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唐代 崔光远

崔光远

崔光远(?-761年),出身博陵崔氏,唐朝将领。

祖父崔敬嗣在武则天时曾任房州刺史。崔悦之子,史称“虽无学术,颇有祖风,勇决任气”,开元末年为蜀州唐安令,与杨国忠是赌友,官职累迁至左赞善大夫。天宝十一载(752年),京兆尹鲜于仲通推举崔光远为长安令。十四载(755年),迁任京兆少尹,同年吐蕃赞普去世,出使吐蕃吊祭。十五载五月,出使回来,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往四川成都,下诏留光远为京兆尹、兼御史中丞,充西京留守采访使。安禄山进入长安后,任命他继续任京兆尹。八月,回纥同罗部与安禄山军发生内讧,崔光远乘机逃离长安,前往灵武拜见唐肃宗。唐肃宗大悦,擢拜他御史大夫,仍然兼任京兆尹,派他去渭北召集归顺官吏。

唐军收复长安后,崔光远以功拜为特进,行礼部尚书,封邺国公,食实封三百户。乾元元年(758年),兼御史大夫。五月,为河南节度使。八月,代张镐为汴州刺史,兼本州防御使。十二月,代萧华为魏州刺史,充...

崔光远简介资料
761 年
崔光远相关文献
崔公远
崔公远,唐朝诗人。生卒年月,籍贯生平不详。一作崔公达。
查看全文
崔远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全唐文》
查看全文
崔光
家族祖父崔旷,从慕容德南渡河,居青州时水。慕容氏灭亡时,改仕刘义隆为乐陵太守。父亲是崔灵延,仕刘骏为龙骧将军、长广太守,与刘彧的冀州刺史崔道固共拒北齐军。生平崔光生于魏太武帝正平元年。当慕容白曜平定三齐时,崔光时年十七岁,随父徙居代州。家贫好学,白天耕种、夜里诵书,替人抄书以养父母。崔光有大度,喜怒不见于色,有毁恶之者,必善言以报之,虽见诬谤,终不自申曲直。太和六年(482年),拜中书博士,转著作郎,与秘书丞李彪参撰国书。后迁中书侍郎、给事黄门侍郎,甚得北魏高祖所器重。常有称誉说“孝伯之才,浩浩如黄河东注,固今日之文宗也。”以参赞迁都之谋,赐爵朝阳子,拜散骑常侍,黄门、著作如故,又兼太子少傅。寻以本官兼侍中、使持节,为陕西大使,巡方省察,所经述叙古事,因而赋诗三十八篇。还,仍兼侍中,以谋谟之功,进爵为伯。后赐名崔光,卒于孝明帝正光四年,得年七十三。评价魏孝文帝每对群臣曰:“以崔光之高才大量...
查看全文
崔致远
生平崔致远公元857年出生于新罗京城沙梁部的一个贵族家庭,人们对他的家世知之甚少。《三国史记》记载说:“史传泯灭,不知其世系”。他从小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他在诗文中多次自称为“儒家门末学”、“玄菟微儒”等。公元868年,年仅12岁的崔致远跟随商船入唐留学。他的父亲在他离国前告诫他“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我儿,吾亦不谓有儿往矣。”他在长安学习六年后,于公元874年在礼部侍郎裴瓒手下一举及第。根据唐朝的规定,进士及第只是获得了做官的资格。授官职还需经吏部的“选试”。因此他及第后去了东都洛阳,以教书为生,“寻以浪迹东都,笔做饭囊”。在此期间,他著书三卷(私试今体赋五首一卷,五言七言今体诗100首一卷,杂诗赋30首一卷),内容主要是关于他准备参加博学宏词科。公元877年,崔致远被任命为溧水(今江苏溧阳市)县尉。在溧水为官的四年中,他有机会接触到中国的下层社会,了解到中国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期间,他创...
查看全文
崔光远
家世高祖:崔咸曾祖:崔表祖父:崔敬嗣,卒于证圣元年(695年),长子悦,次子协。父亲:崔悦叔父:崔协
查看全文
崔光远相关标签
生年不详
唐朝县令
唐朝凤翔尹
唐朝成都尹
唐朝外交官
魏州节度使
博陵崔氏
唐朝太子少保
唐朝京兆尹
宣武军节度使
唐朝京兆少尹
西川节度使
唐朝御史中丞
唐朝国公
唐朝观察使
唐朝魏州刺史
唐朝礼部尚书
唐朝左赞善大夫
唐朝御史大夫
761年逝世
唐朝特进
崔姓
大燕官员
唐朝汴州刺史
唐朝非正常死亡人物
政府人物
家族谱大览
夏氏光庭远公系大成谱
夏氏光庭远公系大成谱
浏览:5641
2.夏氏族谱, 2, 卷首2: 人像 墓图 始祖光庭公考 十世总系 鼻祖远公起, 1944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仁庆堂, 民国33[1944]. 18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鼻祖 : 夏远,字光庭,号三斗. 原籍浙江会稽,后于武宁三斗坪. 始迁祖(1世) : (宋元之际) 夏荣七,字文朴,号志良. 由黄冈迁罗田,继由罗田迁麻城,卜居东山. 生子七 : 夏元一 ; 夏元二(本支) ; 夏元三 ; 夏元四 ; 夏元五 ; 夏元六 ; 夏元七. 元二公下派祖(5世) : 夏子文(支谱另辑) ; 夏子钊. 皆为奇武公之子. 子钊公下三大房祖(9世) : 夏尚寅 ; 夏尚孔 ; 夏尚述. 尚寅公下支祖(10世) : 夏云翼(生一子: 夏典) ; 夏云惠(生二子: 夏秀 ; 夏秩). 尚孔公下支祖(10世) : 夏云关(生一子: 夏南阳) ; 夏云谷(生三子: 夏严 ; 夏楚 ; 夏夺) ; 夏云锁(生二子: 夏纪 ; 夏维). 尚述公下支祖(10世) : 夏云笺(生二子: 夏长 ; 夏洪) ; 夏云瑝(生一子: 夏泽). 排行字(21世起) : 祖德长远 忠厚传家 绪延光裕 世育英华.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版心题 : 夏氏四修宗谱 书名页题 : 西陵白石山夏氏族谱.
浏览:100
48.朱氏宗谱 卷48: 国富 之舜 国富格禄格光; 国贵格业; 国顺格春; 国远格兴格清 茅屋湾, 1993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紫阳堂, 1993年续修. 52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者 : 浙江省金华市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注: 谱含大路边支, 茅屋支, 沅泗塆支, 朱家堑湾支, 瓦屋湾支, 长塘塆支, 信阳支, 大屋塆支, 老二屋支, 细二屋支, 七房湾支, 河湾支, 刘家山支,土砖寨支, 土砖寨支, 鲁家田支, 毛家山宋埠镇支, 石头潭支, 土教湾支等等. 始祖(1世) : (明) 朱英 ; 朱必先. 皆为洪公子. 原籍江西九江府九江县瓦屑坝, 宦迁湖北黄冈县嘉鱼村. 英公下派祖(5世) : (明) 朱万厚(瓦屋湾祖) ; 朱万善,字弼(嘉靖22年举人,住长塘湾). 万厚公下三子(6世) : 朱一纲,字献纲(长房) ; 朱一思,字献策(次房) ; 朱一钦,字献钦(三房). 万善公下三子(6世) : 朱一俊(长房) ; 朱一杰,字继在(次房) ; 朱一统(三房). 一俊公下支祖(10世) : 朱国言 ; 朱国遵 ; 朱国彦 ; 朱国道 ; 朱国遐 ; 朱国举 ; 朱国黄 ; 朱国华 ; 朱国正...等. 一统公下支祖(10世) : 朱国轼 ; 朱国言 ; 朱国义,字至义...等. 朱大路边塆支祖: 朱家盛. 清雍正九年由长塘塆之南门庙, 迁居朱家田今则分东西两塆夹录而居, 故又名为朱大陆边塆. 生子二: 长朱国华(失传), 次朱国正. 茅屋支祖: (始祖朱必先之孙, 二世祖朱思明之子) 三世祖朱愈恕. 沅泗塆支祖: 朱沅泗于清初有茅屋塆迁出. 兄弟为朱曰洞, 朱曰溪, 朱曰湘, 朱曰泗. 刘朱家山始迁祖(7世) : 朱升. 万岊公孙. 朱家堑一世祖 : 朱志高,字学先. 生三子 : 朱良伦 ; 朱良浩 ; 朱良油(迁朱家套). 瓜瓞绵延至21世, 无字行排序. 本族宗派(二世起): 思心春万 一(单名)臣 家国之士 格致诚正 学为有本 道乃允升 丰恒裕大 世德光明 宏开文运 锡福加恩 本族宗派续: 安邦佐政 泽荫子民 公高望重 业载典经 散居地 :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 黄冈市, 麻城市, 孝感市, 荆州市…等地. 书名据书名页题, 版心题, 书衣题编目.
浏览:100
崔氏七修族谱 [7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1924年七修. 存1册 : 世系表. 收藏所 : 金华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注 : 本谱"崔氏X修族谱" 系列, 卷数以第X次修谱为第X卷, 例如第七修, 称为卷7 ; 第六修, 称为卷6. 隶丰始迁祖 : (明洪武)崔友能由博陵迁汉里, 赘于黄. 散居地 : 中国.
浏览:0
崔氏七修族谱 [7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1924年七修. 存1册 : 世系表. 收藏所 : 金华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注 : 本谱"崔氏X修族谱" 系列, 卷数以第X次修谱为第X卷, 例如第七修, 称为卷7 ; 第六修, 称为卷6. 隶丰始迁祖 : (明洪武)崔友能由博陵迁汉里, 赘于黄. 散居地 : 中国.
浏览:0
崔氏族谱 [58卷,首末各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德星堂, 民国30[1941]续修. 存41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受姓祖 : (春秋) 叔乙. 让国居崔,命姓受氏. 始祖 : (明) 崔华三. 由江右鄱阳迁潜. 华三公下二子 : 崔元顺(与父居潜) ; 崔元寅(由潜迁桐). 派祖 : 崔从政. 始迁祖(12世) : (明清之际) 崔长权,原名廷权. 从元公之子. 由桐迁六安. 原派 : 与天正华元 秀仲吉汝允 从长尚胜全 学立文可锦. 续派 : 启家尊达道 用世显忠良 继述光宗祖 诒谋在义方. 再续派 : 存仁滋厚福 作善致祯祥 先泽思同绍 诗书庆绪昌. 注 : 此谱不全. 缺卷1-2, 5-7, 11, 13-16, 21-22, 25, 27, 31, 39, 43-44, 47, 58, 及卷末. 共缺21卷. 且部分卷数破损缺页. 散居地 : 安徽省潜山县, 桐城县, 六安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卷端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