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长沙窑陶瓷艺术与湘楚文化

2014-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4
转发:0
评论:0
长沙窑陶瓷艺术与湘楚文化,长沙窑器具敦实的造型、写意般的釉下装饰图案是对楚地民风生动活泼的反映。其装饰题材

长沙窑器具敦实的造型、写意般的釉下装饰图案是对楚地民风生动活泼的反映。其装饰题材体现了湖湘人平和、朴实,热爱生活的特征,书法装饰和图案则反映了对现实的关注,装饰中的佛教文化形象又表现出受道家学说的影响,这两个特征表现出长沙窑陶瓷器具兼具了入世和出世的精神之美。 

长沙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大致兴起于唐代中期,于五代逐渐衰落。唐代时,我国瓷器已大量外销,外销陶瓷品种多样,除邢窑白瓷、越窑青瓷以及三彩陶之外,长沙窑的釉下彩绘瓷器亦可谓独树一帜。长沙窑是在岳州窑的基础上,吸收三彩陶以及文化、佛教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釉下彩工艺,成为陶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长沙窑的陶瓷艺术受着诸多文化的影响,而源远流长的楚文化是其根基。长沙窑是楚人的智慧结晶,是湘楚大地培育的艺术之花。楚地的环境、文化与湘民桀骜不驯的性格,使得长沙窑在唐代陶瓷业繁荣的时期形成了不同于其它瓷窑的风格特征。“长沙窑陶瓷器中数量最多的产品是碗、碟与壶”,从这些饮食器具与众不同的造型和装饰中可以感受到楚文化的深刻影响和湘民独特的性格特点。 

一、敦实的艺术特征 

长沙窑出土的陶瓷器中,壶的数量很多。其造型都很丰满,大都壶颈偏短,壶腹体量偏大,因此形体给人感觉偏胖;壶的底足直径大都较长,器形更显敦实。有一部分为溜肩椭腹壶,更显挺拔。罐的口径长,只略短于底径,器形像中间略鼓起的圆筒,尤显庄重大方;有些罐的腹部直径大于器身的高度,更显浑圆结实。长沙窑出土的瓶与壶的造型难以区别,都是同样的敦实圆浑。但出土的文物中有自名为“瓶”者,其中长颈大盘口瓶的口径只略短于腹部直径和底径,与其它窑的瓶类造型不同,同时期的越窑的秘色瓶则多有长颈小口,显得修长俊俏,温润秀美。可以看出长沙窑出土的陶瓷器中,代表性的壶、罐、瓶类等器具造型敦实,有一种阳刚之美。 

长沙窑器具的装饰以独具特色的青色釉下彩绘花纹饰最为出名。其内容有人物、走兽、花草、几何抽象图案。长沙窑的釉下彩装饰以线描为主,其用笔和设色已有一定的规范性,主要可分三种类型: 

第一种为铁线式,多用于褐彩白描,线条灵活,犹如铁线一般遒劲有力。 

第二种为棉线式,以粗线条做没骨画,大多数呈绿色。这种线条有如浸水绒线,其软如绵。 

第三种为复合式线条,即铁线式和棉线式两种线条配合使用,它是长沙窑釉下彩绘中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一般用绿色棉线式线条勾画轮廓,再用褐黄色铁线条描绘细部,比如动物的眼、嘴、羽毛,植物的叶脉等等。线条刚柔相济,色彩对比协调。若是写意画的装饰图案,则用笔洒脱肯定,线条变化莫测,像草书一样潇洒率性,如行云流水般,与器形的弧线相互映衬。 

长沙窑的器具所显示出来的这种细腻中不失洒脱之美,深深根植于楚文化当中。秦汉以后,楚地凭借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宽松的文化环境,成为南学的摇篮,禅宗的温床,理学的中心和新学的基地。正是在这种楚文化的影响下,才出现了长沙窑器具圆浑饱满的造型与写意般的装饰图案。特别是其装饰图案,构图多流转回旋之态,线条兼凝重与轻盈之美,是楚文化精神内涵的生动反映。 

二、质朴的艺术特征 

长沙窑的产品不属于高档瓷。胎质一般不够精细,或含有细砂;虽然胎壁轻薄,但内壁往往残留凹凸不平的工具痕。而且,其烧成温度不高,没有达到真正的瓷化程度。长沙窑出土的壶具的流部大都为棱柱形,这些棱形不是很规范,棱边宽窄不一,多少不定,以八棱形最多,也有九棱、十棱或多至十二棱,据推测棱边是以快刀信手削出。长沙窑碗碟的圈足制作一般比较粗放,底沿往往有明显的刀削痕,孔心顺手旋挖而不正圆,甚至歪斜作桃子形。与长沙窑相比,同时期邢窑和越窑的器具造型更为端庄,底足也很规整。长沙窑器具不规则而严谨的造型,虽然略显随意,却让人感觉自然畅快,有一种清新的质朴之风。 

长沙窑的陶瓷产品有着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主要原因在于它的产品物美价廉。长沙窑瓷能在既不如邢窑瓷器之白,又不如越窑瓷器之坚的劣势局面下,拥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它的价格定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长沙窑的陶瓷器具不属于宫廷用的高档瓷器,主要是用于外销和国内广大百姓使用,所以其器具的造型和装饰呈现出浓厚的民间风韵,反映了老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长沙窑陶瓷器具的质朴生动之美,是湘楚大地的淳朴民风、生机蓬勃的风土人情的一个重要反映。长沙窑的陶瓷器具就像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的湖湘人一样,具备了平和、朴实、憨厚的品格。 

三、体现文化背景的精神特征 

以书法作为装饰,是长沙窑瓷器制作上的又一特点。长沙窑瓷器上收录的大部分诗歌、格言通俗易懂,很少引用典故,大部分来自民间流传的古佚诗和谚语。有反映商人经济生活的,反映做客的,反映男女感情的,反映求学科考的,都是对世俗生活的集中体现。 

长沙窑器具装饰上还有一种深受文化影响的釉下点彩装饰,以及釉下彩绘的图案中有“外国女郎”、“异国情侣”的波斯人。这些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应用,反映了湘楚文化有一种开放的气度,无论是在物质文化,还是在精神文化上,只要可取,湘楚人民都加以吸收。 

对现实的关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不难看出楚人对生活的热爱。巫学是楚人的传统文化,“巫学不是今人所讲的装神弄鬼,它是一种原生态的学术”,其中有原始科学、原始艺术、原始哲学,当然也有巫术、巫法。原始科学中有天文、历象、算术、地理、医药等,这表明关注生活、执着于现世、富有创造性,是楚文化的重要特点。 

长沙窑器具上的釉下彩绘外,还有模印贴花。在模印贴花装饰现了佛教形象,是湘楚文化对佛教文化吸收的反映。莲花,是佛教圣花,它象征佛教教义的纯洁高雅。在长沙窑的模印贴花中有很多莲花造型,特别是在有的模印贴花中莲花内还有孩童形象,据推测“不仅与吉祥语[#][#]连生贵子[#][#]有关,而且很有可能是象征[#][#]莲花佛陀[#][#]”。除此之外,模印贴花中还出现了佛教人物纹饰造型、佛塔模印贴花,以及观音菩萨的坐骑鱼龙――摩羯等。 

长沙窑作品的书法装饰中还出现了一些为佛教教义作宣传的诗歌,如“圣水出温泉,新阳万里传,常居安乐国,多报未来缘”,还有“念念催年促,由(犹)如少水渔,劝诸行过众,修学香无余”等。 

长沙窑器具装饰现的佛教文化的形象,表现了湘楚文化深受道家玄学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湘楚文化崇尚道学,早在春秋晚期的时候,在北方盛行孔子的儒家学说的时候,在南方长江中下游主要是楚地,则盛行老子的道教学说。西来的佛学主要借助玄学,实现佛教的中国化,有一种说法叫“老子化胡”。 

湘楚人民不仅有对物质的要求,还有对精神的追求。楚地的人才自古便有两极发育的趋向,蕴育出了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哲学家。春秋时期,楚庄王有着“三年不飞,飞则冲天 ;三年不鸣,鸣则惊人”的雄心壮志。在哲学上则有老子、庄子这样的思想家和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所以,湘楚大地才蕴育出了兼具了入世和出世精神之美的长沙窑陶瓷器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长沙窑
遗址概况遗址位于湖南省东北部的长沙望城区铜官镇和丁字镇一带,沿湘江东岸分布,分铜官镇和石渚湖两大窑区。历史上长沙窑并未见于任何史书的记载,但据研究,它应从岳州窑发展而来,始于唐初,兴盛于中晚唐,而衰落五代末期至宋代初期。它是一处民间的瓷窑,早期以烧制碗、盆、壶、罐等生活器具为主,后来也兼烧镇纸、砚台等文房用品和动物造型的玩具。其制品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有不少出口,远销至日本、朝鲜、暹罗、南洋甚至西亚、非洲等地。长沙窑早已废弃达千年之久,目前仅存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已发掘了19处瓷窑,最大的达万余平方米。不少遗址内瓷器碎片堆积如山(自古瓦渣坪的地名由此而来),最厚的达4米之多。其中较典型的是陈家坪窑,它是一座龙窑,依山而建,窑床为斜坡式,长34米,宽4米,坡度约20度。其火膛、火门和风道、烟道等均为砖砌,窑底部有多层烧结面,窑内还残存一些窑具。长沙窑附近曾有着丰富的瓷土,部分...
· 民间陶瓷家舒家窑
第一节舒家窑舒翁、舒娇父女系宋代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永和镇人,北宋末至南宋初年吉州窑著名的民间陶瓷家。在中国灿烂辉煌瓷器史上,江西吉州窑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吉州窑的代表人物,就是舒翁、舒娇父女。清乾隆年间唐秉钧(铨衡)所著《文房肆考图说》卷三“古窑器考”说:吉州窑,出今吉安州永和镇。宋时江西窑器,出吉安属庐县永和市。有白色,有紫色者与紫(柴),定相类。宋时有五窑,舒公工为玩具,烧者最佳。翁之女号舒娇,尤善。其炉翁诸色,几与哥窑等价,花瓶大者值数金,小者有花。又有碎器最佳。今世俗讹称哥窑,体厚质粗者,不甚值钱。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宋文丞相过,变成玉。工惧事闻于上,遂封穴不烧,逃之饶。故景德镇陶工多永和人。清蓝浦原著,郑廷桂增补的《景德镇陶录》(嘉庆二十年刊印)卷七“古窑考”中,也有如下记述:吉州窑:宋时吉州永和市窑,即今之吉安府庐陵县。昔有五窑,具白色、紫色、紫与紫定相类者。五窑中,惟舒姓烧者...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楚文化的入湘与积淀
春秋时期,以郢(今湖北江陵县西北)为国都的楚国国力迅速强盛,并开始致力于经营南方。其中一路自鄂地出发,沿洞庭湖东岸和湘江下游向南,于春秋晚期逐渐抵达今湖南地区。于是,这里原有的越文化被气魄宏大、化合北方华夏文化与南方蛮夷文化而成的楚文化所取代。长沙又成为楚文化在湖南的中心区域,呈现出繁荣的文化态势。在楚文化入湘之前,长沙地区的越族尚未掌握文字,楚文化大规模入湘后,长沙先民开始较普遍地使用楚文字。20世纪40年代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土了珍贵的先秦帛书,全书分甲乙两编,共写有948字,四周用朱、绛、青三色绘有神物、树木等图像和解说词,它是我国最早用毛笔与彩墨书画的珍贵图书资料,又称缯书。它的出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数十年来,《长沙战国缯书》、《论长沙出土之缯书》等有关论文与专著相继发表。可惜的是,它的原件已流落海外,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50年代,长沙五里牌、仰天湖、杨家湾等地的楚墓...
· 古代中国的陶瓷艺术的顶峰为什么是汝窑?
今天的主角,其实周董在同一首《青花瓷》中已经唱出来了当然,天青色不是青花的颜色。周董这首《青花瓷》的词作者方文山自己承认。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汝窑天青釉。和国民瓷器青花瓷不同,汝窑在民间,可能很多人没听说过。但只要对中国古代瓷器稍微有了解的人心中。汝窑瓷器都毫无疑问是一种高山仰止的地位。明清时期,就已经有谚云:“家有千金,不及汝瓷一片”为什么这么金贵因为,它就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顶峰虽然,按照上期我们介绍的知识,它只是低温软质瓷。那么,为什么它是古代中国陶瓷艺术的顶峰呢?还是先说答案:汝窑瓷器身上体现的是古代中国哲学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故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为顶峰。我们来看汝窑瓷的身世。我们说的汝窑,严格说来,应该叫“汝官窑”传说它是艺术皇帝宋徽宗一声令下创造出来的传说当大臣请宋徽宗指示要烧出什么釉色的瓷器时徽宗皇帝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什么叫“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颜色...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文化与楚文化的入湘积淀(二)
“仿佛三闾再世,企翘阪鹤相从,陆离长剑握拳中,切云之冠高耸。上罩天球华盖,下乘湖面苍龙,鲤鱼前导意从容,瞬上九重飞动”。长沙地区的音乐艺术在楚国时期也已令人惊叹。楚人习俗喜歌善舞,无论是婚丧嫁娶,节日喜庆,祭祀天地,行军作战都要起奏音乐。乐器中以鼓为主,40年代在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鼓身扁圆,腹壁弧圆,附有铜环钮,可以系绳悬挂,鼓身髹黑漆,其上用朱黄两色绘锁链式播龙纹,外形色彩极具艺术魅力。50年代长沙仰天湖楚墓出土的小木鼓直径仅14厘米,可以跪坐敲打。五里牌楚墓曾出土一件彩绘龙风漆盾,是一种用于舞蹈的器具。历年长沙楚墓出土的乐器还有笙、瑟、琴、铎等。考古资料证明,当时长沙的管弦音乐和打击音乐都很发达,并出现了专业音乐演奏者——乐师及专业乐队群体。此外,楚人信鬼神,好祭祀,因而祭歌和巫歌巫舞在那时的流布相当广泛。楚文化入湘后,长沙地区的诗歌文学、哲学宗教等明显发展。楚人善作楚辞,散文讲究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