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谈天坛与古代祭天文化

2014-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840
转发:0
评论:0
谈天坛与古代祭天文化,天坛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祭天坛庙建筑群,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象征和世界文化遗产

天坛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祭天坛庙建筑群,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象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其建筑布局统一严整,形体庄重简洁,色彩典雅瑰丽,成为我国现存古建筑中的瑰宝。它在地理位置上位于北京老城区东南部,按照古代当时北京城的规模,祭天的郊坛设在国都门外南郊的东南略偏南方向,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天属阳地为阴,祭天之坛当属阳性,以应“干天”之“丙火”方位之说,象征着古代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阳数天象而确定的。

人类诞生以来,面对繁星璀璨、斗转星移、日月穿梭、风云雷雨、气象万千的宇宙,渴望揭开自然万物、宇宙天体之迷,上天则是人们信奉崇拜的最高神灵。在封建社会和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天坛建筑的设计思想,原是为迎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宣扬君权神授等封建意识。天坛建筑设计之精,构筑之巧,风格之奇,科技应用之妙之先进,在世界古建筑中独树一帜,久负盛誉,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到十八年(1406―1420年)间,与紫禁城同期兴建,起初叫大祀殿,当时祭天祭地都在这里,又叫天地坛。经明嘉靖朝扩建与改建后,增建了皇穹宇和圆丘,并将其改名天坛,而将地坛建在了京城北郊,从此天地分祀。中国历代史书记载祭天是国家大事,500多年来,有23位皇帝带着大臣和盛大的祭天队伍,在天坛举行过隆重的祭天祈谷典礼。按照成规,皇帝每年要两次亲临这里祭天:孟春正月上旬皇帝要亲自于此举行祈谷礼,为百谷求雨,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冬至日要来祭天,拜谢皇天上帝,每次还要以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诸神以及皇家列祖牌位从祀。除此外遇有皇帝即位、册封皇后、太子等皇家大事,或自然灾害、外虏入侵、罪臣反叛等国家重大事件,皇帝或亲自到坛,或派遣亲王恭代赴坛举行有关告祭仪式。当然如果遇到天气久旱无雨的时候,有时也要在这里临时举行祭祀求雨仪式,祈祷上天降雨盼望解除旱情。

天坛公园里最著名的建筑当属祈年殿,看到祈年殿就知道到了天坛了。这座三重檐逐层向上收束成伞状的圆形宫殿,金碧彩绘,雄伟壮观,气象肃穆,给人一种拔地擎天的气势。在规模宏大的圆形大殿中央有4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中层四周的12根柱子象征一年12个月;外圈12根柱子象征每天12个时辰;内外24根檐柱代表24个节气,总计28根擎天柱又象征天上28宿,殿内中央设宝座,座前有御案,置有“皇天上帝”的牌位,表现了祈谷丰年的主题思想。祈年殿建筑无论是梁或柱,是斗拱还是藻井,其设计精巧华丽,寓意奇特,造型优美,技艺高超,为世人所惊叹,已经成为北京市的旅游代表建筑标志。

在古代天不只是宇宙星辰,还包括了气象和气候。“天时、地利、人和”是古代就被认为是做好任何一件事的三个必要条件。其中“天时”主要指的是季节、昼夜、天气,也就是气象和气候现象,对农业生产来说,天时就是农时,而掌握农时是农业生产的先决条件,历来被人们所依赖所重视,而祭天活动作为皇家成规,在史书记载极多。古代盖天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晋书天文志》),认为天圆象张开的伞,地方像棋盘,日月星辰都在其中变化复始。天坛建筑各具特色,极富哲理和象征意义。集中表现出“天为阳、地为阴”、“天圆地方”、“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中国古人对“天”的理解。例如祈年殿、皇穹宇、圆丘坛三大主体古建筑俱为圆形,象征天圆。各主要殿顶一色蓝琉璃瓦,在色彩上具有寓意,象征蓝色青天。内外两道坛墙围成内坛与外坛。内坛北部是孟春祈谷的祈谷坛,南部是冬至大祀的圆丘坛,两坛由一条长360米、宽30米的砖石甬道丹陛桥相连,内坛西侧建有斋宫,外坛西有神乐署等建筑。斋宫是皇帝举行祭天大典前进行场所,皇帝在祭天前,需在这里沐浴,不食肉荤,不饮酒,住宿在斋宫里,以示对上天虔诚。天坛祭天时,还要以“风后”、“雨师”、“雷神”、“星宿”等诸神灵牌位来配祀。

公园内南头的圜丘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每年冬至在圜丘上举行“祀天大典”,俗称祭天台。它最初是一座蓝色琉璃圆台,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圜丘,坛的建筑规制不变,将蓝琉璃改为汉白玉栏板、艾青石台面。圆丘为三层,每层九个台阶,从各层台面到登坛石阶,石栏板和望柱等数目均采取九或九的倍数,以象征“九重天”之天数。在圜丘中央“天心石”周边铺设了九圈石枚,是最大的阳性数字“九”,从中心向外第二环18块,到第九环81块,通过对“九”字的反复应用,以强调天的至高无上地位,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天和自然的尊崇敬畏之情。站在圜丘高坛上,四野开阔,人们似乎手可触天,脚可离地,仿佛在天上行走,充分体现了建筑艺术的魅力。

天坛占地273公顷,比故宫还大四倍,全园目前绿化覆盖率达89%,光是百年以上的古树就有3500多棵,青草碧绿,古柏森森,被称为北京城市的绿肺,对清洁城区空气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历史是传承的,今天的文化是数千年的积淀。作为中国祭天文化的物质载体,天坛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涉及历史、政治、哲学、天文、气象、历法、建筑、园林、伦理、绘画、音乐等诸多领域,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以其宏伟的古典建筑景观,古朴神圣的祭坛实物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前来游览。

此外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等都利用了声学建筑原理,“人间私语、天若闻雷”,它们的神奇早已蜚声海内外,古代工匠们高超的物理数学计算知识在天坛得到了充分验证,其科技文明和艺术领域声学奥秘吸引着人们去欣赏与考证。祭天早已成为历史,当我们透过祭天活动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现象,抹去它的神秘色彩,就会为我们祖先巨大的创造才能和智慧所折服,古老的天坛就是一座承载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丰碑,永远是中国人民的自豪和骄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天坛七星石为何有八块?祭天拜五方帝与刘邦有关
主讲人:李元龙北京史研究会理事地点:首都图书馆从天坛祈年殿的建筑构造当中,我们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对天空星象观测的文化特性,首先是确立了东、西、南、北四个星宿,起名叫做青龙、白虎、玄武、朱雀。东边是青龙宿,西边是白虎宿,北边是玄武宿,南边是朱雀宿,而每个星宿又包括有七个小星宿,于是四七二十八,出现了二十八星宿。所以祈年殿里的二十四根柱子的空当所组成的空间,就形成了二十八宿的概念。其实,祈年殿的柱子并不是二十八根、殿顶还有八根柱子。我们常说十二根檐柱,十二根金柱,加四根龙井柱,共二十八根大柱,这二十八根大柱构成了二十八宿。而实际上二十八根大柱加上殿顶上八根短的铜柱,就变成了三十六根,于是把它寓意为三十六天罡。古人观测天象有这样一个观念,有三十六天罡,还得有七十二地煞。有天罡星要配地煞星,七十二地煞在哪儿呢?人们在长廊上把这个寓意赋予进去了。本来长廊的用途是连接宰牲亭、神厨的,古人在运送供品的时...
· 祭天
历史古文献记载,周天子冬至祭天于地上之圜丘,夏至祭地于泽中之方丘。在位于国都的郊外祭祀,故被称为“郊祀”。战国诸侯自号为帝,有其祭天场所。齐国祠天主于天齐,意为“天之肚脐”,象征天的中心位置;天齐渊水,居临淄齐国故城南郊山下。秦国则确立了畤祭,在雍城郊外设立四畤祭祀白帝等四帝,以标榜自己统治天下的合法性。汉初刘邦入关,在秦四畤基础上增设北畤,合雍五畤,祭祀五方上帝,确立汉王朝的正统地位,刘邦之后西汉前期的皇帝多亲自参加祭祀,规格很高。汉武帝又于云阳县甘泉宫增立泰畤,作为祭泰一之所。西汉晚期由于儒生和儒学的兴起,国家的统治思想发生了变化,对祭祀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匡衡、韦玄成是其中代表人物,但是期间有反复。汉平帝年间王莽颁布元始仪,最终确立了都城南郊祭天、北郊祭地的格局,废除了畤祭,从此一直到隋唐、明清,大多都为都城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比较显著的郊祀史迹,除了北京天坛之外,尚有南京天坛,...
· 天坛
概述北京天坛最初为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城形制而建的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实行四郊分祀制度后,在北郊觅地另建地坛,原天地坛则专事祭天、祈谷和祈雨,并改名为天坛。清代基本沿袭明制,在乾隆年间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改扩建,但年门和皇乾殿是明代建筑而无改建除外。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甚至还把司令部设在这里,并在圜丘坛上架设大炮,攻击正阳门和紫禁城,联军们将几乎所有的陈设和祭器都席卷而去。天坛占地约273万平方米,是故宫面积的四倍。作为中国规模最大、伦理等级最高的古代祭祀建筑群,它的布局严谨,建筑结构独特,装饰瑰丽,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声学和几何学等原理,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布局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俗称“天地墙”。外坛墙周长6553米,原本只在西...
· 古代建筑艺术-北京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城的南部,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故宫同时修建,初名天地坛,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名为天坛,占地面积约270万平方米,是我国今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永乐年间还在此合祭天地,直到后来在北郊另建地坛后,这里才祭天。天坛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物都在内坛。南有圃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座高2.5米、宽28米、长360米的甬道,把这两组建筑连接起来。其中,北部的祈年殿高达38米,曾是古代北京的最高建筑,也被称为中国外形最优美的古代建筑。
· 祭祀文化:从祭祖到祭天地
祭祀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传》中写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说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是祭祀和军事。《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此可知军事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而祭祀能与军事并列为国家最重要的职责之一,便足以证明其在时人心中崇高的地位。一、祭祖《说文解字》曰:“祀,祭无已也”。“祀”在篆书里面的字形就像是一个人面对祖先的牌位在祷告,而祭祀的对象刚好是祖先、神灵。祭祀先祖,就是通过固定的仪式向先祖致以敬意,使用丰厚的牺牲、祭品供奉神灵祖先,请求其帮助后人实现自己难以达成的愿望,庇佑子孙后世幸福安康。1、祭祖的心理原因祭祀祖先是祭祀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其本质是人们对自己祖先的虔诚与信奉。这种情感最初来源于人们对于灵魂的信仰,认为灵魂和人格化的自然力量可以主宰人间的福祸。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灵魂、鬼神之说有了比较深的认识,但是期盼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