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立声闻、缘觉和菩萨乘的三乘教法,称其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传承者是北传佛教,其中的汉传佛教流传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晚期大乘佛教则传入中国西藏和蒙古等地,成为藏传佛教中的主要元素。

大乘佛教简介资料
(约)100 年
大乘佛教相关文献
印度佛教的演化发展:什么是大乘佛教?
印度佛教的演化发展:什么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在部派佛教流行时期,大乘的思想在南印度已开始产生和传播。当时在家佛
查看全文
大乘起信论
内容本论主要阐述了于大乘佛教生起正信的理论,简明扼要地概述了如来藏唯识学派思想,体现了汉传佛教部分宗派所推崇的即身成就见性成佛之宗旨。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因缘分”,叙述造本论的目的在于让人们正确地了解大乘佛法的根本旨意,从而通过修行脱离苦恼、证得极乐;第二部分为“立义分”,确立本论的中心论点;第三部分为“解释分”,详细阐释主题,为全论之重点所在;第四部分为“修行信心分”,着重指出通过修行鉴定大乘佛法的重要性;第五部分为“劝修利益分”,显示依据本论进行修行将带来的功德利益。版本本论以南朝梁真谛三藏的译本较为流行,译于太清四年(公元550年),有说此真谛译本为智恺执笔于承圣三年(公元554年),称为梁译;另外,唐代实叉难陀重译此论,称唐译。据说玄奘大师至印度求学时,曾经将此书自汉译梵。近代杨仁山居士曾经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RichardTimothy)合作将本书合译成英文。注疏对本...
查看全文
《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梵文:Mahāyānasaṃgraha),古印度无著(4世纪)所作。汉文有三个译本:陈真谛译《摄大乘论》三卷,北魏佛陀扇多译《摄大乘论》二卷,唐玄奘译《摄大乘论本》三卷。其中真谛和玄奘的译本对汉传佛教影响较大,真谛还因此开创了摄论派。此外,还有藏译一种,玄奘译本与藏译本十分接近。《摄大乘论》是对古印度《大乘阿毗达磨经》(未传入中国)“摄大乘品”的解释论述,对比小乘,阐述大乘教义,着重宣传瑜伽行派的唯识观点。对《摄大乘论》的注释书有印度世亲(4-5世纪)著的《摄大乘论释》,有三种汉文译本:南朝陈真谛译本十五卷、隋达摩笈多和唐玄奘译本各十卷;此外,还有印度无性著的《摄大乘论释》,唐玄奘译,十卷。
查看全文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是梵文Mahayana的意译,音译“摩诃衍那”。“摩诃”是“大”之意,“衍那”谓乘载(如船、车)或“道路”。它是由大众部佛教发展而来的佛教教派之一,产生于公元一世纪。当时印度奴隶制逐渐衰落,封建社会开始兴起,但阶级关系复杂,各种宗教思潮互相排斥,互相吸收形成的派别。作为佛教的两大宗派之一。该派重视利他,即利益大众、解脱大众的行为,有着类似人类大同的思想,强调“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认为永无休止地利他,便是涅槃。同时,又特别强调发菩萨之大慈悲心,认为任何人皆与一切众生都有同体关系,犹如海水之于大海,故鼓励服务众生,鼓励“六度”和“四摄”的行为;号召尽一切学,以利众生。流传于中国汉族地区以及朝鲜、日本、越南等,佛典主要为汉文的一支称“汉语系”;流传于中国之藏、蒙、土、羌、裕固等民族地区,以及蒙古、苏联西伯利亚地方和印度北方,佛典主要为藏语的一支称“藏语系”。而“汉语系”、“藏语系”又皆
查看全文
讲历史——中国大乘佛教的思想渊源
? 后来在中国流行的“大乘”,追根溯源,便是从大众部中产生的。“大乘”同样神化佛祖的身份,认为佛祖不是一个历史人物;而且在阿罗汉之上,“大乘”添加了“菩萨”,菩萨介于阿罗汉与佛之间。“大乘”甚至进一步将上座部追求的修行目的窄化为只是想成为阿罗汉,于是在中国佛教中出现了“自了汉”的说法。 “大乘”重“菩萨道”,意味着不仅要解决自身的痛苦,还要帮助别人解决痛
查看全文
大乘佛教相关标签
大乘佛教
佛教
佛教术语
印度佛教
佛教宗派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