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陕西—游西湖

2015-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29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陕西—游西湖,秦腔传统剧目,又名《红梅阁》、《杀裴生》。事见《剪灯新话·绿衣人传》,明冯梦

  秦腔传统剧目,又名《红梅阁》、《杀裴生》。事见《剪灯新话·绿衣人传》,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木绵庵》,明周朝俊《红梅记》传奇及《红梅阁》弹词。叙宋时,太学生裴生泛舟西湖,遇宰相贾似道爱妾李慧娘,二人一见钟情,互生爱慕。贾似道窥其情,颇恼怒,回府即杀慧娘。又差仆人诱裴生至贾府,囚于书斋。慧娘阴魂得判官之助,与裴生书斋幽会。贾似道闻知此事,差廖寅去杀裴生。慧娘鬼魂救裴逃出,并大闹贾府。

    此剧为生、旦、三花脸唱、做工并重戏。其中有折戏《幽会》、《鬼怨》、《杀生》,常单独演出,广为流行。《杀生》一场用吹火特技,人称李慧娘形象为“火中凤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为靳国鉴、何振中、萧正慧、杨金凤演出代表作。1953年马健翎同名改编本,将李慧娘鬼魂形象改作活人形象,西北戏曲研究院试排上演。1956年袁多寿同名改编本,又将孪慧娘改为鬼魂形象,陕西省戏曲剧院一团首演。导演韩盛岫,配曲姚伶、荆生彦、李正敏,舞美设计蔡鹤汀、蔡鹤洲。马蓝鱼饰李慧娘,李继祖饰裴生,田德年饰贾似道,罗四奎饰廖寅,李应贞饰丫环。同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获演出一等奖,导演二等奖,音乐演奏一等奖。1958年再次改排,剧本改编马健翎、黄俊耀、姜炳泰、张棣庚,导演及配曲和主演人员同前。1959年剧中主要人物增配了B角演员殷守中、傅凤琴、曹海棠等。先后两年两次随陕西演出团晋京献艺,并巡回江南十三省。主演马蓝鱼不仅吹火技艺高超,而且多有创新,如将李慧娘鬼魂从白脸改为红脸,鬓角增插红花,身着宽幅白绸纱,配合大幅度身段动作,被誉为“飞天美神”。1981年郑中义、范角整理的《鬼怨》、《杀生》折戏本,由西安市秦腔访日演出团排演。导演宋上华。张咏华饰李慧娘,张保玮饰裴生,张守中饰廖寅,赴日本奈良、京都演出,享誉东瀛。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均有此剧目。同州梆子水铃儿、西府秦腔李嘉宝、抱抱、长庆亦擅演,吹火特技也有名气。今存陕西人民出版社1953年出版马健翎同名改编本,1959年陕西省文化局《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八集收录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文化—花儿
红漆油了四角柜,一年一个五月会。”“五月十七二郎山,心宽宽的浪两天。”听着这醉人的“花儿”,漫步于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感受甘肃省定西市岷州农历五月的花海歌潮,吮吸“千年药乡”清爽的空气,心中油然生发出作为甘肃岷州人的自豪感。岷州人对五月十七花儿会可谓情有独钟。你看,二郎山南坡的树阴下,洮河岸边,街头的人行道上,三五成群,或戴着草帽,或打着阳伞,扎成一堆,歌手扯起嗓子使劲的唱,听众手支下巴一句不漏的听,那情景真叫你忘了忧愁和烦恼,更不管几点几分,直唱到口渴肚儿饿,方才告一段落。这时,便有那爱听花儿者掏出冰糖“贿赂”一下歌手,让其润润嗓子,巴望着听下一曲。不同年龄的歌手,唱花儿的内容大不相同。中老年歌手大都经历了许多坎坷,或者生活困窘,或者儿女不孝,就借花儿歌唱苦衷,以求得到听众的同情和理解。“养下儿子不孝顺,我有病者他不问,一天吃了饭一顿,你说心困不心困。”凄婉的歌喉里,充满了悲凉与无奈,谁...
· 秦陇文化—陕西—秦腔简介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一直主要的地方戏曲。它的发源和成长虽无十分可靠的材料考证,但大体上可以肯定,它是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这一地区就是周代的“秦”,直到现在,人们还都习惯称它为“秦”,“秦腔”也就以此而得名。在陕西境内,因各地方言、语音的不同而演变形成了四路:流行于关中东府同州(今大荔)地区的,称“同州梆子”(即东路秦腔);流行于西安地区的,称“西安乱弹”(即中路秦腔);流行于西府凤翔地区的,称“西府秦腔”(即西路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称“汉调桄桄”(即南路秦腔)。秦腔盛行于陕西的关中、汉中等地。流行区域:西抵陇州,东至潼关、北达榆林,南不过宁强。向外曾流行到京、津、冀、鲁、豫、皖、浙、赣、鄂、粤、桂、川、滇、青、宁、新、藏等省区。1949年后还传至台湾。域外远达苏联的吉尔吉斯共和国。史料记载:明末清初之际,秦腔确在秦中、晋南等地出现,并活跃于各地演出。清乾隆、嘉庆(17...
· 秦陇文化—文化—旋鼓
旋鼓,俗称“羊皮鼓”、“点高山”,流传于武山一带。鼓面以铁圈蒙上羊皮而成,形如团扇,皮上绘有花纹图案,下置一柄,缀以铁环或小铜镲,用藤条敲击鼓面,并震动铁环作响。表演时,由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拿鼓鞭,或击打鼓心,或环敲鼓边,边敲边舞。鼓点变化多端,舞蹈动作粗犷,旋转自如。表演队伍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或上千人。每年农历四月开始,以村为单位,汇集四乡八村进行赛鼓联欢,直到五月端阳节方结束,现已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它曾在西交会和中国艺术节等大型艺术表演中屡展西部风姿。
· 秦陇文化—陕西—线戏
线戏又名“线吼”、“线胡”、“线猴”,1957年定名为“线戏”。发祥并盛行于关中东府地区的合阳,流行于朝邑、大荔、澄城以及山西的芮城和河南的灵宝等地。民间有“合阳线戏”之称。合阳线戏的声腔渊源与形成时代不详,明代末年,已有演出活动,并成为农村春祈秋赛活动的重要娱乐形式。合阳线戏被人称为“小戏”,它的戏箱很简单,用一个靴子或一个笼,即可装着带走,民间称为“靴子箱”,或“一笼箱”,合阳县东王乡莘里村,旧日有一座专演“小戏”的过台戏楼,上题“天姝大邦”,戏楼上嵌有明万历年间(1573—1619)的小石碑一块,镌文云:“每逢春秋重阳节献演小戏”。清代初年,合阳南顺村明末举人李灌,因不满清朝统治,隐居乡里,常和艺人往来。他善唱线吼,其腔悲愁凄怆,哀婉动听,念字全用乡音,开腔先自呻吟叹气。并编有《黑山记》一剧,在当地演出,对线戏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合阳县多达七十余家...
· 秦陇文化—陕西—陕北秧歌
分传统秧歌和新秧歌两个阶段,传统秧歌主要流行于子长、延川、志丹、吴起、延安、安塞、绥德、米脂、佳县、清涧、子洲、吴堡等县;新秧歌主要流行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陕甘宁边区,包括陕北、关中一部分地区和陇东、宁东等地。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延安大批新文艺工作者奔赴全国各地,新秧歌发展到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等地。1953年以后主要活跃于延安、榆林等地。从陕北甘泉县宋金古墓出土的秧歌画像砖雕证明:陕北秧歌(舞蹈形式)早在宋金时代,已在陕北广为流传(见文物条)。入明以后,继有发展。明初弘治本《延安府志》,记载了当时陕北秧歌的盛况:“舞童夸妙手,歌口逞娇容。男女观游戏,性醪献国(皇)”。清代到民国三十一年(1942),为传统秧歌的繁荣时期,陕北城乡,村村社社都有秧歌队,男女老幼,一齐参加。每遇春节,他们走村串户,四处演出。村社之间互相比赛,红火之极,当地称为“闹秧歌”。清道光《神木县志·艺文》载有刘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