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夜柔吠陀

夜柔吠陀

《夜柔吠陀》(梵文:यजुर्वेदः ,转写:Yajurveda,是由yajus“祭祀”和veda“知识”两个字根构成的复合词),汉译名称为《祭祀明论》,是四大《吠陀经》中的第三部。内容着重于礼拜及牲礼等宗教仪式。

《吠陀经》用古梵文写成,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的基础。《吠陀经》原本篇幅极长,为了使人们容易接受,在传承过程中渐渐被分成《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四部,这四部吠陀文献合称“本集”,由祭祀仪式中奉献给众神的颂歌构成。《夜柔吠陀》是《梨俱吠陀》的衍生品,其中的神曲,有的是部分《梨俱吠陀》神曲的复述,有的是在它基础上的发展而来的。

《夜柔吠陀》主要分为两卷集著:《白夜柔吠陀》(《白论》)以及《黑夜柔吠陀》(《黑论》),“白”是指本文与释文区分清楚,“黑”是指本文与释文分辨不清,一般认为《白论》的年代比《黑论》晚。《白论》分为40章,有将近2000节经文,包括诗和...

夜柔吠陀简介资料
夜柔吠陀相关文献
月夜温柔
月夜温柔,月非满月,堪称皓月当空。对于约会的情人而言,这月光似乎太亮。情人喜欢在黑暗中幽会
查看全文
吠陀
吠陀本集四部吠陀本集是:《梨俱吠陀》(歌咏明论,ऋग्वेद,Ṛgveda),《娑摩吠陀》(赞颂明论,सामवेद,Sāmaveda),《夜柔吠陀》(祭祀明论,यजुर्वेदः,Yajurveda),《阿闼婆吠陀》(禳灾明论,अथर्ववेद,Atharvaveda)。四部吠陀本集中以《梨俱吠陀》最早,最初的部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时代,正值印度河文明的时期,雅利安人大体居住在印度的西北印度河两岸的时期。其他三卷吠陀经皆是《梨俱吠陀》的衍生作品,相继成书于后,最晚集结完成的为《阿闼婆吠陀》。后三卷吠陀经中的神曲,不是部分《梨俱吠陀》神曲的复述,便是在它基础上的发展而来。吠陀神曲有长有短,长曲是一曲多颂。短曲是一曲数颂或仅有一颂。多数颂由四句构成,少数由三句构成。著作吠陀的时代被称为印度的吠陀时期。它使用比印度梵语更为古老的语言,称为吠陀梵语。梵书梵书是以散文体写成的关于吠陀宗教使用...
查看全文
吠陀支
资料来源《沙恭达罗》,季羡林译,ISBN7-5008-1727-4/I·442,中文版232页注释《宗教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ISBN978-7-5326-2840-7
查看全文
阿育吠陀
基本概述印度的医学体系包括阿育吠陀(Ayurveda,又称生命吠陀)医学和悉达(Siddha)医学。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医学体系。五千多年来,它在无数印度传统家庭中使用着。其影响波及南北半球几乎所有的医学系统,因此印度阿育吠陀被誉为“医疗之母”。由早期的文献可看出,阿育吠陀的医生对于植物的强力医疗特性具有先知灼见,可说是现代药理学的开山鼻祖。他们也对体内的运作极为了解,甚至有证据指出阿育吠陀医师动过人体手术。此外,此系统从古到今都同样强调饮食与灵性的重要性,中国的中医以及“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医疗方法,都可见到阿育吠陀的影子。历史发展阿育吠陀传统医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吠陀时代。它以世界上最古老的有记载的综合医学体系而著称。根据印度神话记载,阿育吠陀的起源颇具传奇色彩。它是由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创世者梵天(Brahma)在创造人类之前为保护人类而创...
查看全文
梨俱吠陀
内容《梨俱吠陀》分十卷,收诗1028首﹐其中有11首被认为是附录,最短的诗只有3节,最长的诗有58节,是雅利安人来到印度河两岸,对神的赞歌。雅利安人将宇宙分为三界:天界、空界和地界,每一界有11个神,三界共33个神,天界的神有帝奥斯、婆楼那、苏利耶、乌莎、罗底利;空界的神有因陀罗、阿邦那波陀、鲁陀罗;地界之神有泼利提韦、阿耆尼、苏摩,这些深厚而丰富的精神思维体系,反映出雅利安人对于先智慧开导者们的崇拜与向往。因陀罗是古印度人部落的首领,骁勇善战,在公元前2000年征服印度,古印度人的诗人为了歌颂他而创作出200余首神曲。《梨俱吠陀》中所记载的妖魔,后人推断为古代印度的奴隶,西来的雅利安人又以“瓦尔那”来分别其阶级,最后再转义为“种姓”,《梨俱吠陀》末卷出现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种姓。《梨俱吠陀》除颂神的诗歌外,还有世俗诗歌,有一些以婚礼、爱情、巫术甚至是赌博为内容的神曲,例如第...
查看全文
夜柔吠陀相关标签
印度教文献
印度教元典
家族谱大览
东山傅氏宗谱 [40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2006年重修. 存37册 : 插图, 世系表, 肖像. 收藏者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修谱人员 : 傅顺斋,字根勇 ; 傅鸿渊,字文焕. 注 : 此谱不全. 缺卷27, 39-40. 注: 本谱含浙江省金华县傅村镇之现状及历史沿革概括. 东山始迁祖(1世) : (宋) 傅扬成,字梦得,号肇东,行万廿七,更名毓宗. 诰封迪功郎. 德祐年间由杨塘屋徙居上东山. 扬成公下派祖(5世) : (元) 傅朝明,字公生,行荣二 ; 傅朝端,字正生,行荣九 ; 傅厹,行源九. 朝端公下支祖(6世): (元) 傅致正,字惟心,行华一 ; 傅致清,行华三 ; 傅致柔,字守刚,行华五. 朝明公下支祖(9世) : (明) 傅中元,字应魁,号渔湖,行能一 ; 傅中美,字应彦,号东湖,行能二 ; 傅中善,字应欲,行能六 ; 傅中兴,字应法,号西川,行能七 ; 傅中嘉,字应善,号前溪,行能八 ; 傅中通,字应达,号东川,行能三 ; 傅中达,字应逵,号南松,行能四. 能一公下五房祖(10世): (明) 傅仕仁,字怀德,号尧江,行训二 ; 傅仕环,字怀璧,号西隈,行训五 ; 傅仕玉,字怀宝,号立斋,行训八 ; 傅仕勤,号介庵,行训二十 ; 傅仕途,号静川,行训四. 厹公派下支祖(10世): (明) 傅暟,行恭一 ; 傅暲,行恭三 ; 傅䁜,行恭六 ; 傅谆,行恭七. 冠行字母(1-20世) : 万兆伟曾荣(源) 华(本)远(璇桂)德(朗贵玑岩)能(善刚玺良)训(珩柔化恭) 玼(悌正和威敬)伯(信高瑞满钧)阡(原葵文帷智)礼(元宥仪)禧(义) 巨沛森焜垡. 冠行字母(21-45世) : 铭洋标炯培 钦清模焕坦 钊永柄炎圭 锡洪梁煦地 锦法朴熙熈城. 冠名字母 : 元本为光绍 从启洵以鸿 延得宾国用 居修家可崇 克学贤良土 宜思彦圣人. 散居地 : 浙江省金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卷端题 : 东山傅氏廿一修宗谱
浏览:0
东山傅氏宗谱 [40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2006年重修. 存37册 : 插图, 世系表, 肖像. 收藏者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修谱人员 : 傅顺斋,字根勇 ; 傅鸿渊,字文焕. 注 : 此谱不全. 缺卷27, 39-40. 注: 本谱含浙江省金华县傅村镇之现状及历史沿革概括. 东山始迁祖(1世) : (宋) 傅扬成,字梦得,号肇东,行万廿七,更名毓宗. 诰封迪功郎. 德祐年间由杨塘屋徙居上东山. 扬成公下派祖(5世) : (元) 傅朝明,字公生,行荣二 ; 傅朝端,字正生,行荣九 ; 傅厹,行源九. 朝端公下支祖(6世): (元) 傅致正,字惟心,行华一 ; 傅致清,行华三 ; 傅致柔,字守刚,行华五. 朝明公下支祖(9世) : (明) 傅中元,字应魁,号渔湖,行能一 ; 傅中美,字应彦,号东湖,行能二 ; 傅中善,字应欲,行能六 ; 傅中兴,字应法,号西川,行能七 ; 傅中嘉,字应善,号前溪,行能八 ; 傅中通,字应达,号东川,行能三 ; 傅中达,字应逵,号南松,行能四. 能一公下五房祖(10世): (明) 傅仕仁,字怀德,号尧江,行训二 ; 傅仕环,字怀璧,号西隈,行训五 ; 傅仕玉,字怀宝,号立斋,行训八 ; 傅仕勤,号介庵,行训二十 ; 傅仕途,号静川,行训四. 厹公派下支祖(10世): (明) 傅暟,行恭一 ; 傅暲,行恭三 ; 傅䁜,行恭六 ; 傅谆,行恭七. 冠行字母(1-20世) : 万兆伟曾荣(源) 华(本)远(璇桂)德(朗贵玑岩)能(善刚玺良)训(珩柔化恭) 玼(悌正和威敬)伯(信高瑞满钧)阡(原葵文帷智)礼(元宥仪)禧(义) 巨沛森焜垡. 冠行字母(21-45世) : 铭洋标炯培 钦清模焕坦 钊永柄炎圭 锡洪梁煦地 锦法朴熙熈城. 冠名字母 : 元本为光绍 从启洵以鸿 延得宾国用 居修家可崇 克学贤良土 宜思彦圣人. 散居地 : 浙江省金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卷端题 : 东山傅氏廿一修宗谱
浏览:0
东山傅氏宗谱 [40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2006年重修. 存37册 : 插图, 世系表, 肖像. 收藏者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修谱人员 : 傅顺斋,字根勇 ; 傅鸿渊,字文焕. 注 : 此谱不全. 缺卷27, 39-40. 注: 本谱含浙江省金华县傅村镇之现状及历史沿革概括. 东山始迁祖(1世) : (宋) 傅扬成,字梦得,号肇东,行万廿七,更名毓宗. 诰封迪功郎. 德祐年间由杨塘屋徙居上东山. 扬成公下派祖(5世) : (元) 傅朝明,字公生,行荣二 ; 傅朝端,字正生,行荣九 ; 傅厹,行源九. 朝端公下支祖(6世): (元) 傅致正,字惟心,行华一 ; 傅致清,行华三 ; 傅致柔,字守刚,行华五. 朝明公下支祖(9世) : (明) 傅中元,字应魁,号渔湖,行能一 ; 傅中美,字应彦,号东湖,行能二 ; 傅中善,字应欲,行能六 ; 傅中兴,字应法,号西川,行能七 ; 傅中嘉,字应善,号前溪,行能八 ; 傅中通,字应达,号东川,行能三 ; 傅中达,字应逵,号南松,行能四. 能一公下五房祖(10世): (明) 傅仕仁,字怀德,号尧江,行训二 ; 傅仕环,字怀璧,号西隈,行训五 ; 傅仕玉,字怀宝,号立斋,行训八 ; 傅仕勤,号介庵,行训二十 ; 傅仕途,号静川,行训四. 厹公派下支祖(10世): (明) 傅暟,行恭一 ; 傅暲,行恭三 ; 傅䁜,行恭六 ; 傅谆,行恭七. 冠行字母(1-20世) : 万兆伟曾荣(源) 华(本)远(璇桂)德(朗贵玑岩)能(善刚玺良)训(珩柔化恭) 玼(悌正和威敬)伯(信高瑞满钧)阡(原葵文帷智)礼(元宥仪)禧(义) 巨沛森焜垡. 冠行字母(21-45世) : 铭洋标炯培 钦清模焕坦 钊永柄炎圭 锡洪梁煦地 锦法朴熙熈城. 冠名字母 : 元本为光绍 从启洵以鸿 延得宾国用 居修家可崇 克学贤良土 宜思彦圣人. 散居地 : 浙江省金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卷端题 : 东山傅氏廿一修宗谱
浏览:0
樊氏七修族谱
原书 : [湖南 : 资阳樊氏七修族谱委员会], 2004. 7册 : 插图, 世系表, 肖像. 收藏者 : 中国湖南图书馆. 受姓祖 : (周) 穆仲,字山甫. 周公之子. 封侯樊邑,以国为姓. 始祖 : 樊须,字子迟. 宗祖 : (东汉) 樊君云. 江西祖 : 樊偁,字义干. 益阳始迁祖 : (宋元之际) 樊柔仲,字恩普,号才惠,行秀一 ; 樊雍仲,字步青,号才翱,行秀二 ; 樊和仲,字大鹏,号才翔,行秀三. 惠公下五世祖 : (元明之际) 樊公法,字源远,号清潢 ; 樊公平,字克顺,号清荣. 翱公下五世祖 : (元明之际) 樊公理,字国兴,号清桦. 翔公下五世祖 : (元明之际) 樊公族,字洁玉,号清圆. 散居地 : 湖南省益阳县等地. 书名据书名页题编目. 书衣题 : 樊氏族谱 : 资阳七修. 版心题 : 樊氏七修族谱.
浏览:100
区氏族谱(顺德)
原书: 抄本, 清干隆33[1768]. 1册 : 世系表. 收藏者 :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始祖 : (宋) 区文溪,讳端,字克明. 光济公之子. 四大支祖(2世) : 区志刚(居登洲) ; 区志柔(居西滘) ; 区志和(居石壁) ; 区志平(居陈村). 派祖 : (宋) 区庾峰,讳志柔,字巽著. 三大房祖(6世) : 区松菊,讳仕俊,字卓然 ; 区退叟,讳仕良,字纯然 ; 区泮泉,讳仕表,字超然. 散居地 : 广东省顺德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浏览:0
先严邱公全寿行状
始祖:邱柔直 地区:台湾省彰化县田尾乡 编修:邱创焕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