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长沙国

长沙国

长沙国是西汉时期湖南历史上出现的一个诸侯封国。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刘邦正式称帝,建立西汉王朝后,西汉时期在行政区划管理上改秦朝的郡县制为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即“郡国制”。

西汉长沙国自公元前202年建立至公元7年废除,共存在209年;辖境承袭秦代长沙郡辖境,将秦长沙郡治所“湘县”改名“临湘县”作为国都。汉代开国功臣吴芮被封为第一任长沙王。

公元8年(西汉孺子婴初始元年),王莽篡权建立新朝,西汉所封诸侯王国、侯国全部废除;长沙国改名“填蛮郡”,国都临湘县改名“抚睦县”;公元25年东汉建立,公元26年(建武二年),刘秀遥封西汉末代长沙王刘舜之子刘兴为长沙王,复建“长沙国”,以控制洞庭以南的局势,到公元29年,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长沙相韩福、桂阳太守张隆、零陵太守田翕、苍梧太守杜穆、交趾太守锡光等,相率遣使贡献,悉封为列侯,至此,包括长沙在内的湖南全境正式归于东汉;公元37年,刘秀以...

长沙国相关文献
西汉长沙国丞相
西汉长沙国丞相,西汉长沙王丞相。早年随汉高祖刘邦打拼天下,后分封为a候。现长沙马王堆汉墓的二号墓
查看全文
湖南省-长沙市毛国翰
毛国翰(1772~1846)字大宗,号青垣,长沙县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生。幼以颖悟强记受知于县令陈光照,得补为县秀才。然乡试屡黜,困于场屋数十年,一生郁郁不得志。与鄞县沈粟为文字交,沈为酃县县令,邀他教授其子10余年。后回长沙,与邓显鹤编校《沅湘耆旧集》。年近70岁,应聘人湖广总督裕泰幕。道光二十六年(1846)卒于任所。擅诗词,宗法杜甫,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著有《糜园诗钞》8卷、《天显纪年》32卷以及《青湘楼传奇》。
查看全文
长沙府
参见长沙历史
查看全文
长沙国
西汉吴氏长沙国长沙城(临湘古城)作为长沙国藩都,位于长沙国的中心地带,为历代长沙王的驻所和长沙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古书《水经注》记载,临湘城系吴芮始封长沙王建筑。公元前157年,吴氏长沙国废除。吴氏长沙国时期,为古代长沙历史上辉煌时期,政治上始终臣服于朝廷,是西汉王朝的忠实诸侯王国。刘邦所封八个异姓诸侯王彭越、韩信、英布等七个诸侯王全部消灭,唯独吴氏长沙国自始至终效忠朝廷,就是淮南王英布(即长沙王吴芮之女婿)反叛,长沙王吴臣(吴芮之子)还大义灭亲。吴氏长沙国自吴芮始封,到前157年其五世孙吴著死,因无子被撤除,吴氏长沙国共传5代,历时46年。王国的官吏制度与西汉朝廷相同,设有丞相(汉高祖初曾称柱国),由朝廷直接委任,名为辅佐诸王,实际上是派来掌握本国实权以控制地方的。长沙王长沙太傅孔□,字子襄,鲁郡鲁人,汉初在任。贾谊,河南洛阳人,汉文帝时在任。长沙丞相利苍,汉高帝、惠帝时在任。刘氏长沙国前...
查看全文
长沙话
历史早在1685年的《康熙长沙府志》便有记载长沙方言的等点:“徐曰齐”、“赚曰站”、“山三同音”,此与老派长沙方言相同。比较完整而清晰的相关记载是乾隆时期(1736-1795年)《长沙府志》,但与今日长沙方言比较有比较明显的差异:“黄曰王,潭曰淡,徐曰齐,崔曰趋,任曰仞,段曰邓,雷曰吕,梨曰李,容荣曰云,成臣曰仁,荒曰方,回曰惟,美曰米,贤曰延,诲曰斐,吉曰季,郁曰又,佐曰作,横曰文,分曰昏,浮曰匏,一曰裔,冈曰光,方言略如此。”近代长沙方言在清末显现出的特点已经和现代长沙方言类似。最早完整记载长沙方言音韵是《训诂谐音》,成书于1882年。作者“星沙槐荫主人”编撰,“星沙淡云子校”。此书反映了清末(19世纪晚期)长沙方言的面貌。而《湘音检字》则是一部反映20世纪初长沙方言的韵书,此书反映了三套完整的语音体系:即20世纪初的国音、长沙读书音、长沙口语音。通过这些书理解近代长沙方言的演变。音韵...
查看全文
长沙国相关标签
汉朝藩国
家族谱大览
长沙范氏八修宗谱 [14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正义堂, 民国33[1944]. 存19册 : 世系表. 注 : 此谱至少缺卷1. 一世祖 : 范圣清,行二. 圣清公下二子 : 范仁渊,行七 ; 范道渊,行三. 仁渊公下二房(4世) : 范思贤,行三 ; 范禹贤,行五. 皆为止善公之子. 道渊公下五房(4世) : 范启贤,行一 ; 范舜贤,行二 ; 范齐贤,行四 ; 范楚贤,行六 ; 范智贤,行七. 思贤房下三支 : 范邦哲(前房派) ; 范邦俊(内房派) ; 范邦智,行四(中房派). 禹贤房下一支 : (明) 范邦泰,行五(莲溪,洋源派). 下有五子 : 范孔良 ; 范孔彻 ; 范孔茂 ; 范孔通 ; 范孔达. 通, 达二公徙居洋源. 其余三公居莲溪. 启贤房下二支 : 范邦彦(上一房) ; 范邦立. 舜贤房下四支 : 范邦达(上二房) ; 范邦显 ; 范邦义 ; 范邦郁(园里派). 齐贤房下一支 : 范邦政(上三房). 楚贤房下一支 : 范邦文(上四房). 智贤房下一支 : 范邦衡(上五房). 丛塘支祖(9世) : (明末) 范国奇,字汝才,行八. 廷壮公次子. 邦哲公之裔孙. 株溪一世祖 : 范尧章,孟一郎. 尧章派下五房(5世) : 范启明 ; 范昭明 ; 范俊明 ; 范则明 ; 范用明. 皆为彦温公之子. 板溪一世祖 : 范道亨,英大郎,一名友仁. 字派(2世起)似为 : 渊善贤邦 孔日廷国 世应体用 新瞻奇敏 嗣源同晋 会宗. 散居地 : 湖南省长沙县; 及江西省高安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浏览:0
长沙范氏八修宗谱 [14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正义堂, 民国33[1944]. 存19册 : 世系表. 注 : 此谱至少缺卷1. 一世祖 : 范圣清,行二. 圣清公下二子 : 范仁渊,行七 ; 范道渊,行三. 仁渊公下二房(4世) : 范思贤,行三 ; 范禹贤,行五. 皆为止善公之子. 道渊公下五房(4世) : 范启贤,行一 ; 范舜贤,行二 ; 范齐贤,行四 ; 范楚贤,行六 ; 范智贤,行七. 思贤房下三支 : 范邦哲(前房派) ; 范邦俊(内房派) ; 范邦智,行四(中房派). 禹贤房下一支 : (明) 范邦泰,行五(莲溪,洋源派). 下有五子 : 范孔良 ; 范孔彻 ; 范孔茂 ; 范孔通 ; 范孔达. 通, 达二公徙居洋源. 其余三公居莲溪. 启贤房下二支 : 范邦彦(上一房) ; 范邦立. 舜贤房下四支 : 范邦达(上二房) ; 范邦显 ; 范邦义 ; 范邦郁(园里派). 齐贤房下一支 : 范邦政(上三房). 楚贤房下一支 : 范邦文(上四房). 智贤房下一支 : 范邦衡(上五房). 丛塘支祖(9世) : (明末) 范国奇,字汝才,行八. 廷壮公次子. 邦哲公之裔孙. 株溪一世祖 : 范尧章,孟一郎. 尧章派下五房(5世) : 范启明 ; 范昭明 ; 范俊明 ; 范则明 ; 范用明. 皆为彦温公之子. 板溪一世祖 : 范道亨,英大郎,一名友仁. 字派(2世起)似为 : 渊善贤邦 孔日廷国 世应体用 新瞻奇敏 嗣源同晋 会宗. 散居地 : 湖南省长沙县; 及江西省高安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浏览:0
长沙范氏八修宗谱 [14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正义堂, 民国33[1944]. 存19册 : 世系表. 注 : 此谱至少缺卷1. 一世祖 : 范圣清,行二. 圣清公下二子 : 范仁渊,行七 ; 范道渊,行三. 仁渊公下二房(4世) : 范思贤,行三 ; 范禹贤,行五. 皆为止善公之子. 道渊公下五房(4世) : 范启贤,行一 ; 范舜贤,行二 ; 范齐贤,行四 ; 范楚贤,行六 ; 范智贤,行七. 思贤房下三支 : 范邦哲(前房派) ; 范邦俊(内房派) ; 范邦智,行四(中房派). 禹贤房下一支 : (明) 范邦泰,行五(莲溪,洋源派). 下有五子 : 范孔良 ; 范孔彻 ; 范孔茂 ; 范孔通 ; 范孔达. 通, 达二公徙居洋源. 其余三公居莲溪. 启贤房下二支 : 范邦彦(上一房) ; 范邦立. 舜贤房下四支 : 范邦达(上二房) ; 范邦显 ; 范邦义 ; 范邦郁(园里派). 齐贤房下一支 : 范邦政(上三房). 楚贤房下一支 : 范邦文(上四房). 智贤房下一支 : 范邦衡(上五房). 丛塘支祖(9世) : (明末) 范国奇,字汝才,行八. 廷壮公次子. 邦哲公之裔孙. 株溪一世祖 : 范尧章,孟一郎. 尧章派下五房(5世) : 范启明 ; 范昭明 ; 范俊明 ; 范则明 ; 范用明. 皆为彦温公之子. 板溪一世祖 : 范道亨,英大郎,一名友仁. 字派(2世起)似为 : 渊善贤邦 孔日廷国 世应体用 新瞻奇敏 嗣源同晋 会宗. 散居地 : 湖南省长沙县; 及江西省高安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浏览:0
长沙范氏八修宗谱 [14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正义堂, 民国33[1944]. 存19册 : 世系表. 注 : 此谱至少缺卷1. 一世祖 : 范圣清,行二. 圣清公下二子 : 范仁渊,行七 ; 范道渊,行三. 仁渊公下二房(4世) : 范思贤,行三 ; 范禹贤,行五. 皆为止善公之子. 道渊公下五房(4世) : 范启贤,行一 ; 范舜贤,行二 ; 范齐贤,行四 ; 范楚贤,行六 ; 范智贤,行七. 思贤房下三支 : 范邦哲(前房派) ; 范邦俊(内房派) ; 范邦智,行四(中房派). 禹贤房下一支 : (明) 范邦泰,行五(莲溪,洋源派). 下有五子 : 范孔良 ; 范孔彻 ; 范孔茂 ; 范孔通 ; 范孔达. 通, 达二公徙居洋源. 其余三公居莲溪. 启贤房下二支 : 范邦彦(上一房) ; 范邦立. 舜贤房下四支 : 范邦达(上二房) ; 范邦显 ; 范邦义 ; 范邦郁(园里派). 齐贤房下一支 : 范邦政(上三房). 楚贤房下一支 : 范邦文(上四房). 智贤房下一支 : 范邦衡(上五房). 丛塘支祖(9世) : (明末) 范国奇,字汝才,行八. 廷壮公次子. 邦哲公之裔孙. 株溪一世祖 : 范尧章,孟一郎. 尧章派下五房(5世) : 范启明 ; 范昭明 ; 范俊明 ; 范则明 ; 范用明. 皆为彦温公之子. 板溪一世祖 : 范道亨,英大郎,一名友仁. 字派(2世起)似为 : 渊善贤邦 孔日廷国 世应体用 新瞻奇敏 嗣源同晋 会宗. 散居地 : 湖南省长沙县; 及江西省高安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浏览:0
长沙范氏八修宗谱 [14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正义堂, 民国33[1944]. 存19册 : 世系表. 注 : 此谱至少缺卷1. 一世祖 : 范圣清,行二. 圣清公下二子 : 范仁渊,行七 ; 范道渊,行三. 仁渊公下二房(4世) : 范思贤,行三 ; 范禹贤,行五. 皆为止善公之子. 道渊公下五房(4世) : 范启贤,行一 ; 范舜贤,行二 ; 范齐贤,行四 ; 范楚贤,行六 ; 范智贤,行七. 思贤房下三支 : 范邦哲(前房派) ; 范邦俊(内房派) ; 范邦智,行四(中房派). 禹贤房下一支 : (明) 范邦泰,行五(莲溪,洋源派). 下有五子 : 范孔良 ; 范孔彻 ; 范孔茂 ; 范孔通 ; 范孔达. 通, 达二公徙居洋源. 其余三公居莲溪. 启贤房下二支 : 范邦彦(上一房) ; 范邦立. 舜贤房下四支 : 范邦达(上二房) ; 范邦显 ; 范邦义 ; 范邦郁(园里派). 齐贤房下一支 : 范邦政(上三房). 楚贤房下一支 : 范邦文(上四房). 智贤房下一支 : 范邦衡(上五房). 丛塘支祖(9世) : (明末) 范国奇,字汝才,行八. 廷壮公次子. 邦哲公之裔孙. 株溪一世祖 : 范尧章,孟一郎. 尧章派下五房(5世) : 范启明 ; 范昭明 ; 范俊明 ; 范则明 ; 范用明. 皆为彦温公之子. 板溪一世祖 : 范道亨,英大郎,一名友仁. 字派(2世起)似为 : 渊善贤邦 孔日廷国 世应体用 新瞻奇敏 嗣源同晋 会宗. 散居地 : 湖南省长沙县; 及江西省高安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浏览:0
长沙范氏八修宗谱 [14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正义堂, 民国33[1944]. 存19册 : 世系表. 注 : 此谱至少缺卷1. 一世祖 : 范圣清,行二. 圣清公下二子 : 范仁渊,行七 ; 范道渊,行三. 仁渊公下二房(4世) : 范思贤,行三 ; 范禹贤,行五. 皆为止善公之子. 道渊公下五房(4世) : 范启贤,行一 ; 范舜贤,行二 ; 范齐贤,行四 ; 范楚贤,行六 ; 范智贤,行七. 思贤房下三支 : 范邦哲(前房派) ; 范邦俊(内房派) ; 范邦智,行四(中房派). 禹贤房下一支 : (明) 范邦泰,行五(莲溪,洋源派). 下有五子 : 范孔良 ; 范孔彻 ; 范孔茂 ; 范孔通 ; 范孔达. 通, 达二公徙居洋源. 其余三公居莲溪. 启贤房下二支 : 范邦彦(上一房) ; 范邦立. 舜贤房下四支 : 范邦达(上二房) ; 范邦显 ; 范邦义 ; 范邦郁(园里派). 齐贤房下一支 : 范邦政(上三房). 楚贤房下一支 : 范邦文(上四房). 智贤房下一支 : 范邦衡(上五房). 丛塘支祖(9世) : (明末) 范国奇,字汝才,行八. 廷壮公次子. 邦哲公之裔孙. 株溪一世祖 : 范尧章,孟一郎. 尧章派下五房(5世) : 范启明 ; 范昭明 ; 范俊明 ; 范则明 ; 范用明. 皆为彦温公之子. 板溪一世祖 : 范道亨,英大郎,一名友仁. 字派(2世起)似为 : 渊善贤邦 孔日廷国 世应体用 新瞻奇敏 嗣源同晋 会宗. 散居地 : 湖南省长沙县; 及江西省高安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