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酒文化―典故趣闻―黄侃酒酣打吴梅

2014-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85
转发:0
评论:0
酒文化―典故趣闻―黄侃酒酣打吴梅,  已故著名词曲家吴梅,在中大中国文学系授课时,某日应同系名教授黄季刚之约,痛饮

   已故著名词曲家吴梅,在中大中国文学系授课时,某日应同系名教授黄季刚之约,痛饮于某酒家,席间尚有著名学者多人。黄与乃师章太炎同样以善骂出名,酒酣耳热之际,一肚子牢骚更倾泻而出,忽与吴言语抵触,初则激辩,吴也被酒,理智不能控制感情,只说了一句:“你黄侃不要太不讲理。”黄斯时已醉,闻言大怒,一个巴掌打了过去,吴急避,未为打中,一时冲动,也还敬一拳,为同席者挡住。于是这两位老夫子离席而起,势欲角斗一番。结果呢?还是给拉开了。后来还是和好如初,因为中酒的人常出乱子,非本性如此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酒文化―典故趣闻―竹林七贤皆酣饮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亦见载于《晋书・嵇康传》)【解说】魏晋时,天下多故,名士常借酒避世。阮籍、嵇康等七人,崇老庄,轻礼法,避尘俗,志趣相近,他们狂猖任性,借醉来表示自己洁身自好、不入浊流的清高。他们常集于竹林之下,纵酒谈玄,把酒消愁、人称“竹林七贤”。嵇康(224~263年),字叔夜,文学家、思想家。谯郡�(今属安徽)人。喜欢酒,自言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吾愿毕矣”。其醉时“如玉山之将颓”。曾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他一方面崇尚老庄,恬静寡欲,另一方面又尚奇任侠,刚肠疾恶,终为司马氏所不容,被诬害处死。传见《晋书》卷49。山涛(205~283年),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司马师执魏政,出仕为官,任吏部尚书、仆射、太子少傅、司徒。嗜酒,但能自我控制。史载其“饮酒八斗方醉...
· 酒文化—典故趣闻—竹林七贤皆酣饮
尝居山阴,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四望皓然,独酌酒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逵。逵时在剡,便夜乘小船诣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徽之曰:“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耶?”(事亦见《世说新语·任诞》及《语林》)。【解说】王徽之(?~388年):王羲之第三个儿子,字子猷。东晋名士。竹,尝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这里所记雪夜访戴逵,亦千古佳话,传见《晋书》卷80。戴逵(?~396年):字安道,东晋学者,著《释疑论》反对佛家因果报应说,擅雕塑、书、画、鼓琴。屡征不仕,《晋书》卷94有传。山阴(今浙江绍兴)至剡(今浙江嵊县)溪二百里水路,又是逆水行舟,经宿能至,必有西北风鼓帆相助。寒天雪夜更兼一夕劲风,可见兴致之豪。而到了友人门前,却又转身返回,因乘酒兴而来,兴致满足而去,何必再见友人!王子猷的行径,任性随意,旷达通脱,显示出魏晋时期,名士们任性适情的生活态度。不失清高和风雅,因而“...
· 酒文化―典故趣闻―竹林七贤皆酣饮
尝居山阴,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四望皓然,独酌酒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逵。逵时在剡,便夜乘小船诣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徽之曰:“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耶?”(事亦见《世说新语・任诞》及《语林》)。【解说】王徽之(?~388年):王羲之第三个儿子,字子猷。东晋名士。竹,尝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这里所记雪夜访戴逵,亦千古佳话,传见《晋书》卷80。戴逵(?~396年):字安道,东晋学者,著《释疑论》反对佛家因果报应说,擅雕塑、书、画、鼓琴。屡征不仕,《晋书》卷94有传。山阴(今浙江绍兴)至剡(今浙江嵊县)溪二百里水路,又是逆水行舟,经宿能至,必有西北风鼓帆相助。寒天雪夜更兼一夕劲风,可见兴致之豪。而到了友人门前,却又转身返回,因乘酒兴而来,兴致满足而去,何必再见友人!王子猷的行径,任性随意,旷达通脱,显示出魏晋时期,名士们任性适情的生活态度。不失清高和风雅,因而“...
· 酒文化—典故趣闻—竹林七贤皆酣饮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亦见载于《晋书·嵇康传》)【解说】魏晋时,天下多故,名士常借酒避世。阮籍、嵇康等七人,崇老庄,轻礼法,避尘俗,志趣相近,他们狂猖任性,借醉来表示自己洁身自好、不入浊流的清高。他们常集于竹林之下,纵酒谈玄,把酒消愁、人称“竹林七贤”。嵇康(224~263年),字叔夜,文学家、思想家。谯郡铚(今属安徽)人。喜欢酒,自言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吾愿毕矣”。其醉时“如玉山之将颓”。曾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他一方面崇尚老庄,恬静寡欲,另一方面又尚奇任侠,刚肠疾恶,终为司马氏所不容,被诬害处死。传见《晋书》卷49。山涛(205~283年),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司马师执魏政,出仕为官,任吏部尚书、仆射、太子少傅、司徒。嗜酒,但能自我控制。史载其“饮酒八斗方醉...
· 酒文化―典故趣闻―漫话武松酒后打虎
文人嗜酒,或因酒能启发灵感,或因酒能消愁,武者嗜酒,和文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酒能使人的情绪提升,使人神情亢奋,醉醺醺有飘飘然的快感,不同的是文人酒后大做文章,武者酒后哆嗦动武。酒后大发神威者,也和嗜酒的文人墨客般不胜枚举。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就有不少文字描述各好汉吃酒吃肉的情景,其中“花和尚”鲁智深和家喻户晓的打虎英雄武松,可以引为二例。小说第四回“花和尚大闹桃花村”有一句这么写:鲁智深道:“酒家一分酒只有一分本事,十分酒便有十分的气力!”鲁智深把自己称着“酒家”说他自己一分酒一分力,十分酒十分力。小说的情节纵然多是虚构,但若没有那样的生活体验,写小说的人也不会那么写出的,施耐庵(1296-1370)写《水浒传》时,北宋时期必也有不少嗜酒,常常喝得酩酊大醉的侠士。武松,小孩子都知道他是打虎英雄,但小孩子不晓得武松是在豪饮十多碗酒之后,才摇晃着身子上山打虎的。第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