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

(姬姓)

曾国,又称随国,是周朝时期位于湖北境内汉江流域的姬姓诸侯国,为南宫适后裔的封国。从公元前706年到前494年,一直有随国的活动记录。后为楚国所灭。

曾国简介资料
曾国
湖北
公元前419年
曾国相关文献
揭秘:曾国为什么藩裁军交权
揭秘:曾国为什么藩裁军交权,曾国藩是中国近代主要的建设者。他创立了湘军,剿灭的太平军,发起洋务运动,是晚清四
查看全文
曾国筌:太平天国最后竟然败在了他的手里
曾国筌:太平天国最后竟然败在了他的手里,晚清有一个政权组织,相信大家很熟悉--太平天国大家都知道。但是这个政权灭亡的主要
查看全文
曾剃头的绰号由来:一个真实嗜杀的曾国潘
曾剃头的绰号由来:一个真实嗜杀的曾国潘,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他所处的年代,正是清王朝走向衰败、内
查看全文
曾国
历史曾国(以下配合史载称随国)历史首见于《左传》,公元前704年,楚国攻打随国,但随后撤兵,即速杞之战。需要指出的是,春秋时代的晋国有一地名随,即《春秋左氏传·隐公五年》记载的“翼侯奔随”。此地后来作为晋国名臣士会的封地,因此《春秋左氏传·文公十三年》有将士会称为随会。这一位于今山西省汾河流域的随地,据童书业说,前身也是一古国。童书业并指出,山西省汾河流域的古国如随国、鄂国、唐国(后改称晋国)、沈国、黄国等,在江汉流域附近都有同名国。随国属于汉江流域的姬姓诸侯国集团(即汉阳诸姬)。在春秋初期楚国未成长为霸主前,随国势力一度强大,为汉水东岸各国之首。公元前706年楚武王侵略随国却半途而废,楚国此时自认不得志于汉江流域。公元前704年,楚国再次侵略随国,并取得会战的胜利,然楚国实力尚不足以吞并随国,所以在当年即与随国讲和。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卒于侵略随国的征途,当年随国求和。此后的几十年间,...
查看全文
曾国潘的“三戒”曾国潘家书
曾国潘,为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世人有称,正是有他与另三位名臣的存在,让清王朝多延续了50年。他是中国近现代化建设的先驱,建造了第一个军舰,办理了第一个兵工学堂,就是他第一次提出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这一批留学生中,很多都成为后来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他一生办实业,镇压太平天国,广罗人才,建立了
查看全文
曾国相关标签
春秋时期的国家
战国时期国家
周代诸侯国
周代姬姓诸侯
古政权(中国)
国家
家族谱大览
鲁国堂曾氏族谱
此谱为能即时提供网路用户搜寻, 谨有简略讯息, 谱书影像内容未经审阅. 如有错误, 请透过「意见回馈」反应.
浏览:0
武城曾宗圣公小涧七修谱[9本,含本首]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14[1925]年. 存7册: 插图, 人像, 世系表. 武城始祖: (周) 曾蒧. 始祖: (周) 曾参,字子舆. 蒧公之子. 宁都始迁祖(1世): (明) 曾宏信(孟信),字仲诚,讳立德. 蒧公64世. 由永丰柏林徙居宁都东关, 复迁东龙大门前, 后裔移居小涧, 遂为小涧始祖. 宏信公下五子(2世): 曾闻守 ; 曾闻季 ; 曾闻咏 ; 曾闻显 ; 曾闻秉. 后二者传数代后无记事. 钦赐字派(1世起):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纪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世代朝廷用 安邦治国贤. 房派语(1世起): 孟常习振用奉时万 应显吉选正大祥开 百世忠道福报千年 盛永接志先绪学文 肇益. 注: 此谱不全, 缺本3(历代墓志,坟图,合同等), 及本8(16~17世令派及德派世传). 散居地: 江西省宁都县等地. 书衣题: 曾氏宗圣嫡裔族谱.
浏览:0
武城曾宗圣公小涧八九修谱[9本,含首本]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公元1995年. 存8册: 插图, 人像, 世系表. 收藏者: 金华市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武城始祖: (周) 曾蒧. 始祖: (周) 曾参,字子舆. 蒧公之子. 宁都始迁祖(1世): (明) 曾宏信(孟信),字仲诚,讳立德. 蒧公64世. 由永丰柏林徙居宁都东关, 复迁东龙大门前, 后裔移居小涧, 遂为小涧始祖. 宏信公下五子(2世): 曾闻守 ; 曾闻季 ; 曾闻咏 ; 曾闻显 ; 曾闻秉. 后二者传数代后无记事. 钦赐字派(1世起):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纪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世代朝廷用 安邦治国贒. 房派语(1世起): 孟常习振用奉时万 应显吉选正大祥开 百世忠道福报千年 盛永接志先绪学文 肇益. 注: 此谱不全, 缺本9(18 世维派至24世显派共7世世传). 散居地: 江西省宁都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书衣题: 曾氏宗圣嫡裔族谱.
浏览:0
武城曾宗圣公小涧八九修谱[9本,含首本]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公元1995年. 存8册: 插图, 人像, 世系表. 收藏者: 金华市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武城始祖: (周) 曾蒧. 始祖: (周) 曾参,字子舆. 蒧公之子. 宁都始迁祖(1世): (明) 曾宏信(孟信),字仲诚,讳立德. 蒧公64世. 由永丰柏林徙居宁都东关, 复迁东龙大门前, 后裔移居小涧, 遂为小涧始祖. 宏信公下五子(2世): 曾闻守 ; 曾闻季 ; 曾闻咏 ; 曾闻显 ; 曾闻秉. 后二者传数代后无记事. 钦赐字派(1世起):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纪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世代朝廷用 安邦治国贒. 房派语(1世起): 孟常习振用奉时万 应显吉选正大祥开 百世忠道福报千年 盛永接志先绪学文 肇益. 注: 此谱不全, 缺本9(18 世维派至24世显派共7世世传). 散居地: 江西省宁都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书衣题: 曾氏宗圣嫡裔族谱.
浏览:0
武城曾宗圣公小涧八九修谱[9本,含首本]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公元1995年. 存8册: 插图, 人像, 世系表. 收藏者: 金华市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武城始祖: (周) 曾蒧. 始祖: (周) 曾参,字子舆. 蒧公之子. 宁都始迁祖(1世): (明) 曾宏信(孟信),字仲诚,讳立德. 蒧公64世. 由永丰柏林徙居宁都东关, 复迁东龙大门前, 后裔移居小涧, 遂为小涧始祖. 宏信公下五子(2世): 曾闻守 ; 曾闻季 ; 曾闻咏 ; 曾闻显 ; 曾闻秉. 后二者传数代后无记事. 钦赐字派(1世起):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纪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世代朝廷用 安邦治国贒. 房派语(1世起): 孟常习振用奉时万 应显吉选正大祥开 百世忠道福报千年 盛永接志先绪学文 肇益. 注: 此谱不全, 缺本9(18 世维派至24世显派共7世世传). 散居地: 江西省宁都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书衣题: 曾氏宗圣嫡裔族谱.
浏览:0
武城曾宗圣公小涧七修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14[1925]年. 存7册: 插图, 人像, 世系表. 武城始祖: (周) 曾蒧. 始祖: (周) 曾参,字子舆. 蒧公之子. 宁都始迁祖(1世): (明) 曾宏信(孟信),字仲诚,讳立德. 蒧公64世. 由永丰柏林徙居宁都东关, 复迁东龙大门前, 后裔移居小涧, 遂为小涧始祖. 宏信公下五子(2世): 曾闻守 ; 曾闻季 ; 曾闻咏 ; 曾闻显 ; 曾闻秉. 后二者传数代后无记事. 钦赐字派(1世起):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纪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世代朝廷用 安邦治国贤. 房派语(1世起): 孟常习振用奉时万 应显吉选正大祥开 百世忠道福报千年 盛永接志先绪学文 肇益. 注: 此谱不全, 缺本3(历代墓志,坟图,合同等), 及本8(16~17世令派及德派世传). 散居地: 江西省宁都县等地. 书衣题: 曾氏宗圣嫡裔族谱.
浏览:100
曾国导读知识
曾国藩家训名言
曾国藩家训名言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他除了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有显著成就,在文学方面亦是硕果累累。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他汲取其他思想,深度解读理学的过程中提出气学心学、理一理论、尊礼、体用经世、躬行实践等思想。另外,他还创作出大量的文集,严复、林纾、谭嗣同、梁启超等都受到他文风的影响,其中他的家训现在也仍旧具有指导育人的作用。《曾国藩家训》是根据他的家书、家训等史料整理而成,主要分为悔弟篇、戒傲篇、谕儿篇。充分体现了曾国藩在修身治学、为人处世、从政治军、谨守家风等方面的过人之处,对后世的教导意义很大。【曾国藩家训名言】01、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02、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03、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04、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馁也。05、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06、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07、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离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08、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09、夫知之而不用,与不知同;用之而不尽,与不用同。10、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怀次浩大是真正受用。11、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欲养精。12、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浏览量:1888次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共收录家书435通,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曾国潘家书共435通,其中《与祖父书》14通,《与父母书》48通,《与叔父书》9通,《与弟书》249通,《教子书》115通;另附《致夫人书》、《教侄书》等7通。主要内容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在为人处世方面,曾国潘坚持“拙诚”、“坚忍”的原则,他在致其弟信中说:“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便把自家学坏了!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他性格坚韧,不畏艰苦,努力自强,并安慰自己的弟弟:“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费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属中嘱咐自己的儿女:“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他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在治军用人方面,曾国潘认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杀之要在人而不在兵”。他主张以礼治军:“带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他极力劝导官兵严守纪律,爱护百姓。在用人上,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选人标准是“崇实黜浮,力杜工巧之风”。在战略战术方面,曾国潘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求稳当,次求变化”。《曾国潘家书》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后人可以借助它研究曾国藩的从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一部真实而又生动的生活宝鉴。
浏览量:2189次
曾国藩十六字箴言
曾国藩十六字箴言
曾国潘的十六字箴言是“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这句话的意思是,事情发生时要顺其自然,顺应万物的规律,坦然面对,活在当下,不过度担忧未来还未发生的事,要心无杂念地做好眼前的事,不要去留恋和纠结过往之事。这句话是曾国潘告诫自己的子女,面对事情不必惊慌,人生潮起潮落是正常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可以永远抱着坦然平静的态度面对世事变迁,不必惊慌,也不用太过忧虑,充满忧虑的人生是不会幸福的。珍惜当下,活在当下,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这样人才不会一直沉浸在过去的悲痛中,也不会为未来而心慌,做好现在该做的事就足矣。这句话原文出自《曾国藩文集》,简短的十六个字,道尽了人生处事的智慧。
浏览量:2799次
曾国藩16字人生格言
曾国藩16字人生格言
曾国藩,原名曾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潘一生所总结的关于治军、为政、修身、治学、持家、处世等方面的重要思想,内容深刻,发人深思,其中还有曾国潘赠送给朋友的16字格言,这句格言其实是一幅对联,原文是这样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这句话的意思是世间所有的事情,大致都可以分为两步来处理,第一步是制定计划,第二步是实施。在制定计划时要从”大处着眼“,要有开阔的视野,有大局观,这样才能进行超远的规划。定好目标好,就去实行,而做事时要从小事入手,不能眼高手低,要逐步去实施自己的规划,无论多么远大的目标,多么伟大的壮举都是用双手双脚一点点完成的。后面半句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曾国潘认为沉默是金,说话前应该深思熟虑,不能说的话就不要说,能不发表的意见和观点就不要轻易发表,言多必失。守口、守身、守心,慎思、慎言、慎行。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行事讲道德,有准则,这样做人才算圆满。
浏览量:1688次
曾国藩家训16字原文
曾国藩家训16字原文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时期的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也是湘军首领,曾国藩一生都很关注家庭教育,在教育上把教育子女的重点放在修“心”、修“身”、修“行”上,要求要劳逸适度,惩忿窒欲,对人要谦敬、宽容,不能清高刻薄,而生活上也要去奢侈之风。 在现在流传较广的是曾国藩家训中的16字,那就是:“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而此外,曾国藩的作品中还有《曾文正公全集》、《治学论道之经》、《持家教子之术》、《冰鉴》、《曾国藩家书》等和家训相关的文献作品,其中还有《曾文正公家训》是曾国藩撰写,后世编辑整理的文集,在后世还有现代学者整理的《曾国藩家训》从为人处世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曾氏家训和家书等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查询。
浏览量:30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