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灞桥遗址

灞桥遗址

灞桥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东10公里的灞河上,建于隋开皇三年(583年),是古代关中通向东方的重要交通设施。由于长安至关东三条要道在灞河至长安城之间并为一路,中间以灞桥连通,故地位十分重要。程大昌有言:“此地最为长安冲要,凡自西东两方面入崤、潼关者,路必由之。”因此历代政府都十分重视灞桥的维护,唐代还特置了勋官、散官各一人专门管理。

灞桥初为木质结构,王莽时期,因木桥被火烧殆尽而用石材改建。并一直使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因都城南移,灞桥于隋开皇三年(583年)被南移重建。重建后的灞桥至北宋时仍在使用。隋唐灞桥在南宋时废弃,元朝时,灞桥再次得到重建。明清时期,灞桥又得到多次增修和改建。

灞桥作为京城通往中原和江南的交通要道,长安人送客东行多在此折柳赠别,故又名消魂桥。李白有"年年柳色,霸陵伤别"的名句。每逢春季团团柳絮随风飞舞,如风卷雪花,"灞柳风雪"成为关中八景之一。

灞桥石桥的...

灞桥遗址简介资料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34°18′25.39″N 109°03′59.24″E
已毁
Ba bridge site
灞桥遗址相关文献
灞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在灞桥上发生过哪些事情?
灞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在灞桥上发生过哪些事情?,灞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在灞桥上发生过哪些事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
查看全文
臧台遗址
臧台遗址,臧台遗址以商周文化为主,并含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位于青州市何官乡臧台、东台、西
查看全文
灞桥遗址
历史灞桥建于何时,于史无载。灞桥初为木质结构,王莽时期,因木桥被火烧殆尽而用石材改建。并一直使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因都城南移,灞桥于隋开皇三年(583年)被南移重建。重建后的灞桥至北宋时仍在使用。隋唐灞桥在南宋时废弃,元朝时,灞桥再次得到重建。明清时期,灞桥又得到多次增修和改建。文化据传长安人士远送东行者至此,要折下柳枝,表达惜别之情,《开元天宝遗事》将灞桥也称作“销魂桥”。戴叔伦的《送友人东归》、韩琮的《杨柳枝词》与杨巨源的《赋得灞岸柳留辞郑员外》均为描写灞桥送别的唐诗。
查看全文
灞桥区
概况拼音:BàqiáoQū位置:西安市主城区东部和东北部范围:西以灞河与未央区相接,以幸福路与新城区相接,以浐河与雁塔区相接;南与长安区相接;东与蓝田县、临潼区相接;北与高
查看全文
邺城遗址
历史先秦两汉商朝时,宰相伊尹流放其君太甲于此地,时曰桐。春秋时期齐桓公筑邺城,邺是邑名。战国时属魏,有邺令西门豹治邺之故事。依“邺令(邺县令)”一词推断,此时可能已置邺县。今留有西门豹祠在河南省安阳县。西汉建立后为魏郡治所。汉末魏晋南北朝东汉末年袁绍以邺城为根据地,遂成为冀州治。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为魏公,定魏国之都于此。曹操因旧城增筑邺北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北临漳水,城西北隅自北向南有冰井、铜爵、金虎三台(即铜雀台),遗址位于今临漳县三台村。曹丕代汉,迁都洛阳城,邺仍为魏郡郡治,并以“王业之本基”为曹魏五都之一。西晋沿袭曹魏旧制,后避晋愍帝司马邺之讳,314年改名临漳县。咸康元年(335年)石季龙徙都之,复改为邺县。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都曾在此建都。东魏建立,迁都于此,置司州,改魏郡为魏尹,并于古漳水南岸营建邺南城,东西六里、南北八里,规模大于北城,现其城遗址因漳水改道...
查看全文
灞桥遗址相关标签
西安交通史
陕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桥梁
西安考古遗址
中国传统桥梁
文化遗产
已毁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