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斗栱

斗栱

斗栱,又作斗拱,别称斗科、欂栌,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在横粱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

斗栱相关文献
斗心之斗
斗心之斗,话说在北宋年间,江北有个叫邹都的小县城,城不大,人不多。城中有两大姓,一姓王,
查看全文
斗彩
名称来源明代并无“斗彩”之名,凡是釉上彩瓷均称作“五彩”。由于当时还不能生产釉上蓝色,凡是出现蓝色的地方一定要依靠青花,所以明人并不重视釉上、釉下彩色同时出现的效果。清代发明釉上蓝色,因而可以生产完全不依赖青花的纯粹釉上五彩瓷器,从此把斗彩单列一类。成书于雍正的《南窑笔记》记载:‘青料画其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即可称为斗彩。工艺历史明代宣德宣德年间被视为斗彩的萌发期。西藏萨迦寺藏有明宣宗御赐的“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碗”(现藏西藏博物馆),所绘的鸳鸯就已经结合了青花与五彩技法,可以视为斗彩的前身。空白期正统、景泰、天顺三朝被视为明代瓷业的“空白期”,可以断代的传世品极少。但是在景德镇的相关地层中已经出土了斗彩残片,其青花勾线、五彩填色的特征已经很明显。成化传世实物以及历史记载均表明“成窑以五彩为最,酒杯以鸡缸为最”的说法,斗彩在成化年间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品种。施彩方法以填彩为主,所用
查看全文
斗茶
历史斗茶的源头可溯至唐代,白居易在《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写道:“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记载了当时造茶斗茶的情景。宋代是斗茶文化的鼎盛期。最早记载斗茶的宋诗是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斗茶歌》,详细讲述了斗茶的过程。宋时斗茶分为两种。宫廷斗茶兴盛于宋朝上层社会,比较点茶的技艺,上至皇帝,下至官员,都十分喜爱。宋徽宗著有《大观茶论》,对茶的品级有仔细描述。民间斗茶则更注重茶的色、香、味。中国的斗茶斗茶时双方各取茶末杯盏,以点茶之法冲泡。先将一点茶末洒在杯底,加入少许沸水,均匀搅动,使得茶成为膏糊状,称为“调膏”。然后继续注入沸水,称为“点汤”。点汤的同时,要用茶筅适度地击打、拂动茶汤,让茶汤泛起汤花。最后得到的茶汤应该泛着乳白色的汤花。茶和汤水的比例要适当;点汤时一定要...
查看全文
另见北斗七星南斗六星
查看全文
决斗
规则早期的决斗通常使用决斗剑。18世纪后也经常使用决斗手枪。富裕的贵族往往愿意花大价钱购买决斗手枪。决斗前的情形通常如下。一方被侮辱(可能是想象中的)之后,将会向另一方提出挑战(“要求得到满足”),做法是做侮辱性的动作,例如把手套扔到对方面前。英语成语"throwingdownthegauntlet"——“扔手套”就是提出挑战的意思。成语的来源是中世纪的习俗:爵士被授予爵位的时候要被仪式性地扇一耳光,表示这是他最后一次“受冒犯而不以十倍报复”。。因此被手套扇耳光的人要么接受挑战,要么承认受辱。不过和很多人认为的不同,用手套打脸不算是提出挑战。提出挑战后,双方各指定一个“副手”,由他们决定无人打扰的“荣耀场所”。决斗一般在黎明进行,其目的也是避免打扰。副手还负责检查双方的武器是大致等同的,并证明决斗的公平性。决斗的终止方法有以下几种,由挑战者选择:只要一方受伤——即使是小伤,决斗就终止;一方...
查看全文
斗栱相关标签
建筑部件
中国古典建筑
家族谱大览
三斗六扇十四门
三斗六扇十四门
浏览:1229
浏南山斗张氏续修族谱 [20卷,首2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永聚堂. 清道光27[1847]. 24册 : 插图. 远祖 : 张千岳,字仁翁,行一. 浏南始祖 : (元明之际) 张友权,字树德. 由江西万载迁浏,居山斗. 下有三子: 张仲一(迁浏西东坑) ; 张仲二(本谱派祖) ; 张仲三(徙萍邑南源). 派祖 : (明) 张仲二,字世荣. 下一子 : 张志斌,字同升. 房祖(8世) : (明) 张仕尧,字石塘 ; 张仕箕,字陈畴. 皆为均恩公之子. 尧公下支祖(9世) : (明清之际) 张应松,字秀常 ; 张应梅,字玉蕊 ; 张应槐,字茂庭 ; 张应桂,字仙崖 ; 张应柳,字春江. 箕公下支祖(10世) : (明清之际) 张学论,字鲁书 ; 张学详,字笃冈 ; 张学谓,字月田. 皆为应湖公之子. 派行 : 国正天心顺 官清民自安 贤才隆胜会 俊彦立朝端 忠厚传家远 谦和载福宽 克承宗祖德 永兆万年蕃. 散居地 : 湖南省浏阳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浏览:0
浏南山斗张氏续修族谱 [20卷,首2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永聚堂. 清道光27[1847]. 24册 : 插图. 远祖 : 张千岳,字仁翁,行一. 浏南始祖 : (元明之际) 张友权,字树德. 由江西万载迁浏,居山斗. 下有三子: 张仲一(迁浏西东坑) ; 张仲二(本谱派祖) ; 张仲三(徙萍邑南源). 派祖 : (明) 张仲二,字世荣. 下一子 : 张志斌,字同升. 房祖(8世) : (明) 张仕尧,字石塘 ; 张仕箕,字陈畴. 皆为均恩公之子. 尧公下支祖(9世) : (明清之际) 张应松,字秀常 ; 张应梅,字玉蕊 ; 张应槐,字茂庭 ; 张应桂,字仙崖 ; 张应柳,字春江. 箕公下支祖(10世) : (明清之际) 张学论,字鲁书 ; 张学详,字笃冈 ; 张学谓,字月田. 皆为应湖公之子. 派行 : 国正天心顺 官清民自安 贤才隆胜会 俊彦立朝端 忠厚传家远 谦和载福宽 克承宗祖德 永兆万年蕃. 散居地 : 湖南省浏阳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浏览:0
斗山萧氏族谱 [不分卷]
原书: 台湾 : 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 民国79[1990]. 1册 : 插图, 地图, 世系表, 肖像. 收藏所 : 台湾省姓氏研究学会. 受姓祖 : 叔大心公. 黄帝45世孙. 因功封萧邑,遂以邑为姓,采地徐州萧县(江苏省). 远祖 : (汉) 萧何. 曲山肇基祖(一世) : 萧文昌,讳凯. 唐十五承事承德郎. 自长沙徙居江西吉安. 漳州祖(13世) : (明) 萧时中,讳可后. 斗山堂派祖(15世) : 萧崇信,字细满,号满泰. 为积玉公(字子玉)之子. 徙南靖县,居书洋内坑. 满泰公下四大房祖 : 萧显宗(长房) ; 萧显隆(次房) ; 萧显荣(三房) ; 萧显盛(四房). 皆为伯英公之子. 显宗公下入台祖 : 萧仕盛 ; 萧仕隆 ; 萧仕朝 ; 萧仕孝 ; 萧仕植 ; 萧仕奕 ; 萧仕信 ; 萧仕明 ; 萧仕聪 ; 萧仪凰 ; 萧仕瑶 ; 萧仪清 ; 萧必达. 显隆公下入台祖 : 萧仕财 ; 萧仕鳌. 显荣公下入台祖 : 萧曰琼 ; 萧曰坐 ; 萧曰学 ; 萧曰居 ; 萧俊南 ; 萧俊龙 ; 萧元仲 ; 萧友锡 ; 萧大成. 显盛公下入台祖 : 萧国绸 ; 萧国源 ; 萧国兴 ; 萧国创 ; 萧国锦 ; 萧国颐 ; 萧国养 ; 萧国良 ; 萧敬亮. 诏安基祖 : 萧文壁. 文壁公四传后派祖 : 萧世盛 ; 萧元盛. 斗山昭穆(8世起) : 万曰有禹 德序彝伦 振成可待 育贤瑞俊 典则绵长. 续编昭穆(23世起) : 酂侯功人 启运鸿兰 陵太傅继 勋名储君 颖士才华 茂青鉴淹 通兆复兴. 散居地 : 台湾省彰化县及各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书名页题编目.
浏览:0
简札:姻弟 姜斗永
丙辰丙音7月念(20日)发行 全州,全北大学博物馆 简札:姻弟 姜斗永 A personal letter written by Gang Du-Yeong in or about 1900.
浏览:0
武城曾氏斗门三修族谱 [8卷,首2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念祖堂, 2001年(双峰 : 希望电脑打印社承印). 10册 : 插图, 世系表, 肖像. 收藏者 : 中国湖南图书馆. 受姓祖 : 曲烈. 少康之子,封于鄫. 后莒人灭鄫,太子巫出奔鲁,去邑为曾. 远祖 : 曾蒧,即点,字子皙. 一派祖 : 曾参,字子舆. 蒧公之子. 始迁祖 : (元明之际) 曾镇抚,字天锡,行太一郎. 由江右徙湘乡. 斗门支祖 : (明) 曾必洪,字海涵. 散居地 : 湖南省湘乡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书衣题 : 曾氏斗门族谱(三修).
浏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