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马来西亚)

1969年的513事件发生后,当时的马来西亚首相敦拉萨领导的政府于1970年提出了新经济政策英语:New Economic Policy;马来语:Dasar Ekonomi Baru)。该政策旨在改变马来人和其他种族之间的社会和经济鸿沟,这个以种族为划分界线的社会改造计划被认为是个雄心勃勃但同时也极具争议性的政策,新经济政策在1991年撤销后,由国家发展政策(英语:National Development Policy)所取代。

虽名为“经济政策”,但其内容和实施过程却远远走出了经济政策的范围,涉及到如教育、语言、文化、宗教等非经济领域。但其仍以经济领域的一系列政策为核心。

新经济政策简介资料
1970-1990
消除民族经济实力上的差别
新经济政策相关文献
政策
政策的目标政策目标因应各组织的需要及背景而订立,所以每个政策都有差异。但概括而言,政策都是为了避免组织预见到的负面情况发生,或是为谋求某些利益而制订的。大财团为政策拨款是避免负面情况发生的其中之一个例子。多数的大公司会为大笔拨款制定准则及拨款程序,组织可透过标准拨款程序来减少资源浪费及统一拨款的准则。美国加州由于提供1500美元的税务优惠及开放高流量汽车道路给混合动力车辆的使用者使用,所以混合动力车辆大量增加。在此例中,组织(加州州政府)为了制造正面影响(增加混合动力车辆的使用者)而使用了一系列的政策(税务优惠及道路使用权)。政策周期在政治学中,政策周期(policycycle)是指用来分析政策项目的工具,同时可称为阶段式的研究方法(stagistapproch)。标准模式包括以下五个阶段:设定议程政策订立决策政策实施或推行政策检讨(继续实行或中止)PeterBridgman和GlynDa...
查看全文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的形成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有相关的机构(一般是政府部门)负责。公共政策往往面临不同的方案和选择;政策一旦决定,其影响或后果可能经过很长时间之后才显示出来。所以政策的制定需要慎重:最好由有关领域的专家及利益相关各方对不同方案的利弊及可操作性进行充分的论证,并通过适当的程序进行决断。公众是公共政策最终的利益相关方。他们对政策制定过程的直接参与受到通讯、交通及资源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但他们对这一过程应有知情权,并且他们的意见、观点至少应该能够借助媒体、代表以间接的方式得到表达。公共政策是政府、政党或其他社会公共权威部门,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解决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当下的社会需求,制定并执行的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包括法律、法规、法令、计划、规划、指示、报告、建议文件等),是政策主体对社会价值的一种权威性分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表现为对政策的创立、政策执行、政策调整、政策监控、政策评优、政...
查看全文
白澳政策
背景与起因该政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850年代,当时有一大批中国人受“淘金热”的吸引移民到澳大利亚。许多英裔澳大利亚人埋怨中国人的到来引致工资水平下降,同时迁怒于他们带来的中国文化传统,遂连续发生了许多起排华暴乱(诸如LambingFlat暴乱)。刚建立起的以白人为主的自治政府亦持排华态度,陆续制定出一系列限制中国人移民的法案。到1888年,所有澳洲殖民地不再接受中国移民。第一任总理埃德蒙·巴顿宣称“人类平等的原则只适用于英国人之间,英国人跟中国人之间则不遵循这条原则。”该政策的另一源头是阻止美拉尼西亚人(被蔑称为“Kanaka”)进入昆士兰的甘蔗园工作。当时因为许多医学专家认为白人的体质不适合从事这种热带地区的工作(恐怕低廉的成本和温顺的性格才是引入美拉尼西亚人的主要原因),故引进了很多美拉尼西亚廉价劳工。也有些美拉尼西亚人是被劫掠到澳洲的(这种行为白人自己戏称“捉黑鸟”)。为了阻止这种行
查看全文
社会政策
政策范畴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失业救济福利金医疗卫生公共房屋社会工作教育政策参见社会问题(socialissues)从某种意义上讲,计划经济国家可以看作是社会政策在国家层面上试验。
查看全文
历史变迁——汉武帝的新经济政策
? 武帝的开拓事业,论范围,论时间,都比秦始皇的加倍;费用自然也加倍。军需和边事有关的种种工程费,募民实边费(徙民衣食仰给县官数年,政府假与产业),犒赏和给养降胡费,使节所携和来朝蛮夷所受的遗赂——这些不用说了。光是在元朔五、六年(前124至前123年)间对匈奴的两次胜利,“斩捕首虏”的酬赏就用去黄金二十余万斤。武帝又厉行水利的建设,先后在关中凿渠六系:其
查看全文
新经济政策相关标签
马来西亚历史
各国歧视问题
马来西亚经济
伦理与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