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代王朝明和清的都城——京师顺天府的城墙,是北京城池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原有4道城墙,为紫禁城、皇城、内城和外城。明北京城城墙遗存包括东便门段、西便门段和左安门值房三部分。明代北京城墙分别建于洪武元年(1368)、永乐十八年(1420)和嘉靖三十二年(1553),清代沿用明城墙。20世纪60年代末北京城城墙相继被全部拆除,仅余局部遗存。北京城墙的墙体做法为内外两侧砌城砖,中间填筑三合土。东便门段城墙遗存全长1500米,包括自东南角楼至崇文门之间的一段内城南墙及11座马面、东南角楼之北的一小段内城东墙及3座马面。西便门段城墙遗存,是内城西墙的南端,现存城墙长199.60米,其中有马面一处。城墙南端靠西处有L形城墙残迹。西便门是属于外城西段的一部分,建于1553年。内城、外城均已拆除。这段城墙是1988年在原古城址基础上修复的。因年久失修,逐渐倾塌,“文革”中城砖大部被拆除,仅留100余米长的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