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大学》早出新证

2014-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94
转发:0
评论:0
《大学》早出新证,【提要】本文对《大学》的成书和文本进行了考查,指出近代以来认为《大学》晚出的各种
【提要】本文对《大学》的成书和文本进行了考查,指出近代以来认为《大学》晚出的各种理由均不能成立,《大学》应成于曾子或其弟子之手。通过与帛书《五行》经、传的对比,认为传统分《大学》为经、传两个部分不能成立,《大学》应为独立的一篇。程颢修订的《大学》最接近原貌。

【关键词】 《大学》 曾子 《五行》 早出

郭店楚简的发现,引起学者重新探讨曾子(包括子游)、子思、 孟子一系思想发展的兴趣,而讨论曾子等人的思想,不能不谈到到《大学》。因为按照传统的说法,《大学》乃成于曾子及其门人之手。但近代以来,许多学者又对此提出疑义,认为《大学》成书于秦汉之际,甚或在汉武帝之后。那么,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呢?《大学》是早出还是晚成呢?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出土的简帛材料,对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作出新的探讨。不妥之处,请求方家指正。



(一)

《大学》的作者和年代,学术史上一直存有争论,宋代学者多认为其成书较早,并上溯到 孔子、曾子,如程颢认为“《大学》乃孔子遗书,初学入德之门”,(朱熹《大学章句》引)并作《大学》定本一卷,对今本《大学》的章次进行了调整(1)。后朱熹又作《大学章句》一卷,认为《大学》分为经、传两个部分,其中经“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而传则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同上)程朱以上的观点并没有详细的论证(2),却得到宋明时代学者的普遍响应,有些学者如王阳明等,虽然与朱熹在“格物”等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但也都承认《大学》是圣贤所传。这可能与当时儒家学者强化道统意识,以与佛道对抗的现实需要有关。但自清代以来,《大学》出自孔、曾的观点受到普遍怀疑,多数学者认为《大学》成书是在秦汉以后,并提出种种根据予以论证。《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文献上对其作者和年代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而《礼记》又是“西汉初年搜集和发现的儒家著作的汇编”,来源比较复杂,“绝大多数是先秦古文,个别有汉初成篇的。”(3)凭此尚无法断定其具体年代,出现争论也属正常。但综观晚出论者的种种论述,其立论并不能让人信服,且不乏武断之处,不仅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给人们思想带来混乱,故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

认为《大学》晚出,一个重要根据是认为《大学》与《礼记》中的《学记》有关,是对古代学校制度的反映,而大学制度晚出,故《大学》亦晚出。清代学者陈沣指出,《大学》与《学记》中一段文字相近,二者均论“大学之道”,有密切关系。《学记》的这段文字是: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郑注:“当为‘遂’”)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陈沣认为“‘知类通达’,物格知至也;‘强立不反’,意诚心正身修也;‘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远者怀之’,家齐国治天下平也;其‘离经辨志,敬业乐群,博习亲师,论学取友’,则格物致知之事也。”(4)陈沣认为《大学》与大学制度有关,可能受到了朱熹的影响,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但他认为大学制度形成较早,“三代之隆,其法寝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所以他仍能够把《大学》看成先秦古籍。而陈沣以后的学者则根据《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的说法,认为周以前仅有“校”“序”“庠”,未尝有大学,大学制度实形成于秦汉之后,这样《大学》的成书也被推后,清代学者陆奎勋、日本学者武内义雄(5)甚至认为《大学》作于汉武帝后。

不难发现,陈沣等人的观点实际包含两个前提,一是大学制度出现于秦汉以后;二是《大学》与《学记》一样,均是对古代学制的反映。而实际上,这两个前提根本不能成立,以上推断是建立在错误的前提之上。首先,大学制度是否出现于秦汉之后,本身就是有争议的。现在多数学者都认为大学制度至少在周代已出现,如对古代学校制度进行过深入研究的杨宽先生就认为,“我国古代学校教育,起源很早。大概商代贵族已有学校。”“ 西周贵族教育子弟的学校,已较完备,有所谓小学和大学。”并说“西周大学不仅是贵族子弟学习之处,同时又是贵族成员集体行礼、集会、聚餐、练武、奏乐之处,兼有礼堂、会议室、俱乐部、运动场和学校的性质,实际上就是当时贵族公共活动的场所。”(6)杨先生的看法有文献作根据,符合古代学校的实际。如《礼记・明堂位》:“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礼记・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更重要的,甲骨文中已有“多子其徙学,返不遘大雨”(《龟甲兽骨文字》卷二)的记载,金文中也出现“小学”(《大盂鼎》)、“学宫”(《静簋》)、“辟雍”(《麦尊》)等概念,郭店简《唐虞之道》有“太学之中,天子亲齿,教民弟也”,明确提到大学。晚出论者可以怀疑《王制》等篇的可靠性,却无法否定甲骨、金文尤其是出土竹简材料,而大学晚出一旦被否定,其结论自然就站不住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大学》早出新证
【提要】本文对《大学》的成书和文本进行了考查,指出近代以来认为《大学》晚出的各种理由均不能成立,《大学》应成于曾子或其弟子之手。通过与帛书《五行》经、传的对比,认为传统分《大学》为经、传两个部分不能成立,《大学》应为独立的一篇。程颢修订的《大学》最接近原貌。【关键词】《大学》曾子《五行》早出郭店楚简的发现,引起学者重新探讨曾子(包括子游)、子思、孟子一系思想发展的兴趣,而讨论曾子等人的思想,不能不谈到到《大学》。因为按照传统的说法,《大学》乃成于曾子及其门人之手。但近代以来,许多学者又对此提出疑义,认为《大学》成书于秦汉之际,甚或在汉武帝之后。那么,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呢?《大学》是早出还是晚成呢?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出土的简帛材料,对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作出新的探讨。不妥之处,请求方家指正。(一)《大学》的作者和年代,学术史上一直存有争论,宋代学者多认为其成书较早,并上溯到孔子...
· 《大学》之七证修养
《大学》有云:“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有人存在,便有人性;人性所趋,便有欲望种种;欲望顿生,意念便发一处;意念所发,便有心思所生;心如沸水,神情自有展现处处。人生于世,有着种种眷念。功名利禄,难以割舍;激烈的竞争,金钱的崇拜,生活的变幻,信息的更新,欲望的膨胀,让人无所适从。面对大千世界,变幻不定,人有几丝焦虑,又有几分苦恼。《大学》之“知、止、定、静、安、虑、得”七证修养,正是有对世事人生之状
· 别出新裁
【成语】别出新裁【成语】别出新裁【拼音】biéchūxīncái【解释】别:另外;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出处】清顾观光《武陵山人杂著·杂说》:“敖继公释《仪礼》,屏弃古注,别出新裁,於经文有难通处,不以为衍文,即以为脱简。”【近义词】独出心裁【反义词】千篇一律
· 独出新裁
【成语】独出新裁【成语】独出新裁【拼音】dúchūxīncái【解释】犹独出心裁。指想出的办法与众【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十二:“松江提督张云翼以公侯世职,而《严滩》一首,独出新裁。”【近义词】独出心裁【反义词】步人后尘
· 早良郡
历史年表1889年4月1日:实施町村制,早良郡下设:西新町、鸟饲村、侄之滨村、原村、樋井川村、田隈村、残岛村、金武村、山门村、入部村、胁山村、内野村。(1町11村)1891年:山门村改名为壹岐村。1893年1月10日:侄之滨村改制并改名为侄滨町。(2町10村)1919年11月1日:鸟饲村被并入福冈市。(2町9村)1922年4月1日:西新町被并入福冈市。(1町9村)1929年4月1日:原村、樋井川村被并入福冈市。(1町7村)1933年4月1日:侄滨町被并入福冈市。(7村)1941年10月15日:壹岐村、残岛村被并入福冈市。(5村)1954年10月1日:田隈村被并入福冈市。(4村)1955年1月1日:入部村、胁山村、内野村合并为早良村。(2村)1956年8月1日:早良村改制为早良町。(1町1村)1960年8月27日:金武村被并入福冈市。(1町)1975年3月1日:早良町被并入福冈市,同时早良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