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自己写自祭文、自挽诗袁枚的生死大限(图)

2014-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676
转发:0
评论:0
自己写自祭文、自挽诗袁枚的生死大限(图),     袁枚四十岁左右的时候,相士胡文炳为他占了一卦,说他六十三岁生子,七十六

 

    袁枚四十岁左右的时候,相士胡文炳为他占了一卦,说他六十三岁生子,七十六岁寿终。后来袁枚果然是六十三岁生子。欣喜之余,袁枚又禁不住暗自思忖,若胡文炳的话应验的话,七十六岁当是自己的生死大限。一想到这儿,袁枚顿时变得惴惴不安起来。

    或许正是应了那句“疑心生暗鬼”,到了七十六岁这一年,袁枚的身体果然是大不如前。先是梦见僧道言死,继而又“忽婴腹疾形神枯”,于是袁枚深信自己是死期将至。那么,面对死亡,袁枚是何心境,又有何举动呢?一想到自己不久就要远离人世,袁枚第一反应是赶紧为自己做歌自挽。袁枚的自挽歌题目很长,叫《腹疾久而不愈,作歌自挽,邀好我者同作焉,不拘体,不限韵》。歌云:“人生如客耳,有来必有去。其来既无端,其去亦无故。但其临去时,各有一条路……逝者如斯夫,水流花不住。但愿着翅飞,岂肯回头顾?伟哉造化炉,洪钧大鼓铸。我学不祥金,跃冶自号呼。作速海风迎,仙龛陪白傅。或游天外天,目睹所未睹。勿再入轮回,依旧诗人作。”袁枚不光自己写自祭文、自挽诗,而且还广泛号召同仁好友给他写挽诗。朋友们不好意思为活着的人写挽歌,所以响应者寥寥。见此状,袁枚又写了《见诸公挽章不至,口号四首催之》,对大家进行引导和鼓励。其中三首写道:

    久住人间去已迟,行期将近自家知。

    老夫未肯空归去,处处敲门索挽诗。

    

    莫怪诗人万念空,一言我且问诸公。

    韩苏李杜从头数,谁是人间七十翁。

    

    腊尽春归又见梅,三才万象总轮回。

    人人有死何须讳,都是当初死过来。

    第一首是说自己不想空着手离开人世,所以要大家多为自己写点挽诗。第二首是说韩愈、苏轼、李白、杜甫等大家都没能活到七十岁(作者注:韩愈(公元768年~824年)五十七岁、苏轼(公元1037年~1101年)六十六岁、李白(公元701年~762年)六十二岁,杜甫(公元712年~770年)五十九岁。),而自己已经是七十六了,相比之下,已很满足了。第三首是说人人皆有一死,不必忌讳,更何况人人都是从死那里生出来的。在袁枚的一再索求下,赵翼、姚鼐、孙士毅、钱维乔、法式善、洪亮吉、钱大昕等30余人被迫写了挽诗。这些诗或调侃,或挽留,或赞美,一时成为文坛佳话。

   到了七十六岁这年的除夕,一直处于惶恐之中的诗人袁枚愈发认为自己的生死大限到了。于是除夕之夜袁枚早早地就将家人召至身旁,一一话别后,他便坐在那儿静静地等待死亡的降临。此时,包括八十三岁的姐姐在内的全家人都在惴惴不安地守着他“坐以待死”。随着一声鸡叫,“七十六岁那年”很快成为过去。苦苦等待的死神并没有降临,全家人为之欣喜。袁枚更是高兴得手舞足蹈,一边跳一边大叫:“我要把自己的名字改叫‘刘更生’,不,不,应该叫‘李延年’。”为了表示庆贺,袁枚一口气写下了七首诗《除夕告存戏作七绝句》。其中三首写道:

    八十三龄老姊扶,白头内子笑提壶。

    倘非造化丹青手,谁写《随园家庆图》?

    

    生圹司空久造成,家家生挽和渊明。

    如何竟失阎罗信,唱杀《阳关》马不行。

    

    过此流年又转头,关心枕上数更筹。

    诸公莫信袁丝达,未到鸡鸣我尚愁。

    第一首讲全家人的欢庆景象无法用人间图画表达。第二首讲自己早做好了远行的准备,可惜阎罗王却没有按时来迎接,结果送行的挽歌唱了一遍又一遍,却无法启行。第三首说自己并非真正的旷达之人,鸡鸣天亮之前,依然是忧心忡忡地害怕死。

    在给友人的信中,袁枚这样坦言他的生死态度:“人在天地间,不有生,何有死?若云死可悲,当知生已误。”不仅如此,他还说:“人之所以有死生者,命也;其所以命有长短者,气数也;其所以有气数者,虽问圣人,圣人亦不能知也,任其自然而已。”正是因为拥有正视人生总有一死的泰然态度,袁枚才有兴致以自己的死作为“聊以自娱”的题材,不仅自己写自祭文、自挽诗而且邀请别人也写挽诗;正是因为练就了旷达的人生观袁枚才能在关键时候看破生死大限,成为名传后世的82岁高龄的“一代文星兼寿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龙抬头自唐始(图)
《唐书·李泌传》记载,唐中叶以前,春天只有三个节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节,二月没节日。唐德宗时,李泌上书,废正月晦,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示务本。德宗赞成,便下诏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称三令节。后将土地神的生日纳入其中,故改为二月二日。《帝京景物略》卷二谓:“二月二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中和节后,春天就到了,草木复生,各种虫子也苏醒复活,在此之前,人们引龙回。看到这,我忽然觉得唐德宗李适[注:唐朝第十代皇帝。唐代宗李豫长子。宝应元年(762)代宗即位。时方讨安史叛军﹐以适为天下兵马元帅﹐封鲁王﹐不久改封雍王。安史之乱平定后﹐适以元帅功拜尚书令﹐与郭子仪等八人图形凌烟阁。]颁诏设“龙抬头”这个节,表面看是为“龙王爷”过节,实则是重视农业生产。WWW.LSqN.cN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和信仰历史悠久,至少已有六千多年。从发掘的古墓...
· 龙抬头自唐始(图)
《唐书·李泌传》记载,唐中叶以前,春天只有三个节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节,二月没节日。唐德宗时,李泌上书,废正月晦,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示务本。德宗赞成,便下诏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称三令节。后将土地神的生日纳入其中,故改为二月二日。《帝京景物略》卷二谓:“二月二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中和节后,春天就到了,草木复生,各种虫子也苏醒复活,在此之前,人们引龙回。看到这,我忽然觉得唐德宗李适颁诏设“龙抬头”这个节,表面看是为“龙王爷”过节,实则是重视农业生产。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和信仰历史悠久,至少已有六千多年。从发掘的古墓中我们可以发现,商周时期“龙”的形象就已五花八门,唐宋佛教传入以后又出现了“龙王”。山东一些地方至今还过“春龙节”,用灶烟在地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而“引龙回”有两个目的:一是把龙请回来,兴云播雨,祈求农业丰...
· 祭文应该怎么写?
祭文在古代非常的流行,现在依然有很多人在祭祀先祖之前,撰写祭文,祭文的格式,内容有一定的规范,下面来谈谈。祭文是写给死者的,古代的有清朝袁枚写的“祭妹文”,红楼梦里面贾宝玉写的“芙蓉女儿诔”,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等等,在祭文里,主要是描述逝者生前事迹,或者是怀念,或者是感念其品德,功绩等等。祭文的书写格式一般是以“祭xx文”,在正文里,可以简单的描写其生平事迹,以及主要的人生经过,对其品德进行弘扬,同时要结合表达哀痛的感情。且在结尾,一般以“呜呼哀哉,尚飨”或者是伏食尚飨。好的祭文能够感染后人,让人顿生肃穆之情。祭文的撰写要点1,要情真意切,以真挚的感情为铺垫,展示怀念和哀悼之情。2,祭文应以质朴的语言和风格撰写,不可“为赋新词强说愁”,要言之有物。3,祭文中要应突出生平和贡献,即便是普通人,也要写出其闪光点,和独特的人生价值。4,要能够鼓舞和激励后人。案例展示:“祭外公文维:公元XX...
· 自噬
参阅自噬数据库(英语:Autophagydatabase)
· 根深枝自茂,源远流自长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所以,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