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书法的艺术哲学

2014-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30
转发:0
评论:0
书法的艺术哲学,临《万岁通天帖》胡抗美44cm×464cm关键词:胡抗美书法展◎王退之

临《万岁通天帖》 胡抗美 44cm×464cm

  关键词:胡抗美书法展

  ◎王退之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胡先生即提出,在书法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之后,首要的问题是站在书法艺术本体立场,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书法,用“艺术”的视角重新认识书法传统。他不仅系统地研究中国书法史、书法理论史和中国美学史,而且广泛涉猎西方哲学和现代艺术理论。他认为,当代书法理论构建,必须要从对书法艺术的形式与情感做出艺术哲学上的阐释。

  新年伊始,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的《进入狂草——胡抗美书法艺术展》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没有剪彩仪式,不搞例行的研讨会,邀请的嘉宾都是书法界同道和文化学者,简简单单的开幕式,却吸引了数千名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其中绝大多数观众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中青年书法家。

  从1月10日开展,到20日结束,展厅里每天观众云集,很多观众是多次来观看这个展览的。从展览的留言簿中可以看到,重庆、广州、大庆、唐山等地的一些青年书家还组团来看展览。对于这次展览,书家议论中最普遍的反应是“震撼”和“学术”。一次个人书法展览,却吸引了如此多的业内观众,尤其是青年书法家和文化学者的关注,这实在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现象。

  一个展览学术价值的高低,观众心里最有数。当一个艺术家的个展,吸引大量的青年艺术家和文化学者自动走进展厅时,应该说,这个艺术家一定是在朝着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迈进,其作品一定是有筋骨、有温度的。

  真正的问题在于,艺术家如何才能引领时代风气。没有一个艺术家可以远离传统而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但任何一种传统,都会因为时代的变革而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家能否成为时代的先行者、先觉者,首先取决于他们对当代艺术发展面临的问题情境的清晰判断。人们之所以关注一个艺术家,是想知道他在创作中如何阐释传统,能否用这个时代的艺术方式将传统文脉续接上,用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解答人们关心的问题。

  具体到书法艺术的发展,今天的书法已经和实用书写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这种时代转型是前所未有的。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每一次书法思潮和围绕书法艺术的争论,最后都归结到书法艺术本体的问题上来。如何围绕书法艺术本体,重新阐释传统书法美学、创作规律和评判标准,继而构建系统的当代书法理论体系,已经成为当代书法发展的时代课题。

  《中国书法》杂志主编朱培尔在接受采访时说,近些年来,胡抗美先生始终围绕书法艺术本体展开探索,对书法形式和情感表现、传统书法美学等一系列重要的书法理论课题,都有独到见解,撰写了上百万字的理论文章。他的书法创作和学术主张,都涉及当代书法发展中的一些重要学术课题,是书法家普遍感到困惑和思考的问题。朱培尔道出了《进入狂草——胡抗美书法艺术展》吸引中青年书家和文化学者关注的主要原因。

  笔者仔细研究过胡抗美先生的书法之路和出版的多部书法美学著作,对他的书学主张有比较系统的了解。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胡先生即提出,在书法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之后,首要的问题是站在书法艺术本体立场,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书法,用“艺术”的视角重新认识书法传统。他不仅系统地研究中国书法史、书法理论史和中国美学史,而且广泛涉猎西方哲学和现代艺术理论。他认为,当代书法理论构建,必须要从对书法艺术的形式与情感做出艺术哲学上的阐释。而在书法实践中,他选择书法艺术中最能体现中国写意精神的狂草,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力求打通各个书体之间的关系。在精研书法传统的基础上,他主张当代书法创作必须立足生活环境、展览方式和审美方式的时代转变,创造性地发展传统,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书法艺术作品。

  胡抗美先生用两年的时间筹备一个展览,一件狂草巨制先后创作九稿,直到展览开幕前两天,还撤换了八件不满意的作品。胡抗美先生对艺术创作的严谨态度和学术精神,是令人尊敬的。时代需要这样的学者型艺术家,需要具有学术价值的展览,胡抗美先生个展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反映了人们对艺术展览回归学术的心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苏轼书法艺术
《治平帖》,纸本,纵29.2厘兴,横45.2厘米,熙宁二年(1069)苏轼三十四岁时书。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赵孟\誉之为“世间墨宝”,由此可见苏轼早年书艺的风韵。
· 苏东坡书法艺术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参加礼部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论》,高中进士。他先后任大理评事、凤翔府签书判官、开封府推官等职。神宗熙宁年间,他认为宰相王安石提出的新法不能便民,上书反对,至使他不容于朝廷。后苏轼自求外放,被调任杭州通判。三年任期满后,他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于是苏轼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由于...
· 文征明书法艺术
文征明于书法则是博飞专精的典范。文征明的小楷造诣最高。主要师法传为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以及钟繇《宣示》,王献之《十三行》等,又能融入唐人小楷笔法于一炉,形成“温纯精绝”的自家风貌。文征明的行书大致可分两大类风格:一是以王羲之《圣教序》笔意为主所写的行书小品;一是以黄山谷笔意书写的大行楷。他在形成这两大类风格之前,同样经历过博采阶段,他不仅搜遍尽可能见到的王羲之法帖,还深入临习过颜真卿《争座位》、《祭侄文稿》、《刘中使帖》、《瀛州帖》、苏东坡《前赤壁赋》(并为此以苏体补书所缺三十六字)、黄山谷《经伏波神祠诗》、《竹枝词》以及米芾、赵孟\等行书大家的墨迹。有时他也能像祝允明那样,以苏、黄、米等人的笔意书写自己的诗文。当然他并未停留在这个阶段,而是入后知出,对古法进行了扬弃,最后求得适合己性的自家笔法。文征明的草书除学二王以及智永小草之外,也学怀素、黄山谷的狂草。最常见的还是前一类小草...
· 书法竟成政治砝码:揭康熙的统治艺术
从小喜好书法康熙帝从小喜好书法,但真正开始练习时已是20多岁。康熙十年开经筵日讲以来,讲官熊赐履、傅达礼等按照“帝王之学”的要求安排讲授内容,只注重《四书》讲章中的治道蕴意,而不赞成皇帝将精力分散在学习写字上。十一年二月,康熙帝召傅达礼至懋勤殿说:“至于听政之暇,无间寒暑,惟有读书写字而已。”遂提笔写了一行令其观看。傅达礼观后奏曰:“皇上书法端楷,尽善尽美……但人君之学,与儒生不同。写字无甚关系,恐劳圣体。”康熙帝说:“人君之学,诚不在此。朕亦非专工书法,但暇时游情翰墨耳。尔言朕知之矣。”网络配图十六年二月,随着平定三藩的战事出现转机,康熙帝对治道治术有了新的想法,在崇尚理学的同时,公开提出要“修举文教”,以文学和书法来塑造自己的“儒雅”之气,于是命翰林官将“所作诗赋词章及真行草书”不时地呈上来,以便研修。当时,詹事府的詹事沈荃以善书着称,康熙帝便经常召他至懋勤殿切磋书法,并令其写大字、小...
·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
有文字便有书写,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书写能否成为书法,或者说书写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却取决于使用这些文字的人们。当然,真正意义上的书法依赖于毛笔的发明,据考古发现,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有毛笔,秦汉的毛笔出土颇多,河南安阳市殷墟小屯的商代甲骨文,便有用毛笔书写者.魏晋是书法艺术的自觉时期,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的书法被人用重金收买,不仅仅表明他的字写得好,更主要的是,书法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这一观念已成为当时人的共识。古人说书画同源,又有六书之说其实象形,指事,会意是基础,而形声转注各假借则是前三者基础上的衍化.明白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为什么古人要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精美的书阖艺术.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好的书法有"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