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怒蛇

怒蛇

怒蛇(一作木什胡什;英语:Mušḫuššusirrušusirrush)是巴比伦城的伊丝塔城门的浅浮雕上描绘的一种生物。这些浮雕从公元前六世纪起就装饰在城墙上。怒蛇的形象是由若干种真实生物组合而成。头、颈、身躯以蛇鳞覆盖,四肢则是前足为狮足,后足为鹰足;头部生角、有冠,舌头如蛇一般分叉,颈部修长;尾巴细长,末端为蝎子尾巴的蝎针。

“Muš-ḫuššu”一词是阿卡德语,可粗略译作“大蛇”;根据《阿卡德语简明辞典》(A concise dictionary of Akkadian),“Muš-ḫuššu”解作“蛇龙”(serpent-dragon);而别称“sir-ruššu”则出于早期亚述学研究者的错误音译。

怒蛇相关文献
中医文化―“怒”与“制怒”
中医文化―“怒”与“制怒”,    据记载,东晋时的王述是个有名的急性子。后来,他意识到容易生气动怒是人格不
查看全文
怒族为何叫怒族?怒族历史简介
怒族为何叫怒族?怒族历史简介,怒族地区从8世纪起,先后受云南的南诏、大理政权管辖。元、明以后属丽江纳西族木
查看全文
分类蛇类主要分成两大类,分别是真蛇下目及盲蛇下目。演化关于蛇类的种系发生学资料是相当贫乏的,这是因为蛇的骨骼较为细小及易碎,难以保存,能够成形的完整化石更是并不常见,研究材料显然不足。不过,一些在南美洲及非洲发现的蛇类化石,其骨骼构造与蜥蜴相近,让科学家可以确定及辨认那些经历了一亿五千万年的蛇类。从形态学的基础而言,学界已普遍同意蛇类是系出于蜥蜴类的。从两者分子结构研究所得的结果,更充分地支持这个说法;目前学者假设拥有毒素的蛇类是远古毒蜥蜴类生物的毒素直接继承者(详见蛇毒)。从蛇类化石的研究中,学者认为蛇类是白垩纪时代的洞栖蜥蜴一系演化而成的,例如巨蜥或其它邻近种类。一条早期被发现并被命名为“Najashrionegrina”的蛇类化石,相信是以双足活动的洞栖性生物,它的身体已经拥有荐骨,而且其生活习性完全是陆行性的。一种被认为与上述化石相似的现存生物,是位于东南亚婆罗洲的拟毒蜥,不过这种...
查看全文
怒族
集聚地有四个支系:怒苏支系,12000人,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县和福贡县,自称怒苏,说怒苏语,属于彝语支,分3个方言。柔若支系,2200人,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县,少量分布在泸水县,说柔若语,属于彝语支。阿侬支系,7000人,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福贡县,自称阿侬,多数已改用傈僳语或汉语,仅有380人说阿侬语,属于侬语支。独龙支系,6500人,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的丙中洛区,自称也是阿侬,说独龙语贡山方言,属于侬语支。自治县自治乡镇文化教育2014年6月22日怒族学生桑舒平在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成为怒族历史上首位博士。参考文献孙宏开、刘光坤,《阿侬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
查看全文
怒海潜沙蛇眉铜鱼有什么作用?蛇眉铜鱼到底是干什么的?
说到蛇眉铜鱼这个东西,很多人一定都很熟悉,可以说这是一个贯穿整部《盗墓笔记》的关键性道具,蛇眉铜鱼在剧中出现过很多次,每一次现身也都引来了无数人
查看全文
怒蛇相关标签
龙 (西方)
亚洲传说生物
巴比伦
美索不达米亚神话
虚拟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