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灰质

灰质

灰质是一种神经组织,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灰质由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微血管组成。灰质的灰色源于神经元的细胞体和微血管。中枢神经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白质。

灰质相关文献
脊髓灰质炎
临床表现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稳定期过后,出现渐进的肌肉萎缩症(肌肉质量下降),四肢无力,感觉疼痛和疲劳,进行日常活动的能力下降;衰减的上肢功能和肺的功能。最明显的症状是疲劳,即使是轻微的体力活动通常会产生疲劳,也可以加剧其它症状;呼吸或吞咽困难,睡眠相关呼吸障碍,如睡眠呼吸暂停的问题和耐寒能力下降等显著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四肢逐渐出现各种畸形(英语:deformity)。早期的畸形可以纠正,后遗症后期瘫痪肌肉不再恢复,肌纤维逐渐萎缩变小,甚至消失。因肌肉萎缩,肌力不平衡和身体的负重,产生组织挛缩,骨关节畸形。常见的畸形有关节挛缩,骨关节变形,马蹄内翻足(英语:Clubfoot),足外翻,膝内翻或外翻,骨盆倾斜,脊柱侧凸,下肢缩短等。腱反射(英语:Tendonreflex)减弱或消失。治疗现在治疗脊髓灰质炎的重点是减轻其症状,加速复原以及避免并发症。支持性的措施包括避免萎缩肌肉感染的抗细菌药,止...
查看全文
脊髓灰质炎病毒
简介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是引起脊髓灰质炎的病毒,该疾病传播广泛,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毒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致肢体松弛性麻痹,多见于儿童,故又名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是WHO推行计划免疫进行控制的重点传染病。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微小核糖核酸(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的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脊髓灰质炎病毒侵犯人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此类病毒具有某些相同的理化生物特征,在电镜下呈球形颗粒相对较小,直径20~30nm,呈立体对称20面体。病毒颗粒中心为单股正链核糖核酸,外围60个衣壳微粒,形成外层衣壳,此种病毒核衣壳体裸露无囊膜。核衣壳含4种结构蛋白VP1、VP3和由VP0分裂而成的VP2和VP4。VP1为主要的外露蛋白至少含2个表位(epitope),可诱导中和抗体的产生,VP1对人体细胞膜...
查看全文
脊髓灰质炎病毒
分类按照免疫化学脊髓灰质炎病毒可以分三类:第一类是最常见的,可以造成重病第二类的病况一般计较轻第三类比较少见,但是大多造成重病验证方法大便化验,在3/4的情况下在感染一星期后可以验证血清化验,化验血清中的抗体聚合酶链锁反应,化验病毒核酸法,而且未参加免疫的人有可能会通过被免疫的人感染^ICTV2009MasterSpeciesListVersion10.InternationalCommitteeonTaxonomyofViruses.August2011.
查看全文
脊髓灰质炎疫苗
发展历程早期1936年时,纽约大学的研究助理莫里斯·布罗迪(MauriceBrodie)利用猴子的脊髓作为病毒生长环境,并以甲醛杀死病毒,以制成脊髓灰质炎疫苗。由于难以获得足量的病毒,使其尝试刚开始就受到阻碍。在测试疫苗时,布罗迪首先以自己和多位助手来作实验,接着再将疫苗接种于3000名儿童,其中多人出现了过敏反应,且没有出现免疫作用。费城的病理学家约翰·科勒默(JohnKollmer)也在同年宣称研发出疫苗,不但同样没有使人免疫的能力,还造成了多名死亡案例。美国国家脊髓灰质炎免疫计划(NationalPolioImmunizationProgram)早期于乔治亚州哥伦布所进行的大型疫苗接种活动。到了1948年,由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所领导的波士顿儿童医院团队,在实验室的人体组织中成功培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恩德斯与同事托马斯·哈克尔·韦勒和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也因这项贡献而获得19...
查看全文
灰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灰质主要分布于以下这些部位:大脑半球的表面(即大脑皮质),小脑的表面(即小脑皮质),小脑深部核团,丘脑,下丘脑,基底核,脑干(黑质,红核,橄榄核,脑神经的核团等),以及脊髓的深部(即脊髓灰质)(前角,后角,和侧角)功能灰质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大量神经元聚集的部位。在典型的灰质,例如大脑皮质中,神经元之间存在大量化学突触或电突触作为通信途径,形成极其复杂的神经回路,实现多种多样的感觉、运动或中间信息处理。所以,灰质是中枢神经系统对信息进行深入处理的部位。相比之下,白质由神经元的轴突组成,所以本身不具有处理信息的功能,仅仅在不同灰质之间或者灰质与外周器官之间传递信息。参见白质中枢神经系统Template:Nervoustissue
查看全文
灰质相关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解剖学
人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