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端午节

端午节

(节庆)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龙节、重午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简介资料
端阳节、龙节、正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
端午节
Dragon Boat Festival(龙舟节直译)
驱瘟疫、瘟神(福建、四川、西北地区)、驱五毒、吃粽子、悬香草、雄黄酒、佩香囊 、缠五彩丝线、划龙舟
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
屈原、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
农历五月初五
天象崇拜,龙图腾祭祀
粽子、五黄、咸鸭蛋、绿豆糕等
每年1次
端午节相关文献
端午节
端午节 ,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国年历的一个节日-端午节。这个节日,是我们裹粽子的日子。每一年
查看全文
端午节
端午节,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
查看全文
端午节
端午节 ,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国年历的一个节日-端午节。这个节日,是我们裹粽子的日子。每一年
查看全文
端午节
起源端午节源于对恶日(即农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也是祭龙的节日,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虽然中国的端午节常视为纪念楚国诗人屈原与吴国忠臣伍子胥的节日,但不少习俗在之前即已流传,而且不少学者如闻一多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见闻一多《神话与诗》的《端午考》),可能是迎涛神祭图腾的习俗。相传古代中国南方吴越人(今江浙一带)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祭图腾仪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他们把食物裹在树叶或装在竹筒中(即现在的粽子),投到江里去。后来他们还有在这天划着独木舟拜访亲朋好友的做法。高兴时就即兴举行独木舟赛,慢慢演变成今天过端午节这种习俗。名称来源“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
查看全文
端午节为什么叫端午节端午节的由来
马上就到了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大家对这个节日的印象大多是吃粽子、赛龙舟。想必大家很少去了解端午节名字的由来吧,但是也会有很多小伙伴会好奇,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什么要叫端午节,这有什么含义呢? 端午节为什么叫端午节? 其实端午节被叫做端午节主要是与古时的干支计时法有关,而关于为什么叫做端午节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说法一: 五
查看全文
端午节相关标签
端午节
中国传统节日
屈原
传统节日
家族谱大览
東魯端木氏小宗家譜[4卷, 首末各1卷](複本1) : 2冊, 1923
丽水始迁祖 : 端木绅 青田始迁祖 : 端木本华 散居地 : 浙江省丽水县青田县等地
浏览:100
東魯端木氏小宗家譜[4卷, 首1卷, 末1卷](複本2) : 2冊(190頁), 1923
丽水始迁祖 : 端木绅 青田始迁祖 : 端木本华 散居地 : 浙江省丽水县青田县等地
浏览:100
東魯端木氏小宗家譜
原书: [杭州 : 武林印书馆印], 民国11[1922]. 2册 : 世系表. 本微卷缩小42倍率, 请用高度放大阅读机. 始祖 : (周) 端木子贡,讳赐. 南渡始祖 : (宋) 端木八,讳倩,字曼仙. 丽水始迁祖 : 端木绅 ; 端木绶. 青田始迁祖 : 端木本华. 散居地 : 浙江省丽水县, 青田县等地.
浏览:100
东鲁端木氏小宗家谱
原书: [杭州 : 武林印书馆印], 民国11[1922]。 2册 : 世系表。 本微卷缩小42倍率, 请用高度放大阅读机。 始祖 : (周) 端木子贡,讳赐。 南渡始祖 : (宋) 端木八,讳倩,字曼仙。 丽水始迁祖 : 端木绅 ; 端木綬。 青田始迁祖 : 端木本华。 散居地 : 浙江省丽水县, 青田县等地
浏览:0
林氏族谱
林氏族谱
林氏始祖,湖南始祖林思义,林进祚!
浏览:0
惟乙公世糸石涌房
始祖惟乙其先颖川人汉夏阳侯冯异之苗裔也,隋开皇已酉繇𦈡葛起,为高要县尉寻拜徽仕郎,转知广卅参军前后莅政十六载,治绩显著合郡向风遂建籍,南海居焉妣白氏何氏生子五人,朝元朝恺朝端朝网朝纪此敝房族谱舆敝祠神位
浏览:0
端午节导读知识
端午节挂艾草与菖蒲的寓意
端午节挂艾草与菖蒲的寓意
端午节时,中国民间有一项传统习俗,家家都会洒扫庭除,将艾叶悬于堂中,或者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有僻邪驱瘴、驱魔法鬼的作用。民间还流传着一句谚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说的就是端午节插艾叶菖蒲这一活动。在端午节这一天,家家都会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叫做艾人、艾虎,还可以制成花环、佩饰等等,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并相信它有驱瘴的作用。传说食菖蒲可以长生,还可成仙。汉武帝欲求长生之术,就曾经吃了两年菖蒲。艾叶和菖蒲有一定的驱虫防病功效,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所以人们会在这天将家里里里外外都打扫干净,再挂上艾叶、菖蒲等等,还会洒一些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浏览量:1774次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又被称之为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是一个传统的文化节日,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在世界上的影响是比较广泛的,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而要说端午节的来源有人物纪念说,其中就有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这在南朝梁人吴均的神话小说《续齐谐记》及宗檩的《荆楚岁时记》中有提到,当然也有的认为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纪念介子推等。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其实很多传统节日都会被附上一些起源,不过有些传说明明晚于节日的诞生,是后世构建出来的,但是后来因为一些历史考证的缺乏,从而导致了各种起源的说法。那么要说端午节最为广泛的起源是源于屈原。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后来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但却再也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从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最早将屈原与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在南北朝时期,当时屈原已经去世750年以上了,不过也有人指出在屈原那个年代以前,端午节已经存在了。虽然说端午节的很多习俗与屈原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浏览量:1860次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也产生了很多不一样的习俗,有扒龙舟、挂艾草、吃粽子、放纸鸢、拴五色丝线、打午时水、浸龙舟水、画额等等。端午节的习俗之多可以与春节相媲美,并且,端午习俗与迎祥纳福、辟邪除灾有很大联系,内容丰富多样,节日时一派喜庆热闹的景象,所以,端午节历来都是人们喜爱的一个节日。扒龙舟的历史非常悠久,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几个板块,为的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事事如意。另外还有划龙舟击败屈原的仪式。在端午节时,人们会把艾草和菖蒲悬挂在门户上,这样可以驱除病虫害,还有辟邪的作用。粽子是端午节时会吃的一重重要食物,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粽子主要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于我国南北方不同的饮食习惯有关。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积也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放纸鸢这项习俗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是孩童喜欢的一种游戏活动。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端午也是很多草药最适合采摘的季节,这个时节正赶上蚊虫多,所以古人会用草药水洗浴。在端午节这天,孩子们还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因为五色象征着五方五行,是吉祥的颜色。
浏览量:1585次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楚国大臣,一心想要联合齐国对抗秦国。但是屈原的这个想法却遭到了反对,还被陷害、贬黜。在流放途中,听闻楚国已破,伤心欲绝,抱石投进汨罗江。楚国百姓想要保护屈原的尸体免受鱼虾啃食,就往江中投入粽子以供鱼虾食用。后来端午节吃粽子就成了特定的节日习俗。粽子馅料的种类是很丰富的,主要分为咸口儿和甜口儿的。常见的粽子馅料有:碱水、蜜枣、枣泥、花生、绿豆、腊肉、鲜肉、五花肉、豆沙、莲子、八宝、火腿、冬菇、蛋黄、莲蓉、雪菜、红豆、板栗、桂圆、什锦、香芋、紫薯等。粽子还有各种形状的。最常见的是三角粽,还有四角粽、北方小四角粽、牛角粽、马蹄粽、塔形粽、遂昌长龙粽、等等。四角粽也叫枕形粽,因为四个角像枕头,因此得名。牛角粽就是长得像牛角一样,跟古代的粽子长得很像,在广东河源地区比较流行。马蹄粽采用的是芭蕉叶,俗称长粽子,在四川省泸州市很常见。塔形粽是广东地区的特色粽子,外形酷似一座矮塔。长条粽长得很像一节甘蔗,遂昌人称长情粽。
浏览量:1825次
端午节挂艾草的传说
端午节挂艾草的传说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过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据了解,早在晋代人们已经开始把艾蒿(即艾草)挂在门上。到了南北朝时代,挂艾蒿发展为挂艾人。 端午在门上悬挂艾草、菖蒲的习俗,据说来源于这样一个传说。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这年五月,黄巢大军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在一个村外的路口,遇见一位年轻妇女,背背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小孩,另一只手却抱着一位年纪较大的男孩,正慌忙逃路。黄巢以为这个妇女不仁,抽刀欲斩,经询问,方知原来大孩子是妇人大哥的遗孤,小孩子是妇人所亲生,她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苦,也不愿让侄儿遭罪,为的是不负大哥托孤之意。 黄巢一听,对这位年轻妇人肃然起敬,认为她是天下少有的义妇,于是挥剑砍下路旁艾草菖蒲,让她拿回家去挂在门上,并严令将士:“进军途中,如遇门挂艾蒲者,须加保护。”妇人听了,半信半疑,但她回到城里后,还是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左邻右舍。第二天正是端午节,黄巢的军队攻打邓州城,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了艾草菖蒲。黄巢果然信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领兵离去。从此,端午节挂艾草菖蒲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浏览量:206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