部,在粟末东南。”^营州可能是迁地之一。
查看全文
黑水靺鞨相关标签
靺鞨
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