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馆茶楼―蓉和楼里品书香

2014-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4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馆茶楼―蓉和楼里品书香,   早春三月,小草已开始在地下拱芽,玉兰树也孕育了数不清的花苞。徜徉于京城北郊

    早春三月,小草已开始在地下拱芽,玉兰树也孕育了数不清的花苞。徜徉于京城北郊的土城遗址,乏了,随朋友来到位于安德路的蓉和楼歇脚。听说这里的茶艺独特,尤以四川雅安蒙山茶为客人所激赏,便独独点了它来润喉。呷一口,果然是舌根生香,不禁想起陆游的名句“雪山水作中泠味,蒙顶茶如正焙香”,蒙山茶真乃茶中之珍品。
    不经意间抬头一望,一缕春光正照在墙上的扁额“和风”二字之上。主人解释说,它选自杜甫《上巳》诗:“薄衣临积水,吹面受和风。”意即春天到了,人们来到水池边便脱掉了外面的衣服,对着迎面吹来的暖风,在大自然中尽情享受快乐。
    见我颇有兴致,主人便滔滔不绝了。原来,这蓉和楼之“蓉”者,蓉城之谓也,“和”者,融合之意也。其中所有厅堂雅间均以“和”字命名,且出处都在古书之中―――和美、和畅、和顺、和鸣、和悦、和谐、和洽、和婉、和衷、和风、和煦、和景、和霁、和成……简直是对古典文化的一个展览。说着,主人从柜中抱出了《诗经》、《史记》、《左传》、《尚书》、《文心雕龙》、《红楼梦》等一摞古书。我们一一查阅这些词语的来历,像品茗一样品味着其中的雅趣。
    和鸣:鸣声相应,有唱有答,如同对歌。《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传:“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意即凤与凰比翼齐飞,互相应和的声音,非常美妙。
    和乐:和睦安乐。《诗经・常棣》:“兄弟既翕,和乐且湛。”意即兄弟既然实现了团结,那就不但和睦安乐,而且变得更强而有力了。
    和洽:调和融洽。《史记・贾谊传》:“天下和洽。”意即如果政事清明,那就能使上上下下调和融洽。
    和衷:同心。《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意即由同敬合恭而达到和善的状态。后来引申为同心协力,如“和衷共济”。
    和畅:出自王羲之《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意即,集会的这一天,天气晴朗,春风温和,使人感到舒畅。
�� ……
    虽说现在的餐饮业都在大打文化牌,但他们大都是在环境、气氛上做文章,像这样用心深厚,将古雅推向极致的做法,真难得一见。
    品了蒙山茶,又点了几样店里的“新概念川菜”,无非还是一个“香”。但这一切口腹之香都比不得古书的香韵悠悠,源远流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馆茶楼―茶楼里的世界
平生不爱酒,只好茶。沾上茶瘾是年轻时候的一次偶然机会。那时在一家矿山工作,有一天,刚从矿区回到办公室里,汗流浃背,口渴难耐,于是顺手抓起邻桌李股长的一杯酽茶,咕噜咕噜一饮而尽。空杯刚放下,便觉得全身神清气爽,精力倍增。虽然涩味滞舌,但香气浓郁,齿颊久久生香。原来喝茶是这般的享受!从此,我再也不喝那寡淡无味的白开水了。在我制造一些有用无用的文字时,一杯酽茶必定陪在案头。办公楼下前年开了间茶楼,于是,有事没事都会下去坐一坐。茶楼老板是个精明开朗的生意人,他的山水茶楼临街而开,走进门楼,迎面而立一只高一米五,直径六十厘米的紫砂巨壶,上面刻有“清泉对月细品茶,一壶香雪煮乾坤”的诗句。未及饮茶,便闻茶香。一天,我在茶楼里结识了某单位的一位领导,他从外地调入宁都,只身一人无处可去,便进了这座茶楼。此后一连几次都遇上他,他说:“平常工作压力大,到这里放松放松。”本人何尝不是如此?每当身心疲惫时,就忙里偷...
· 茶文化―茶馆茶楼―品上海茶馆赏新旧风情
我常常觉得很难去界定茶与咖啡的关系,两者起源都很悠久,功效都与提神醒脑有关,都被现代学者研究出要少喝咖啡不饮浓茶,两者都发展成内涵颇多的文化……不过,既然身为中国人,一直沐浴在茶文化的清香中,更是觉其博大精深、难以言表。虽然古装电视剧中所演的茶馆和店小二的日子已经离我们远去,茶馆却一直随着我们的生活而多样化的发展起来。上海茶馆文化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清代初年。据资料显示,当时的上海已经成为约有24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在十六铺一带已有旧式茶肆、茶棚了。同治年间开始出现建筑考究的新式茶馆。清代末年,见诸文字记载的上海茶馆约有64家。这一时期可以称作上海茶馆文化的初期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上海茶馆文化的兴盛时期,据统计,当时全市共有各类茶馆164家,主要分布在南京路、福州路、金陵东路以及城隍庙一带。抗战胜利后直至20世纪八十年代,上海茶馆文化处于严重萎缩时期。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十多年间,上海...
· 茶文化―茶馆茶楼―临涣古茶馆和古茶文化
这是濉溪临涣镇当地群众在发生口角或打斗时常讲的一句话。评理应该去找司法部门,怎么会去茶馆呢!这得从临涣千年古文化谈起。临涣地区的文化史,要追溯到四千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自古以来,临涣便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由于临涣水路运输发达,夏商时期已是居民点。春秋战国时期,发展成为物资交易的场所。秦汉时期,形成集市,至隋唐时已成贸易中心。店铺作坊和摊贩散布在城内达数里、纵横交错的8条街面上,成为苏、豫、皖贸易交往的重要商埠。四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众多的历史名人、文物古迹和丰富的文化。茶文化便是这四千年文明所蕴育出的一朵奇葩。临涣古城位于淮北市西南约40公里处,城下四大古泉各具特色,各名为回龙泉、金珠泉、饮马泉、龙须泉。沿浍河之水『?』形排开。龙须泉位于古城脚下,流量稳定。泉水从井底部的洞中冒出,经一小池分为两股流水自然伸展,大股流入浍河,小股流向土城脚下,两股水蜿蜒曲折,往复回旋,像龙头上的二须...
· 茶文化―茶馆茶楼―品香啜茗巴山茶
安康人嗜好饮茶,一方面是因为安康本来就是一个茶叶产区,它为饮茶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因为大量南方移民进入安康定居,带来了茶叶种植技术和饮茶文化习俗。“客至寒舍茶为酒,室内常谈俭与勤”,这是千家万户安康人待客饮茶的口头禅。几乎是每个安康人都十分重视家庭饮茶,无论贫富,也无论亲疏,凡来客登门必定首先以茶相待。而一些富有人家和文人雅士则讲究茶具、茶品、饮茶环境乃至泡茶的泉水等。安康人最为讲究的莫过于品尝新茶,新茶虽然价格昂贵,但人们都愿意去追求它的清香品位。醇香可口的安康茶叶曾受到过不少省内外行家的称道,文人骚客品茗之余,给这里留下了不少动人诗句。谷雨前刚刚采摘制作的新茶品位极高,由于茶采阴坡、阳坡各不相同,所以它的口味也有一定差别。这时的茶叶经过烘炒还有一层白茸茸的絮毛。除了家庭饮茶,安康的茶馆也十分有名。茶馆大都建在渡口、码头水边,清代乃至民国时期,安康的进出口货物主要靠水运,汉江上...
· 茶文化―茶馆茶楼―茶寮、茶馆、茶楼
自古以来,品茗场所称之为“茶寮”、“茶室”、“茶肆”、“茶坊”、“茶屋”、“茶楼”、“茶摊”,以及如今盛名称呼的“茶馆”。各谓各异,但内容却大同小异。“茶寮”,也可叫“茶室”。一般是指个人专辟的煎茶、品茶,乃至于读书的“斗室”。这种“茶寮”,唐代已有。唐宣宗年间,洛阳有一和尚活到130岁,平时特别爱饮茶。宣宗问何药能如此长寿,僧答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惟嗜茶,凡履处惟茶是求,或遇百碗不以为厌。”(《旧唐书・宣宗本纪》)宣宗将他留下,住在京城保寿寺。他日常煎茶、饮茶的小房子,就称之为“茶寮”。明代杨慎《艺林伐山》:“僧寺茗所曰茶寮”。“茶馆”,追其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唐代开元年间,乡镇中有煎茶出卖的店铺,投钱取饮,这是“茶馆”的初级形式。到了宋代,以卖茶水为业的茶场以十分普及,特别是南宋京城的临安(今杭州市),茶坊林立,且大的茶坊陈设讲究,挂有名人书画,插有四时鲜花,同时兼卖“擂茶”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