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原是探究本源的意思。这种文体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方面从根源上进行探讨,有较强的理论性。

原姓,中华百家姓姓氏之一。起源于古代夏商周时期的地名原(今河南省济源)。西周初,周文王第十六个儿子受封于原邑,建立了原国。春秋时,原国被晋国吞灭。晋国大将军先轸,被封到原国,称为原轸,他的后代以国家名称“原”为姓。

原相关文献
原鸡
保护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等级:二级
查看全文
名篇韩愈《原毁》黄宗羲《原君》
查看全文
周原
周原是周人的发祥地.周族之祖古公亶父率众由豳地所迁居之处。周原包括今陕西省岐山、扶风两县的一部分。古公亶父曾在此处营筑城郭、宫殿、宗庙、房屋,成为周人的早期都邑。后来,周文王、武王虽然迁都丰、镐,但周原一带仍是一处重要的政治中心。周原考古在70年代后期屡有重大发现。1976年在岐山县凤雏村发现了一组大型西周建筑基址。它坐落在一个夯土台基之上。建筑物的布局以门道、前堂、过廊、后室为中轴,东西配置厢房,形成一个前后两进、东西对称的封闭式院落。1977年秋,在清理西厢房南头第二间房屋时,在一个窖穴中发现大量卜甲和卜骨,共有17000多片。有刻辞的卜甲有190多片,共600多字。周原甲骨刻辞的内容记载商周关系和周初历史,是一批宝贵资料。在扶风县召陈村,与发现凤雏遗址同时,也发现了一处西周建筑基址群,共有十几处基址。其中一座夯土台基东西长约22.5米,南北宽约10.4米,台基周围还有半米多宽的用卵石...
查看全文
原姓 原(Yuán)姓,源流单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六子姬原叔(原公丰)之后,以国(邑)名为氏。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原庄公,原襄公,原黯(荀黯),原贯,原宪,原壤,原复等。现在的辈份有:大、学、之、道、宜、所、永、宗、善、兆、令、德、世、严、余、庆。 中文名 原姓 外文名 Yuan 始&nb
查看全文
原姓古代名人—原轸
原轸(前680~627年),又名先轸,生于今翼城县南唐乡原村,是晋文公重耳的五贤士之一,晋国杰出的军事家和军事指挥家。原轸的兵学理论著作《孙轸》比孙武的《孙子兵法》早100余年,号称中国兵法的祖师爷。春秋晋中军主帅,标准读书人出身,好学不倦,熟读《诗经》,最辉煌战绩是辅佐晋文公城濮一战,创造我国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一举奠定晋国的中原霸主地位。原轸当然入选十大儒将之列。文公即位后,原轸及时提出了“报施、救患、取威、定霸”的治国谋略,并大受重用,被越四级提拔为中军帅。晋文公勤王,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都在原轸策划和指挥下取得了巨大胜利。特别是在城濮之战中,原轸作为中军主帅,率军迎战,大破楚军,以少胜多,原轸居功至多。在秦晋崤之战中,晋军获俘秦军三帅(孟明、西乞、白乙),晋襄公听从其母文嬴(文公夫人)的主张,予以释放,原轸不顾而唾。后狄伐晋,晋败于箕(山西太谷),原轸免胄提刀,单车冲...
查看全文
原相关标签
文言文文体
原导读知识
郑板桥原名郑燮怎么读
郑板桥原名郑燮怎么读
郑板桥是清代画家、文学家,原名郑燮,读作zhèngxiè。郑板桥是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人称板桥先生。他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至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后来由于生活困苦,弃官到扬州卖画为生。郑板桥擅长画兰、竹、石、松、菊等,尤其是兰和竹,他画兰竹五十余年,取得了杰出成就。郑板桥的画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在书法上,他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不拘泥于古法,非常具有独创性,风格也很多样化。他的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浏览量:2124次
编修家谱后留空白页原因
编修家谱后留空白页原因
编修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大事,在编修家谱工作快要结束的时候,家谱最后总会留上几页空白页,这是自古以来家谱的传统,其实这几张空白页是有专门名称的,叫做“余庆录”,古话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先祖为后代遗留的福泽称之为余庆,因此,“余庆录”也就代表了这种福泽。一部家谱包含了诸多的内容,其中“余庆录”有着特殊的意义,在一般情况下,家谱的内容都是在家族下一次编修家谱时增添,家谱有着“三十年一小修,五十年一大修”的说法,但余庆录与其不同。将名字注入家谱时,一般都是先记载到余庆录之中,等到家族统一修谱时,才会正式编入家谱世系当中。古代修谱生男孩叫做“添丁”,生女孩叫做“添口”现在也叫做“进口”。
浏览量:2481次
兰亭集序原文
兰亭集序原文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是在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而《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集序》主要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兰亭集序翻译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浏览量:1755次
汨罗屈子祠
汨罗屈子祠
汨罗屈子祠现在位于湖南省汨罗城西北玉笥山顶。汨罗屈子祠的前身其实是汉代所建的屈原庙,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汨罗屈子祠原地址是在屈原沉江地汨罗凤凰乡河泊潭渊北的汨罗戍地汨罗山上,凤凰山凤凰台南、玉笥山西;唐始也称三闾祠、宋代确定此庙为屈原正庙,端午祭祀屈之地,所以三闾庙相沿称之为汨罗庙。后来因为这个地址在湘水之中,常年会遇水,历代多有重修,因此到了乾隆二十一年的时候,就被移建于玉笥山东,民国时改称屈子祠,现辟为屈原纪念馆。汨罗屈子祠中的建筑面积是有1651平方米,其整体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江南古建筑。汨罗屈子祠依山面江,景色秀美。站在屈子祠上南眺,大江南岸诸峰历历在目。而汨罗屈子祠最热闹的时候,应该是每年端午的时候,人们都会在这个地方举办龙舟竞渡,江上彩舟如梭,岸上游人如织,格外热闹。汨罗屈子祠正屋大概有三进,中、后进之间有过亭,前后、左右两侧有天井。天井里各栽有两株200年以上的桂花。祠的建筑为砖木结构,庄严古朴,肃穆幽雅。在过道的墙壁上,镶嵌着许多石碑,镌刻着后人凭吊屈原的诗文祠赋。屈子祠为砖木结构,坐北向南,三进,祠正面为三孔大门,中门为牌坊式,下面镶嵌五龙捧白垂石雕刻,镌“屈子祠”三字。门坊和山墙上有17幅关于屈原的浮雕,如渔父谈心图、怀沙投江图等。由正门入中殿,可见巨幅雕屏,上刻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全文,其上梁则悬一幅“光争日明”横匾。屈子祠整个建筑系砖木结构,由五十六根木柱支撑。整个建筑厅、堂、池、廊、楼、阁浑然一体,结构严谨,雕花精细。屈子祠内现辟八个陈列室,对屈原的生平、著作,屈原在汨罗江一带的遗迹以及后人纪念屈原的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屈子祠前有宽阔的石坪,石坪南侧有石阶梯119级直通汨罗江边。屈子祠周围还有独醒亭、骚坛、桃花洞、招屈亭等纪念性的建筑。祠东的屈原碑林嵌当代名家书法碑刻356块。
浏览量:2838次
为什么要贴福字
为什么要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主要来源于三个传说:  第一个说法是,姜太公当年封神时,他的老婆也前来讨封。姜太公一身正气,哪里容得,便生气地把他老婆封了一个“穷神”,并限制她不得到有“福”字人家去串门。封穷神这一天正是旧岁除夕,百姓知道了这个情节,于是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了“福”字,不让穷神进家门。  第二个说法是,春节贴“福”字,源于明太祖朱元璋。一年正月,朱元璋微服出访,在一个镇上看见许多人围观一幅画,画上绘着一个赤脚女人,抱着一个大西瓜,意思是取笑淮西妇女大脚因古代妇女以缠足为美。朱看后以为是百姓有意讥笑他的大脚马皇后,因马皇后也是淮西人。他回宫后,吩咐军士们到镇上去调查那幅画是何人手笔?哪些人去围观过?规定凡是没有围观和讥笑的户,一律在家门口贴上“福”字。过了两天,军士们据此前去抓人,发现家家户户都贴有“福”字,都表示不曾围观和讥笑大脚妇女,此事便不了了之。从此,人们感觉贴上“福”字可以保一家平安。 第三个说法是,春节贴“福”字,并把此字倒贴,与清朝恭亲王福晋有关。一年春节前夕,恭亲王的大管家为讨亲王欢心,按例写了斗大的“福”字,让手下的人贴在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一个家人因不识字,竟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非常气恼,欲鞭笞惩戒。他的大管家是个能说善道的人,为避免牵连怪罪自己,赶忙跪下陈述:“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倒(到)了,此乃吉庆之兆也。”恭亲王听了觉得此说合情合理,反怒为喜,让大伙合说:“恭亲王府的福到(倒)了!”他们以为,吉祥话说千遍,金银财宝增万贯。遂赏赐大管家和那位家人各五十两银子。从那时起,从王府到民间,很快就形成了春节倒贴“福”字的风俗了。
浏览量:148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