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张居正隔空击败丰臣秀吉 中日战争却致明朝衰亡

2014-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01
转发:0
评论:0
张居正隔空击败丰臣秀吉中日战争却致明朝衰亡,张居正1592年,刚刚完成日本统一大业


                    张居正

  1592年,刚刚完成日本统一大业的丰臣秀吉悍然出兵侵略朝鲜,妄图将朝鲜并入日本,然后再以朝鲜为跳板进攻中国,建立一个中、日、朝“三国为一”的大帝国。众所周知,明朝的决策层及时洞悉了日本的狼子野心,派遣军队入朝,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经过7年艰苦战争将日军逐出了朝鲜。明军入朝时,著名改革家张居正已经辞世10余年,然而,在这场攸关中朝两国存亡绝续的大决战中,击败丰臣秀吉的第一功臣,却非张居正莫属。 

  张居正主政期间,通过清查土地和改革赋役制度,为明帝国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据相关史料记载,当时仅太仆寺储存的养马经费高达四百万金之巨。

  在反击丰臣秀吉的战争中,积弱已久的明军要抗衡刚刚经历过百年内战的日军,确实有很大难度,因战力不敌日军,中朝军队多次遭遇重大失利。但是,依靠张居正积攒下的财富,明政府得以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输送粮饷与兵员,及时弥补作战损失,几次在危急关头扭转战局,转败为胜。而此时的日本,刚刚结束为时近百年的军阀混战,还没有来得及医治战争创伤就贸然发动劳民伤财的侵略战争,贫弱的经济雪上加霜,国家的供给能力被大大削弱。战争后期,日本国内连征粮都十分困难,前线日军只能通过劫掠战区居民来获得补给。不同的战争潜力决定了战争的结局,日军虽然在蔚山大战等关键性战役中重创明军,却因后勤匮乏而无力扩张战果,打了胜仗也只能龟缩在朝鲜沿海地区坐以待毙,而中朝军队在遭遇失利后,却可以凭借雄厚的财力物力集结新锐力量,发动更为猛烈的攻势。随着战争消耗的增长,日本经济的承受力达到了极限,丰臣秀吉忧急病死,侵朝日军残部遵其遗嘱狼狈逃离了朝鲜。几年后,日本再度陷入内乱,丰臣秀吉一手缔造的“关白”政权彻底覆亡。 

  丰臣秀吉因侵朝战争而身死国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内乱不止,经济贫弱,负担不起维系对中朝作战所必需的巨大开支。无独有偶,导致明朝覆亡的一个关键症结也是经济因素,而且还和这场中日战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 

  由于援朝战争耗空了明帝国的国库,明政府的财政状况急剧恶化,国家的军事动员能力也一落千丈。当努尔哈赤和李自成崛起时,缺兵缺饷的明王朝也像日本丰臣政权一样,因财力贫弱陷入了内外交困的绝境。在决定明朝存亡的萨尔浒、松山和开封会战中,明政权能够动员的参战军力极其有限,萨尔浒战役投入6万军队,松山会战13万,救援开封的军队大约有10万。以如此拮据的军力支撑两线作战,本来就不堪重负,而饷力困窘、物资匮乏,又大大增加了明军打持久战的难度。为了节省开支,明朝的中枢决策层在上述三次关键性会战中都采取了速战速决的指导方略,结果却因求战心切,三战皆败,葬送了明军的主力。

  明王朝和日本丰臣政权的覆亡昭示今人,必须以宽广的视野审视国防和军队建设,衡量一个国家国防力量强大与否的标准,不仅要看军队规模的大小、武器装备的优劣和训练水平的高低,还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拥有维持一支强大军队所必需的经济、工业、科技与人才基础。因为,军事力量的强弱只能影响一两次会战的胜败,而对于一场长期战争而言,最终决定胜负的,是国家战争潜力与民众承受战争耐力的大小。所以,发展国防不仅要打造拥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和发达的军工生产体系,还要为建立对军队与军工建设起支撑作用的工业、经济与科技基础而付出种种努力。 

  据此推论,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化军队建设的终极目标,应以实现信息化国防与信息化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宗旨,以信息化国防建设促进信息化国家的发展,以信息化国家的发展带动信息化军队的转型,在建立一支强大信息化军队的同时,同步完成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的信息化转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一致空间
定义一致空间有三个等价定义。周围定义考虑集合X{\displaystyleX}以及非空集族ΦΦ-->⊆⊆-->P(X××-->X){\displaystyle\Phi\subseteqP(X\timesX)}。二元组(X,ΦΦ-->){\displaystyle(X,\Phi)}称为一致空间。若其满足如下公理:∀∀-->U∈∈-->ΦΦ-->{\displaystyle\forallU\in\Phi},{(x,x)|x∈∈-->X}⊆⊆-->U{\displaystyle\{(x,x)|x\inX\}\subseteqU}。∀∀-->U∈∈-->ΦΦ-->{\displaystyle\forallU\in\Phi},若V∈∈-->X××-->X{\displa...
· 香篆打拓和隔火空熏教程
第一步:理香灰用香铲将香灰混合均匀,动作要轻,不要扬起香灰。充分将香灰混合均匀,便于空气流通。(图中香灰由于小编用过几次,所以颜色没有那么洁白)如果考究一点,用七件套中的圆灰押,将香灰从四周到中间初步理平,再用直柄的灰押,可以压的更平。第二步:放香篆香篆放在香炉正中,最好用的不是带手柄的香篆,而是古法的双耳篆。古法香篆缝隙比较大,便于填粉,提起来的时候更加平稳。不同款式的香篆给大家打一个古法的香拓,图案是种子字。第三步:填香粉用香勺取香粉把香粉撒在香篆上,不要碰到香篆。不熟用量,填多了也没关系。用香铲填平香粉,注意香篆不要被移动。填过一遍之后,可以用香铲的轻轻压一下,再补一次香粉,这样点燃后不容易断篆。多余的香粉,推到一旁没有缝隙的地方。第四步:起篆用香铲的手柄轻轻敲打香篆的边缘,小编这样做会使香粉和香篆之间出现松动。这是小编的小秘诀哟,垂直提起香篆就行了,这时候就能看出古法双耳篆的好处,...
· 司马懿——高手隔空对招
?一切正在司马懿料想之中。诸葛亮始终密切关注着吴、魏两国交战。忽然一天探马来报,说曹休军队大败在陆逊手下,曹休已经发病身死,魏国东线正陷于一片混乱之中。魏国正抽调内地军队东下拒吴,目前关中空虚。诸葛亮得到消息,心中大喜,心想:“这真是进攻魏国的绝好机会。”连忙召集众将,商议进行第二次北伐,并立即在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集结、分拨各路兵马。大军尚未出征,噩耗已经传来。老将赵云赵子龙因病去世。至此,蜀国五虎上将,已经全部折损。这给了踌躇满志的诸葛亮以沉重的打击。蜀国上下同悲,三军将士无不痛哭。诸葛亮含悲忍痛,再上《出师表》,向后主陈明北伐的决心。刘禅下令诸葛亮率领三十万大军起兵伐魏。诸葛亮用魏延为先锋,直奔陈仓道口。司马懿早就得到消息,立即派人奏明圣上。曹叡慌忙召集文武众臣商议军情,说道:“前些日子,骠骑大将军司马懿已经派遣大将郝昭前往驻守陈仓,在那里筑城练兵,严防蜀兵。如今诸葛亮率三十万精兵...
· 伐齐战争的失败导致了燕国的衰亡的加速
骑劫代乐毅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子惠王立。这时燕国伐齐已达五年之久,取70余城,唯莒(今山东莒县)、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未下。乐毅围而不攻,以待时机。但初立的燕惠王对乐毅猜忌,改用骑劫为将代替乐毅。这一错误的决策导致了燕国伐齐的失败。对此,《史记•燕召公世家》、《史记•田单列传》、《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战国策•齐策六》、《战国策•燕策二》等均有记载,大体一致。据《史记•燕召公世家》所记,燕惠王为太子时,就与乐毅不和。齐将田单知道燕国君臣相疑,就利用这一矛盾,派人前往燕国进行反间活动,到处散布乐毅以伐齐为名,其实是想联合齐国的残余势力在齐称王,只是齐人不肯归顺,他不急于攻克即墨,是养敌自重,等待时机;还散布说齐人害怕燕国换将,那样莒和即墨两城就守不住了。昏庸的燕惠王本来就疑忌乐毅,听到这些谣言,疑心更重,就派骑劫前往齐地指挥燕军,召乐毅回燕。乐毅担心被杀,便逃亡赵国,被封为望诸君。...
· 努尔哈赤只有十三副铠甲:却击败了强大的明朝
努尔哈赤的父亲可没有留给努尔哈赤什么财富,可是他却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建立了大功业,由此看来父母提供给孩子的物质条件比起孩子自己所拥有的力量与才能似乎有些微不足道,孩子自己的智慧与能力对他来说才是真正的财富,而孩子的成长最需要的恰恰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即可以为孩子提供知识,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正确的导向,也能够成为家长与孩子一同学习的亲子书。翻开地图,你可以在中国的东北方,看见一片辽阔的土地,上面有大平原、大森林,以及美丽的湖泊。不过那儿并没有住着童话世界里的仙子或小精灵,那儿曾经住的是称作女真人的强悍民族。如果你没忘记,他们正是从前建立金朝帝国的女真人,当年宋朝的徽宗、钦宗皇帝,还被他们捉到那儿囚禁过呢!当时的女真族人,由于有一块封地称作满洲,所以也称作满洲人。明朝神宗的时候,女真人出了一位杰出的领袖,他姓爱新觉罗,名叫努尔哈赤。这姓名既怪又长,不过你可以把它记住,因为后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