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形声。从金,监声。本义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大型盛水器。鉴初为陶质,也就是陶盆,春秋中期出现青铜鉴,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最为流行,西汉时仍有铸造。

鉴相关文献
石鉴
注释^《十六国春秋·卷二·后赵录》^《资治通鉴·卷九八·晋纪二十》
查看全文
曾鉴
生平祖父曾得寿是军人出身,以戍籍居京师,父亲曾让。曾鑑是天顺八年甲申科(1464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成化默念,担任通政司右通政,累升至工部左侍郎。弘治十三年(1500年)升工部尚书,屡次进言减少营造浪费。正徳二年(1507年),阻挡中官干涉边疆防务,同年闰正月致仕。随后去世,赠太子太保。墓志铭参考文献^《明史》(卷185):“曾鉴,字克明,其先桂阳人,以戍籍居京师。天顺八年进士。授刑部主事。通州民十余人坐为盗,狱已具,鉴辨其诬。已,果获真盗。成化末,历右通政,累迁工部左侍郎。弘治十三年进尚书。孝宗在位久,海内乐业,内府供奉渐广,司设监请改造龙毯、素毯一百有奇。鉴等言:“毯虽一物,然征毛毳于山、陕,采绵纱诸料于河南,召工匠于苏、松,经累岁,劳费百端。祈赐停止。”不听。内府针工局乞收幼匠千人,鉴等言:“往年尚衣监收匠千人,而兵仗局效之,收至二千人。军器局、司设监又效之,各收千人。弊源一开,其...
查看全文
出处(1)鉴,大盆也,一曰鉴诸,可以取明水于月。--《说文》。徐灏曰鉴,古祇作坚,从皿以盛水也。其后范铜为之,而用以照形者,亦谓之鉴,声转为镜。”鉴谓之镜。--《广雅》借明于鉴以炤之。--《淮南子&m
查看全文
鉴江
主要支流罗江:陵江袂花江:梅江曹江大井河参考资料
查看全文
崔鉴
北魏冠军将军、青州刺史崔鉴简介,崔鉴是个怎么样的人?崔鉴,字神具,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北魏大臣,名士崔绰之子。 起家中书博士,转中书侍郎。作为观风使,巡查齐州,行兖州刺史事,封桐庐县子。出为东徐州刺史,治理有方,兵民获利,封安平县侯。 卒于任上,赠冠军将军、青州刺史,谥号为康。 人物生平 崔鉴,字神具,博陵安平人。颇有文学,自中书博士,转中书侍郎。
查看全文
家族谱大览
10.张氏宗谱, 10, 卷7: 鉴坤 21世淑江公起, 1913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金鉴堂, 民国2[1913]三修. 13册 : 插图, 世系表. 远祖 : 张挥. 皇帝第五子. 一世祖 : 张世英. 下一子: 张仲良. 仲良公下六子(3世) : 张效,字从龙 ; 张𢿻(石头弯之祖) ; 张政(下一子: 张文辅,河东山之祖) ; 张敳(下二子: 张文聪,上分东义州之祖 ; 张文质,张家山之祖) ; 张厰 ; 张敦. 本谱仅记载效公后裔世系. 效公下三子(4世) : 张文宝(下两子: 张友诚 ; 张友敬) ; 张文胜(下一子: 张伯鉴,上东分东义州之祖) ; 张文彬(下两子: 张伯瑛,上东义州之祖 ; 张友清,上弯之祖). 文宝公及文彬公同迁黄市. 世祖(10世) : 张级. 友诚公后5世孙. 级公下房祖(11世) : 张从学,字廷仪 ; 张广学 ; 张思学 ; 张正学. 从学公下支祖(15世) : 张德崇,字禹伯 ; 张德新,字维周. 广学公下支祖(15世) : 张德猷 ; 张德懋 ; 张德昭 ; 张德润 ; 张德濵 ; 张德宣 ; 张德恭 ; 张德敬. 思学公下支祖(15世) : 张德元 ; 张德隆 ; 张德先 ; 张德盛 ; 张德清 ; 张德明. 正学公下支祖(15世) : 张德旺,字文明 ; 张德修 ; 张德佩,字金宜 ; 张德用,字伸润 ; 张德燿,字斐成 ; 张德显,字文成 ; 张德奇,字文秀 ; 张德俊 ; 张德义,字文礼 ; 张德宁,字文周. 派行 : 文友道大 余凤级学 光明自德 辅振邦家 鉴淑业绪 锡泽贻全 辉联科第 克耀宗传.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县, 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7.张氏宗谱, 7, 卷5-6: 正学 鉴臣子 21世淑明公起, 1880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金鉴堂, 清光绪10[1880]重镌. 7册 : 插图, 世系表. 编辑人员 : 张家丙,字文爕,号仲卿,策名雷鸣 ; 张淑开,字兴泰 ; 张家禄,字文昭,号润卿,一号廉甫 ; 张淑霖,字腾蛟. 受姓祖 : 挥公. 远祖(67世) : (唐) 张祥凤. 宗祖(90世) : 张万九. 选公第九子. 入麻祖(91世) : (元) 张贵二,行再二. 自江西南丰迁麻城. 又与子: 张清甫. 自石陂迁东义洲. 一世祖 : 张世英. 清甫公之子. 下一子: 张仲良. 仲良公下六子(3世) : 张效,字从龙 ; 张𢿻(石头弯祖) ; 张政(下一子: 张文辅,为河东山祖) ; 张敳(下二子: 张文聪,为上分东义州祖 ; 张文质,为张家山祖) ; 张厰 ; 张敦. 本谱仅记载效公后裔世系. 效公下三子(4世) : 张文宝(下二子: 张友诚 ; 张友敬) ; 张文胜(下一子: 张伯鉴,为上分东义州祖) ; 张文彬(下二子: 张伯瑛,为上分东义州祖 ; 张友清,为上弯祖). 文宝公, 及文彬公同迁黄市. 世祖(10世) : 张级. 友诚公5世孙. 级公下四子(11世) : 张从学,字廷仪(长房) ; 张广学(二房) ; 张思学(三房) ; 张正学(四房). 从学公下支祖(15世) : 张德崇,字禹伯 ; 张德新,字维周 ; 张德旺,字子占 ; 张德寿,字钦成 ; 张德祥. 广学公下支祖(15世) : 张德猷 ; 张德懋 ; 张德昭 ; 张德润 ; 张德濵 ; 张德宣 ; 张德恭 ; 张德敬. 思学公下支祖(15世) : 张德元. 正学公下支祖(15世) : 张德旺,字文明 ; 张德修 ; 张德佩,字全宜 ; 张德用,字伸润 ; 张德燿,字斐成 ; 张德显,字文成 ; 张德奇,字文秀 ; 张德俊 ; 张德义,字文礼 ; 张德宁,字文周. 派行 : 文友道大 余凤级学 光明自德 辅振邦家 (20世起) 鉴淑业绪 锡泽贻全 辉联科第 克耀宗传.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县, 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陈氏鉴湖堂第十八世(广)第四房系统名册
宜兰市问心斋陈永瑞 为能即时提供网路用户搜寻, 此书谨有简略讯息, 谱书影像内容未经审阅. 如有错误, 请透过「意见回馈」反应.
浏览:0
小鉴湖方氏宗谱 [8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同治10[1871]重修. 存6册 : 插图, 世系表. 受姓祖 : 方雷. 神农八世孙. 助黄帝伐蚩尤有功,食邑于方山,后世以地为氏. 远祖 : 方纮. 世居河南. 因王奔之乱,避居县之东乡. 婺越祖 : 方宏之. 为纮公4世孙. 会稽祖 : 方干,号元英. 隐居会稽之鉴湖. 为纮公30世孙. 始迁祖(1世) : (元) 方远,字广源,号思永,行曾三二. 由会稽迁居东阳五十六都,开基小鉴湖. 远公下派祖(5世) : 方乘,行仁一 ; 方秉,行仁三 ; 方台,行仁六(迁居四十六都岩前之祖). 乘公派下支祖(6世) : 方镢,行义三 ; 方钱,行义四 ; 方镜,行义六 ; 方铎,行义八. 秉公派下支祖(9世) : 方垲 ; 方禄 ; 方堤. 台公派下支祖(6世) : 方登,行义二 ; 方发,行义九. 派行 : 曾高万开仁 义理智信恺 悌宗贞良忠 正宏光明昌. 注 : 此谱不全. 缺卷2(世系), 卷3(世传曾字行). 散居地 : 浙江省东阳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小鉴湖方氏宗谱 [8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同治10[1871]重修. 存6册 : 插图, 世系表. 受姓祖 : 方雷. 神农八世孙. 助黄帝伐蚩尤有功,食邑于方山,后世以地为氏. 远祖 : 方纮. 世居河南. 因王奔之乱,避居县之东乡. 婺越祖 : 方宏之. 为纮公4世孙. 会稽祖 : 方干,号元英. 隐居会稽之鉴湖. 为纮公30世孙. 始迁祖(1世) : (元) 方远,字广源,号思永,行曾三二. 由会稽迁居东阳五十六都,开基小鉴湖. 远公下派祖(5世) : 方乘,行仁一 ; 方秉,行仁三 ; 方台,行仁六(迁居四十六都岩前之祖). 乘公派下支祖(6世) : 方镢,行义三 ; 方钱,行义四 ; 方镜,行义六 ; 方铎,行义八. 秉公派下支祖(9世) : 方垲 ; 方禄 ; 方堤. 台公派下支祖(6世) : 方登,行义二 ; 方发,行义九. 派行 : 曾高万开仁 义理智信恺 悌宗贞良忠 正宏光明昌. 注 : 此谱不全. 缺卷2(世系), 卷3(世传曾字行). 散居地 : 浙江省东阳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台湾鉴湖张氏族谱
原书: 台湾台北 : 张士箱家谱拓展史研纂委员会, 民国74[1985]. 1册(444页) : 世系表, 肖像. 晋江鉴湖始祖 : (唐) 张叶,号延鲁. 台湾始迁祖 : (清) 张士箱,字汝万,号省齌. 散居地 : 台湾省等地.
浏览:0
鉴导读知识
资治通鉴讲的是什么
资治通鉴讲的是什么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资治通鉴》得名于宋神宗,其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浏览量:1813次
冰鉴
冰鉴
冰鉴(bīngjiàn)是古代用来盛冰的容器。古时候,人们夏天会用冰鉴来盛冰,并将食物放在其中,可以保存食品,还能持续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周礼·天官·凌人》中记载:“祭祀供冰鉴。”说明周代已经有储冰的容器,相当于古代的“冰箱”。冰鉴一般是木制或青铜制成的箱子,箱体两侧设提环,顶上有盖板,上开双钱孔,既是抠手,又是冷气散发口。暑热来临时,人们可以将盖板取下,将水果放进去,吃的时候冰凉清爽。同时还能散发冷气,驱散暑热。冰鉴是中国古代人的发明创造,向我们揭示了古代生活的一个侧面。
浏览量:2155次
鉴真东渡几次
鉴真东渡几次
  唐代鉴真东渡日本一共有6次东渡,在第六次东渡成功。鉴真是唐朝时期的著名僧人,是日本律宗初祖,也称为“过海大师”或“唐大和尚”,鉴真出生日期是在公元688年,鉴真东渡日本后讲授了佛学理论,也传播了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的佛学和医学、以及建筑、雕塑的发展,在历史中受到了中日两国人民和佛教界的敬重。鉴真的六次东渡  第一次:742年冬,鉴真及弟子21人,连同四名日本僧人,到扬州附近的东河既济寺造船,准备东渡,因为人员内部问题导致。  第二次:在长江口的狼沟浦遇风浪沉船  第三次:越州僧人为挽留鉴真出策东渡无果  第四次:鉴真弟子担心师傅安危求扬州官府阻拦  第五次:在东海遇到强大北风吹袭,漂流到今天的海南三亚  第六次:公元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备真备、晁衡等人来到扬州,再次恳请鉴真东渡传授佛教为信徒授戒,鉴真秘密乘船至苏州黄泗浦转搭遣唐使大船最后终于抵达日本萨摩。第六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
浏览量:3212次
鉴真东渡日本的时间
鉴真东渡日本的时间
唐朝时期,高僧鉴真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接触贡献。鉴真自幼出家,曾四处游历,游历归来后再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法。天宝元年(742),鉴真应日本留学僧荣叡和普照之邀,决定赴日弘布戒律。先后6次东渡,前五次均未成功,鉴真双目失明,荣叡身亡。天宝十二年(753),日本“遣唐使”藤原青河一行在回国时,特意在扬州拜谒鉴真,再次请他东渡,于是决定第六次东渡。于日本天平胜宝五年(754)底,在日本萨摩秋妻屋浦登陆。鉴真留居日本10年,将唐朝文化传播到日本,并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他讲授佛学理论,随行人员中还有艺术家、医学家等,他们的到来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浏览量:1646次
资治通鉴作者
资治通鉴作者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历时十九年完成。《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编者在这部书里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这部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钦赐“资治通鉴”此名。
浏览量:157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