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首页 > 历史综合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也产生了很多不一样的习俗,有扒龙舟、挂艾草、吃粽子、放纸鸢、拴五色丝线、打午时水、浸龙舟水、画额等等。端午节的习俗之多可以与春节相媲美,并且,端午习俗与迎祥纳福、辟邪除灾有很大联系,内容丰富多样,节日时一派喜庆热闹的景象,所以,端午节历来都是人们喜爱的一个节日。 扒龙舟的历史非常悠久,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几个板块,为的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事事如意。另外还有划龙舟击败屈原的仪式。 在端午节时,人们会把艾草和菖蒲悬挂在门户上,这样可以驱除病虫害,还有辟邪的作用。 粽子是端午节时会吃的一重重要食物,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粽子主要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于我国南北方不同的饮食习惯有关。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积也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放纸鸢这项习俗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是孩童喜欢的一种游戏活动。 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端午也是很多草药最适合采摘的季节,这个时节正赶上蚊虫多,所以古人会用草药水洗浴。 在端午节这天,孩子们还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因为五色象征着五方五行,是吉祥的颜色。
1479次浏览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源于古代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的图腾祭祀,是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在战国时期的时候,爱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的时候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主要的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放纸鸢、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打马球、跳钟馗、斗草等。 赛龙舟: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龙舟作为一种文化,它的出现比屈原所处的年代要早得多。春秋之前,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一些部族会在端午这天以龙舟竞渡的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这是五月初五龙舟赛最初的样子。扒龙舟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版块。 吃粽子: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传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产黍)做粽,称“角黍”。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1648次浏览
端午香囊的来历
端午节佩戴香囊是源自一个传说。传说,每年五月五日午时,这个时辰是所有妖魔鬼怪都出来活动。所以古人又将这个节叫“重五节”、“五毒日”。 如果古人能够避过这个时辰就能平安无事,但是一般都很难避过,所以有很多人都被妖魔鬼怪害死。 后来观音菩萨托梦给人们,说妖魔鬼怪最怕金属、香气,只要身上携带上金属或者香气之类的,就能避过妖怪之害。人们口口相传,他们就在这一天午时佩带各种各样的金属与香气之类来避邪,这种做法,俗称“压午”,然后他们都平安无事。 从此人们每年在这天佩带金属、香气之类的东西,时间久了,人们就逐渐在端午这天佩戴香囊驱邪了。
1951次浏览
喝雄黄酒是哪个节日的风俗
喝雄黄酒是端午节时的习俗。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据说也与屈原有关。 屈原投江而死之后,许多人怀念这位伟大的诗人,纷纷自发来到江边,古人认为江中有蛟龙,为了阻止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他们把粽子、咸蛋等食物抛入江中。有一位老医生拿来了雄黄酒,说这酒可以药晕蛟龙,他将酒投入江中后不久,居然真的漂浮起一条蛟龙。人们把蛟龙抬上岸,抽其筋,剥其皮,用雄黄酒抹在它的七窍上,将龙筋缠绕在孩子的手腕和脖子上,据说这样可以让孩子免受虫蛇伤害。后来端午节时喝雄黄酒就演变成为一项习俗。 一般的雄黄酒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古代医学不发达,人们会用雄黄酒来祛毒解痒。现代医学发现,雄黄具有毒性,人们便不再饮用雄黄酒了。
1944次浏览
端午节的诗句
端午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全中国以及海外的汉字文化圈,它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屈原在五月五日这一天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便将端午节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我国历朝历代的诗人创作了许多与端午节有关的古诗,有的描写自己对屈原崇高精神的敬仰,有的则描写端午节时赛龙舟的盛况,还有的则是记录民间节庆时热闹的景象。 端阳采撷 宋 许文通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乙卯重五诗 宋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 宋 文天祥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 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 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 不知生者荣,但是死者贵。 端午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 端午 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端午 唐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日赐衣 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1545次浏览
游姓名人
游姓,中华姓氏之一,得姓始祖是子游,考证于《元和姓纂》一书。游姓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六十六位,人口约九十九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2%左右。游姓名人有:游芳、游酢、游日章、游复、游恭、游子远、游吉等。 游芳:明代学者。通五经,精博物理,隐居授徒,著有《皇明正音》。游泰,身材魁梧奇伟,生性果敢勇猛,文武全才,尤以臂力过人、娴于骑射而名噪乡里。他幼时就能“走马击剑,好兵略”,且有报国之志。明成化初年,在征剿荆、襄盗贼中一马当先,奋勇无匹,且亲手擒得绰号为“刘千斤”的匪首,为宪宗所赏识,封为御前带刀侍卫。 游酢:北宋学者、哲学家,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市)建阳人。他拜理学家程颐为师,刻苦读书,学问渊博,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元封年间中进士,再为太学博士。他与杨时初次拜见程姬姓时,程姬闭目而坐,二人站在门外而不离去。等发觉时,门外已雪深三尺,此即“立雪程门”成语典故的由来。游酢的主要成就,还在学术方面,被后世学者尊称为“若山先生”。他所著的《易说》、《中庸义》、《论语孟子杂解》等书,尤受学者的推崇。 游子远:祖籍左冯翊大荔县,前赵大司徒、车骑大将军。西晋司空张华曾评价其气度宽宏方正,后仕前赵为光禄大夫,以阻止滥杀巴氐族长一事触怒刘曜被囚禁,后因此氐羌皆反,刘曜方听从其赦免从犯、分化瓦解之计,以游子远为车骑大将军讨伐叛军,不久击灭之。又平定了自立为秦王的虚除权渠一族,使之心服再不反叛,稳定前赵的关中的统治。以功勋封大司徒、录尚书事。游子远虽非武将,但在战斗中体现的攻心之道、止杀之道却皆为兵法精髓。
2734次浏览
书法宋四家
宋四家是中国北宋时期四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的合称。这四个人大致可以代表宋代的书法风格,而且成就最高。 苏轼 北宋书画家、诗人、词人、文学家,政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与欧阳修领导古诗文运动,与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洵、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他的书法学习二王、颜真卿、徐浩、李北海。他的字,点画肥重(董其昌讥为墨猪),天真烂漫,笔力雄健,结字宽绰,书法为宋四家之首。流传的作品有《黄州寒食诗》、《天际乌云帖》、《祭黄几道文》、《赤壁赋》、《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太白仙诗》等。 黄庭坚 北宋书法家、诗人。出身于学深文博的世家,父为诗人,当时名流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是他的远亲。他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同为“苏门四学士”,后因诗文、书法出众,又与苏东坡志同道合,世称“苏黄”。他的诗开一代流派,后世称为江西诗派;书法学周越、《瘗鹤铭》、怀素、柳公权、杨凝式。流传的作品,行书以《苏东坡黄州寒食诗跋》、《诸上座帖》、《松风阁诗卷》、《诗送四十九侄》为最著名,草书有《廉颇蔺相如列传》。 米芾 北宋书画家、书画理论家、收藏家,人称“米襄阳”。宋徽宗时诏为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世称“米南宫”。他的行为很多时候表现为怪、颠、狂,世称“米颠”。他的绘画与他的儿子米友仁(1074-1153)创造了“米氏云山”或“米家山水”,并称“二米”。 流传的作品有《中秋帖》、《苕溪诗卷》、《蜀素帖》、《论草书帖》、《珊瑚帖》、《拜中岳命诗》、《虹县诗帖》等,著有《宝晋英光集》、《书史》、《画史》、《砚史》、《海岳名言》。 蔡襄 北宋初书法家。他的书法早年得力于初唐的虞世南,晚年能学颜真卿,能传颜体的神韵。 流传的书法作品有《万安桥记》、《扈从帖》、《思咏帖》、《入春帖》等,书法理论有《论书》、《评书》、《自论飞白书》等。
2142次浏览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又被称之为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是一个传统的文化节日,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在世界上的影响是比较广泛的,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而要说端午节的来源有人物纪念说,其中就有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这在南朝梁人吴均的神话小说《续齐谐记》及宗檩的《荆楚岁时记》中有提到,当然也有的认为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纪念介子推等。 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其实很多传统节日都会被附上一些起源,不过有些传说明明晚于节日的诞生,是后世构建出来的,但是后来因为一些历史考证的缺乏,从而导致了各种起源的说法。那么要说端午节最为广泛的起源是源于屈原。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后来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但却再也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从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最早将屈原与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在南北朝时期,当时屈原已经去世750年以上了,不过也有人指出在屈原那个年代以前,端午节已经存在了。虽然说端午节的很多习俗与屈原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1768次浏览
成吉思汗的大将们排名
成吉思汗能称霸天下,与他手下的八大悍将密不可分。关于这八位悍将有一个排名。 第1悍将:赤老温 他是成吉思汗的救命恩人,成吉思汗年幼时,被泰赤乌部人追杀,幸亏被赤老温和他的家人相救。赤老温几乎参加了成吉思汗所有的征战中,很多屠城活动,也是在他的组织下进行,深得成吉思汗信任。 第2悍将:博尔术 博尔术不仅是成吉思汗最核心的智囊团,更是他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在成吉思汗最艰难的时候,博尔术带着家里的财物,义无反顾地支持成吉思汗,并帮助成吉思汗完成了统一大业。 第3悍将:木华黎 木华黎本是主儿乞亲王的奴隶,但他有勇有谋,智勇双全。主儿乞被成吉思汗攻打时,木华黎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主儿乞部的很多首领投降了成吉思汗。于是成吉思汗就把他留在自己身边,成为重要的谋士。 第4悍将:博尔忽 博尔忽是主儿乞部人,成吉思汗在征讨主儿乞人时,在堆积如山的尸体上发现这个叫博尔忽的孩子。由于博尔忽见到成吉思汗的大军时并不害怕,深得成吉思汗喜欢,于是让人将其带去给了自己的母亲诃额仑当养子,成了成吉思汗的义弟。 第5悍将:者勒蔑 者勒蔑是速不台的哥哥,善于打造各种兵器,是草原上著名的铁匠。成吉思汗最早期的兵器,大部分都出自他的手中。 第6悍将:忽必来 忽必来是札木合的贴身保镖,天生蛮力,而且箭术很厉害。他为人本分,忠厚老实,因札木合强占自己的老婆而投靠成吉思汗。 第7悍将:速不台 速不台天生蛮力,他是成吉思汗的另外一员悍将者勒蔑的弟弟,本是札木合的手下。 第8悍将:哲别 哲别这个名字是一个名词,在蒙古语中是箭簇的意思。能得到这个名字的人,如果箭术没有百发百中的本领,就不配称为哲别。哲别的原名叫只儿豁阿歹,是成吉思汗的仇人泰赤乌部首领塔里忽台的贴身保镖。他因差点射死成吉思汗而被赏识。
2521次浏览
芒种送花神
送花神是芒种时节,曾经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项传统习俗。由于芒种过后很快就会进入夏天,百花凋谢,花神也会退位。所以人们会在这时为花神践行,表达人们对花神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并期盼来年花神再次降临。送花神这项习俗主要流行于明清时期。 芒种时节,人们会为花神设案供物,焚香祭祀,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就有对送花神的描写:“(大观园中)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写出了古代大户人家送花神的热闹场面,体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敬仰,对生命的尊重。
1835次浏览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
端午节节日的时间是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在传统民俗中还有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龙节、正阳节等称呼,而在传统文化中端午还有划龙舟、挂艾草菖蒲、祭祖、吃粽子等诸多的习俗,每到当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就热闹非凡,而这一天还是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还有几个民俗节日是春节、清明节、中秋节,所以在古代端午也是一个大节日。 我们知道端午和历史中不少名人的纪念有关,相关的人物还不止一位,比较熟悉的想必是战国时期的屈原了,此外还有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以及东汉的曹娥、春秋时的介子推。而端午节这一天包的粽子则和对这些历史人物的祭祀有着不少联系。从本源来看,端午这一天,最早是起源于上古时期,是和古代早期的天象崇拜以及龙图腾祭祀有很多的联系,上古时期人们对龙图腾的崇拜,也是源自对天象的崇拜。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事历书之一《夏小正》中所载“五月初昏大火中”,讲的都是此时的天象。古人把“飞龙在天”这天定为龙的节日,而后世龙及龙舟文化则融入在端午的传承文化历史之中。
1926次浏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意思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等,与“物质文化遗产”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两者合称为“文化遗产”。 在各民族或各群体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并且在历史的进程中,被不断地在创造出来,为各个民族或群体提供认同感,并且增强它们之间的凝聚力。由于各国的民族、历史、文化和国情不同,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华夏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财富,因此,中国也是全世界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截止2022年,我国已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540次浏览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两年就会举行一次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从2001年开始,截至2020年12月,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584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92项。中国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全世界拥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昆曲、中国古琴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京剧、中医针灸、皮影戏、珠算、二十四节气、藏医药浴法、送王船。
2155次浏览
孝女曹娥碑原文
曹娥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孝女,她的父亲在迎伍神的祭祀活动中,不幸溺死在舜江中,因为迟迟寻不到父亲的尸体,曹娥日日夜夜在江边哭泣,十七天之后,曹娥投江而死,五天后她的尸体抱着父亲的尸体一同浮出水面,就此传为神话。人们为了赞颂她的美德,纪念她的孝行立了一座石碑,这块著名碑刻就是曹娥碑。 曹娥碑原文: 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与周同祖,末胄荒流,爰来适居。盱能抚节安歌,婆娑乐神。以汉安二年五月,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时娥年十四,号慕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以汉安迄于元嘉元年,青龙在辛卯,莫之有表。度尚设祭诔之,辞曰: 伊惟孝女,奕奕之姿。偏其返而,令色孔仪。窈窕淑女,巧笑倩兮。宜其家室,在洽之阳。待礼未施,嗟伤慈父。彼苍伊何?无父孰怙!诉神告哀,赴江永号,视死如归。是以眇然轻绝,投入沙泥。翩翩孝女,乍沉乍浮。或泊洲屿,或在中流。或趋湍濑,或还波涛。千夫失声,悼痛万余。观者填道,云集路衢。流泪掩涕,惊恸国都。是以哀姜哭市,杞崩城隅。或有尅面引镜,剺耳用刀。 * 待水,抱树而烧。 於戏孝女,德茂此俦(chóu,同辈,伴侣)。何者大国,防礼自修。岂况庶贱,露屋草茅。不扶自直,不镂而雕。越梁过宋,比之有殊。哀此贞厉,千载不渝。呜呼哀哉!乱曰: 铭勒金石,质之乾坤。岁数历祀,立墓起坟。光于后土,显照天人。生贱死贵,义之利门。何怅华落,雕零早分。葩艳窈窕,永世配神。若尧二女,为湘夫人。时效仿佛,以招(昭)后昆。 汉议郎蔡雍闻之来观,夜暗手摸其文而读之雍题文云: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又云:三百年后碑冢当堕江中,当堕不堕,逢王匡(叵),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之。
2401次浏览
芒种是几月几号
2022年芒种是6月6日。芒种,又名“忙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于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芒种节气的气候特点是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这期间高温天气频发,湿度大且多闷热,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出现高温天气的可能。芒种节气,我国南方的华南地区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江南地区进入梅雨,我国北方地区尚未进入雨季。 芒种,“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稻、黍、稷等;“种”,一为种子的“种”,一为播种的“种”。芒种的含义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芒种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耕种。芒种节气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由于天气炎热,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农事播种以这一时节为界,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了。芒种是谷类作物耕种的节令,晚稻在这个时节该种了。 在稻作地区的南方,“芒种”是插秧的忙碌时节。北方地区是旱地农业,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这个时节正是北方夏熟作物麦子收获之时。“芒种”到来标示着又一轮农忙,南方地区人们忙着插秧种稻,北方地区人们则忙着收麦。
1596次浏览
中国文化遗产日是哪天
中国文化遗产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体现了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文化遗产日,从2006年起设立。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从2009年国家文物局创设主场城市活动机制以来,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国家文物局都选取一座城市举办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1659次浏览
南宋山水画四大家
南宋山水画四大家指的是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亦称“南宋四大家”,亦有“李刘马夏”之称。由李唐、刘松年再到马远、夏珪,发展出了南宋独具特色的山水画。这种“一角半边”的构图,在画面中留下大片空白,使画面和景物变得更加简洁、主体鲜明突出而意境完整。以“南宋四家”为代表的南宋院体画在南宋灭亡后,并未消失,而是潜伏在民间,直到明朝建立,对明代院体画有着深刻的影响。 李唐 在北宋徽宗时入画院,南渡后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时年已八十,他创格变体,开南宋绘画一代风气。其画笔犀利,作画严谨,很有气势,简约派,亦善画人物。作品有《长江雪图》、《独钓归庄图》、《香山九老图》、《高逸图》等。高宗尝题其夏江寺卷云:“李唐可比唐李思训”,人物绝类李公麟。画牛亦得戴篙遗法。为南宋四大家之首。 刘松年 淳熙初画院学生,绍熙年间升为画院待诏,擅长水墨和青绿等画作。《四景山水图卷》描绘西湖庭院别墅的四时景色,四时变化清晰,四景描绘入木,笔墨严谨细密,既继承了界画用笔精细的传统,又把人物与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笔墨生妙,诗意浓郁。传世代表作有:《四景山水图》卷及《天女散花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藏南宋马远的《踏歌图轴》为绢本,设色,纵192.5厘米,横111厘米。 马远 马远对于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在章法上很有想法,非常大胆,还能更好呈现出整体的空间感,散发出非常浓郁的诗意。故宫博物院藏南宋夏圭的《梧竹溪堂图页》为绢本,设色,纵23厘米,横26厘米。 水画的成就尤为突出。马远有“马一角”之称,意指马远多作山水一角之景致,所画的树石线条刚劲坚凝,有如折钗股似的弯折之角。他常常不作全景式铺陈格局,而描绘边角之景。 夏圭 宋宁宗朝画院待诏。初学人物,后工山水。在构图方面,夏圭更善裁剪与美化自然景物,善画“边角之景”。夏圭有“夏半边”之称,意指夏圭多作山水滩岸林带半边之景致。夏圭在水墨方面展现的淋漓尽致,用笔简单,变化丰富,简约而不简单。现存作品有《溪山清远图》、《西湖柳艇图》、《长江万里图》等。
2191次浏览
南宋御街在哪里
南宋御街是南宋都城临安铺设的一条主要街道,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南起皇城北门和宁门(今万松岭和凤凰山路交叉口)外,经朝天门(今鼓楼)、中山中路、中山北路、观桥即今贯桥到今凤起路、武林路交叉口一带,处在南宋临安城的中轴线上,全长约4185米。它是皇帝于“四孟”(孟春、孟夏、孟秋、孟冬)到景灵宫(今武林路西侧,供奉皇室祖先塑像的场所)朝拜祖宗时的专用道路。 南宋时期,皇帝每三年就会举行一次为期三天的祭天仪式,他会沿着御街到景灵宫吃斋祭祖,住一晚后,再返回太庙住一晚,再到城外的郊坛祭天,再住一晚后返回皇宫。南宋御街最当时的百姓生活也非常重要,街道上有许多店铺,从高档奢侈品到普通百姓的生活用品,琳琅满目,还有艺人表演杂剧、傀儡戏、杂技、影戏、说书等多种戏艺。是当时商贸与文化娱乐相结合的地段,也是都城最大娱乐中心。
1564次浏览
桑葚的功效与作用
桑葚是一种桑树上结的果实,通常在每年的4-6月成熟,桑葚这种果实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对人体有着很多的益处,这也是每年节令人们常常会食用的一种水果之一,新鲜的桑葚还能用来泡酒。 桑葚从功效和作用来看,本身其还有充足的水分以及糖分、粗蛋白、灰分、可溶性无氮物、粗纤维、游离酸、还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以及丰富的维生素、多糖、以及钙、铁、锌、硒等矿物质,所以在营养上也有增强人体免疫力、以及新城代谢等作用,是具有一定药理价值的食物。从唐代时期药学家苏敬以及其他等人奉敕撰于显庆四年的《唐本草》(新修本草),来看有桑葚入药的描述记载,从中医学来看,桑葚味甘性寒,主入心肝、肾经,有滋阴补血作用,而现代药理学作用上主要是抗氧化、降血糖、抗衰老三个,仅供参考,任何东西多吃都是不好的桑葚也是一样。
1644次浏览
芒种谚语
芒种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日期为每年公历6月5日至7日,这段时间太阳到达黄经75度,刚好是小麦等熟作物成熟和耕种的最忙季节。芒种时节刚好是我国农业生产繁忙的时节,“芒种”也称为“忙种”,民间也将其称为“忙着种”,预示着忙碌的田间生活即将到来。 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很多关于芒种的谚语,这些谚语既体现了农业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智慧。 芒种夏至,水浸禾田。 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 苗蚜治不下,伏蚜积疙瘩。 若要种子选得好,秆粗、穗大、籽粒饱。 夏季田,早一宿,高一拳。 选种忙几天,增产一年甜。 沤了麦子收豆子,沤了豆子收麦子。 磨镰擦锄,不误工夫。 五月十三,不雨直干。 环让宿,麦不让晌。 浅播豆,半边露。 麦收前后浇棉花,促棵健长把架搭。 光忙麦,不管棉,麦子入囤棉攥拳。 芒种日晴热,天多大水。 旱耪田,涝浇园。 五黄六月去种田,午前午后差一拳。 芒种闻雷美自然。 麦收时节停一停,风吹雨打一场空。 夏种无早,越早越好。 埋麦露豆,提耧耩谷。 芒种怕雷公,夏至怕北风。 麦熟九成动手割,莫等熟透颗粒落。 芒种芒种,碰到亲家不说话。 芒种打雷年成好。 芒种夏至天,走路需人牵。 芒种前,忙种田;芒种后,忙种豆芒种不种,再种无用。 芒种雨汛高峰期,护堤排涝要注意。 芒种现蕾,带桃入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提耩谷子,按耧麦,皮上豆子播下来。 芒种地里无青苗。 芒种谷,赛过虎。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淋头。 芒种忙,麦上场。 芒种打雷是早年。 耩地深又暄,就怕大雨灌。 芒种不下雨,夏至十八河。 芒种不种,再种无用。 割麦种豆不用犁,有雨抓紧耩地皮。 南京到北京,都耩隔耧青。 得不得,麦芒水。 平路怕后沉,上坡怕前沉,下坡载重难驾稳。 过了芒种不种稻,过了夏至不栽田。 麦子争青打满仓,谷子争青少打粮。 芒种插秧谷满尖,夏至插的结半边。 芒种刮北风,早旱情会发生。 棉花不打杈,光长柴禾架。 芒种芒种,水打田垅。 七分家什,三分行家。 芒种落雨,端午涨水。 三麦不如一秋长,三秋不如一麦忙。 芒种火烧天,夏至水满田。 芒种西南风,夏至雨连天。 栽秧割麦两头忙,芒种打火夜插秧。 割麦后,快灭茬,棉铃虫蛹回老家。 小麦虽丰收,就怕收中丢。 芒种南风扬,大雨满池塘。 霉烂病虫能生灾,入到囤里还得晒。 春谷宜晚,夏谷宜早。 手快不如工具快,老汉能把青年赛。
174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