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甘肃等处行中书省

甘肃等处行中书省

甘肃等处行中书省,简称甘肃行中书省甘肃行省甘肃省甘肃,是直属元朝中央政府的一级行政区。甘肃行中书省为元朝中国本部的10个行中书省(不含征东行省等)之一,辖境包括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大部、青海省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以及陕西省北部的部分地区。南与四川行省等接壤。

甘肃等处行中书省简介资料
西夏中兴行省
甘肃行中书省|甘肃行省|甘肃省|甘肃
一级行政区划
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大部|青海省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北部部分地区
甘肃等处行中书省相关文献
陕西等处行中书省
历史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1234年在蒙古的征讨下,金国灭亡。陕西等处行省正是在金国西部故土上设立的,其范围在今陕西,甘肃小部、四川东北部等。元史记载’中统元年(1260年),立秦蜀行省(也称陕蜀行省等)于京兆。中统三年,改立陕西四川行中书省,治京兆。至元三年,移治利州。十七年,复还京兆。十八年,分省四川,寻改立四川宣慰司。二十一年,仍合为陕西四川行省。二十三年,四川立行枢密院。‘陕西,四川彻底分设行省。陕西省所辖之地,惟陕西四路、五府,首府京兆。陕西等处行省辖境包括今陕西全部、甘肃南部、四川北部等,而今天陕西南部一些地区属于四川行省管辖。参考文献参见元朝行政区划甘肃历史陕西历史
查看全文
征东等处行中书省
历史1231年,蒙古军进攻高丽;1258年,崔氏政权垮台,国王投降蒙古,双方达成和平协议。高丽成为元朝藩属国,但保留国家主权和自身文化。不服投降蒙古的三别抄义军发动抗蒙古战争,战争直至1273年才结束。1280年,元朝为了东征日本,在朝鲜半岛设置征东行省(又称日本行省或征日本行省),在高丽首都开城派遣“达鲁花赤”监督高丽国政。1281年,随着进攻日本失败曾一度解散征东行省;1287年,复设征东行省,成为具有羁縻特点的特殊行政区建制,并以高丽国王兼任征东行省达鲁花赤(左丞相),成为元朝的藩属国,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复时高丽朝廷才重新完全掌握统治权。1313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全国共在17个省级区域设17处乡试科场,按照不同的地方的人口和民族进行名额分配,从赴试者中选300名合格者次年二月到大都参加会试。值得注意的是,征东行省(高丽)也有乡试科场,并在300名乡试中选者中有3人的名额。元...
查看全文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行政区划下辖龙兴、吉安、南康、赣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临江、抚州、饶州、信州等13路和南丰、铅山2直隶州以及48个县、16个县级州。参考文献《元史·志第十四·地理五》参见元朝行政区划
查看全文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历史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岭北行省所在的内外蒙古是蒙古帝国初期的核心部分。54年之后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原建立了元朝。忽必烈迁都大都前的上都(开平府)在今内蒙古的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1206年到1260年,帝国初期首都就在漠北的哈拉和林。1260年,蒙哥汗死后,留守首都的阿里不哥被蒙古本土的贵族推举为大汗,据有漠北。而忽必烈闻讯后,也在开平也自立为大汗,据有漠南。双方遂展开激烈内战,历时四年之久。1264年阿里不哥力竭投降,忽必烈把他幽禁,不久逝世,或谓遭忽必烈毒杀。漠北、漠南尽为忽必烈所有。由于忽必烈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的基础都在漠南地(今内蒙古),因此不再以和林为都城,而迁都于燕京,并改称大都。由于政治中心南移﹐漠北置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镇守。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罢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立和林等处行中书省,数年后改为岭北等处行中书省,省会和林,管辖范...
查看全文
甘肃等处行中书省
历史亦集乃路遗迹黑城推测平面图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1224年蒙古第二次攻打西夏,西夏皇帝李德旺向蒙古投降,送人质,才得免灭国。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得胜后又开始对西夏的进攻。1226年李德旺病死,他的侄子李?被推为皇帝。1227年李?在中兴府被围半年后投降蒙古,西夏百姓“穿凿土石,以避锋镝,免者百无一二,白骨蔽野”。成吉思汗此时已病死六盘山,但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李?投降后按照成吉思汗遗嘱被杀,中兴府军民也全被屠杀,西夏灭亡。元初在西夏故地置宁夏行省(取“夏地安宁”意得省名,始有“宁夏”地名),以西夏故都为中兴府,改宁夏路。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将宁夏行省并入甘肃行省,于宁夏设宁夏府路。甘肃等处行省正是在夏国故土上设立的,其范围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大部、青海省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以及陕西省北部的部分地区。元史记载‘中统二年(1261年),立行省(西夏中兴行省)于
查看全文
甘肃等处行中书省相关标签
宁夏古代行政区划
1286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陕西古代行政区划
行中书省
青海古代行政区划
甘肃古代行政区划
内蒙古古代行政区划
家族谱大览
甘氏家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甘氏家族理事会, 2013年续修. 1册(约73双页) : 世系表. 注 : 此谱序延用2006年, 但后续仍有增补至2013年. 受姓祖 : 中公. 黄帝第13子. 封于甘,子孙以国为氏. 远祖 : (殷商) 甘盘. 始祖(一世) : 甘维先. 因云游山川, 见江华县山水秀丽, 故由江西迁至江华一带. 迁恭城祖(2世) : (清) 甘仕龙. 因放牧烧山惹祸,由江华逃至广西恭城. 仕龙公下三派(3世) : 甘玉荣(下二子 : 甘学文 ; 甘学昌) ; 甘玉盛(下一子 : 甘学延) ; 甘玉华. 玉华公下六房 : 甘学明 ; 甘学贵 ; 甘学政 ; 甘学通(下一子 : 甘文珍) ; 甘学清(下一子 : 甘文德) ; 甘学保(下一养子 : 甘文德). 迁江永祖(5世) : (清末) 甘学明 ; 甘学政 ; 甘学保. 因避盗匪, 民初时迁至湖南江永. 学明公下七房 : 甘文星 ; 甘文盛 ; 甘文郁 ; 甘文习 ; 甘文义 ; 甘文貭 ; 甘文运. 学贵公下三房 : 甘文成 ; 甘文义 ; 甘文彩. 学政公下三房 : 甘文思 ; 甘文守 ; 甘文仁. 老字派 : 仕玉学文 志财有如. 新字派 : 秀丽智和 信义善良 永江承启 源茂纪祥 云化清荣 奕代联安 付家泽远 湘桂腾芳. 散居地 : 广西省恭城县 ; 湖南省江永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 及版心题编目. 书名页题 : 甘氏家谱 : 广西省恭城县加会乡, 湖南省江永县粗石江镇.
浏览:0
甘氏宗谱 [27卷,首4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务本堂, 民国34[1945]. 30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始祖 : (元末) 甘法海. 由江西徙楚,居黄冈道观河. 下有八子,仅传四派. 法海公下派祖 : 甘元绍(长房) ; 甘元庆(四房) ; 甘元正(五房) ; 甘元光(七房). 元绍公下房祖(5世) : 甘与福. 元正公下房祖(5世) : 甘与霖 ; 甘与生. 岐山祖 : (元明之际) 甘兴七,派字元光. 法海公第七子. 元光公下支祖(5世) : 甘文清. 下有二子 : 甘道通 ; 甘道灵. 商城东乡祖(5世) : 甘与洪. 元庆公之后. 商城房祖(10世) : 甘之辨. 麻城祖(10世) : 甘之仪. 合族派行 : 继世同延庆 文章足立身 运生方克裕 源远竟流深 不尽宗功伟 绵长祖德馨 孝思千古尚 历代有龙吟.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县, 麻城县 ; 及河南省商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甘氏宗谱 [27卷,首4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务本堂, 民国34[1945]. 30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始祖 : (元末) 甘法海. 由江西徙楚,居黄冈道观河. 下有八子,仅传四派. 法海公下派祖 : 甘元绍(长房) ; 甘元庆(四房) ; 甘元正(五房) ; 甘元光(七房). 元绍公下房祖(5世) : 甘与福. 元正公下房祖(5世) : 甘与霖 ; 甘与生. 岐山祖 : (元明之际) 甘兴七,派字元光. 法海公第七子. 元光公下支祖(5世) : 甘文清. 下有二子 : 甘道通 ; 甘道灵. 商城东乡祖(5世) : 甘与洪. 元庆公之后. 商城房祖(10世) : 甘之辨. 麻城祖(10世) : 甘之仪. 合族派行 : 继世同延庆 文章足立身 运生方克裕 源远竟流深 不尽宗功伟 绵长祖德馨 孝思千古尚 历代有龙吟.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县, 麻城县 ; 及河南省商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甘氏宗谱 [27卷,首4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务本堂, 民国34[1945]. 30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始祖 : (元末) 甘法海. 由江西徙楚,居黄冈道观河. 下有八子,仅传四派. 法海公下派祖 : 甘元绍(长房) ; 甘元庆(四房) ; 甘元正(五房) ; 甘元光(七房). 元绍公下房祖(5世) : 甘与福. 元正公下房祖(5世) : 甘与霖 ; 甘与生. 岐山祖 : (元明之际) 甘兴七,派字元光. 法海公第七子. 元光公下支祖(5世) : 甘文清. 下有二子 : 甘道通 ; 甘道灵. 商城东乡祖(5世) : 甘与洪. 元庆公之后. 商城房祖(10世) : 甘之辨. 麻城祖(10世) : 甘之仪. 合族派行 : 继世同延庆 文章足立身 运生方克裕 源远竟流深 不尽宗功伟 绵长祖德馨 孝思千古尚 历代有龙吟.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县, 麻城县 ; 及河南省商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甘氏宗谱 [27卷,首4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务本堂, 民国34[1945]. 30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始祖 : (元末) 甘法海. 由江西徙楚,居黄冈道观河. 下有八子,仅传四派. 法海公下派祖 : 甘元绍(长房) ; 甘元庆(四房) ; 甘元正(五房) ; 甘元光(七房). 元绍公下房祖(5世) : 甘与福. 元正公下房祖(5世) : 甘与霖 ; 甘与生. 岐山祖 : (元明之际) 甘兴七,派字元光. 法海公第七子. 元光公下支祖(5世) : 甘文清. 下有二子 : 甘道通 ; 甘道灵. 商城东乡祖(5世) : 甘与洪. 元庆公之后. 商城房祖(10世) : 甘之辨. 麻城祖(10世) : 甘之仪. 合族派行 : 继世同延庆 文章足立身 运生方克裕 源远竟流深 不尽宗功伟 绵长祖德馨 孝思千古尚 历代有龙吟.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县, 麻城县 ; 及河南省商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甘氏宗谱 [27卷,首4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务本堂, 民国34[1945]. 30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始祖 : (元末) 甘法海. 由江西徙楚,居黄冈道观河. 下有八子,仅传四派. 法海公下派祖 : 甘元绍(长房) ; 甘元庆(四房) ; 甘元正(五房) ; 甘元光(七房). 元绍公下房祖(5世) : 甘与福. 元正公下房祖(5世) : 甘与霖 ; 甘与生. 岐山祖 : (元明之际) 甘兴七,派字元光. 法海公第七子. 元光公下支祖(5世) : 甘文清. 下有二子 : 甘道通 ; 甘道灵. 商城东乡祖(5世) : 甘与洪. 元庆公之后. 商城房祖(10世) : 甘之辨. 麻城祖(10世) : 甘之仪. 合族派行 : 继世同延庆 文章足立身 运生方克裕 源远竟流深 不尽宗功伟 绵长祖德馨 孝思千古尚 历代有龙吟.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县, 麻城县 ; 及河南省商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