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文化—山西戏曲—北路梆子

2015-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88
转发:0
评论:0
中原文化—山西戏曲—北路梆子,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与中路梆子(晋剧)、上党梆子、蒲剧并称山西四大梆子。是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与中路梆子(晋剧)、上党梆子、蒲剧并称山西四大梆子。是在华北地区较有影响的剧种之一。郭沫若同志曾用“听罢南梆又北梆,激昂慷慨不寻常”的诗句,来赞誉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大约形成于十六世纪中叶,至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十九世纪初叶已趋于成熟。三百多年来,北路梆子以其慷慨激越的边塞风格,流行于晋北、内蒙古、张家口、包头、呼和浩特等地。深受城乡劳动人民的喜爱。

北路梆子,是蒲州梆子扩展的产物,是蒲剧北上演出留下的剧种,逐渐与当地语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融化而形成的新的剧种。北路梆子老艺人代代相传,有几句顺口溜:“生在蒲州,长在忻州,红火在东西两口(指张家口至包头一线),老死在宁武朔州。”宁武县、朔县一带是山区,许多老艺人上了年纪之后,到这一带搭班混饭,直至老死,可见这一带是北路梆子的重要基地。过去的北路梆子演员中,不少演员是蒲州人,道白也说“蒲白”。即使本地人招收“娃娃班”,也请蒲州老师教戏。虽然北路梆子和蒲州梆子关系密切,渊源很深,但其剧目内容,表演手法,以及音乐旋律都不同于蒲州梆子。北路梆子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的腔调高亢、激越,表演强健有力,音乐节奏直爽慷慨,表现了塞外人民强悍的性格,因而受到晋北人民的喜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文化—山西戏曲—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流行于晋东南地区(古上党郡)。当地人过去称这为“大戏”。上党梆子起源于明代末年。音调高亢明朗,粗犷朴实,音乐曲调丰富,音响强烈。表演上,多用直出直人,强烈明快,侧重唱念工夫。在约400个传统剧目中,以表现古代英雄、忠臣良将、外抗侵侮、内惩奸贼题材为主,许多戏浸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富有积极意义。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表现杨家将的“杨家戏”,歌颂岳家军的“岳家戏”,演得慷慨悲壮,动人心弦。解放后,经过整理加工,许多传统剧目耀出新的光彩,重新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有《三关排宴》、《天波楼》、《皮秀英打虎》,移植演出的《薛刚反朝》、《法门寺》,创作和新编的现代戏《十里店》、《山村供销员》等,受到城乡观众的欢迎。上党梆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这中,名角竞秀,人才辈出。著名的老艺人杨清海,工须生兼老旦、净角,他的《雁门关》、《苦肉计》,享有很高的声誉。著名演员段二淼以饰演小生、须生驰名,唱腔高亢激越,变化...
· 中原文化—山西戏曲—戏曲风尚
“山乡庙会流水板整日不息,村镇戏场梆子腔至晚犹敲”。这副来自晋西的旧戏台楹联,可以说集中反映了山西人民对戏剧的强烈爱好。这种爱好,源远流长,已经形成一种代代相因的传统风尚了。早在北宋年间,当北宋王朝的国都汴京的演出场所还被称作“勾栏”、“瓦舍”、“乐棚”的时俟,山西早已有了固定的砖木建筑、被称作“舞亭”、“舞楼”、“乐楼”的正式戏台了。宋、金、元、明、清以来,山西戏台屡有所建,虽然年深月久,几经沧桑,现在的古戏台仍在百座以上。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山西地方戏曲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民间唱戏之风日盛。《朔州志》记载清朝雍正年间,朔州有个知府叫汪嗣圣的,颁布了一个《禁夜戏令》,企图改变这种风尚。这个禁令说:“朔、武风俗,夜以继日,惟戏是耽……而愚夫愚妇方且杂沓于稠人广众之中,倾耳注目,喜谈乐道,僧俗不分,男女混淆。风俗不正,端由于此。”结果怎么样呢?官方的禁令虽然堂而皇之,民间的“愚夫愚妇”“倾...
· 闽文化—民间戏曲—北路戏
俗称“福建乱弹”。流行于闽东寿宁、福安等地的称“下北路”,流行于闽北地区的称“上北路”。北路戏来自“北路”,闽北的北路戏是江西,闽东的北路戏是浙江,它与“温州乱弹”有着血缘关系。“乱弹”传到闽东北,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北路戏的音乐虽然不像昆曲那样委婉典雅,但它奔放中带抒情,粗壮里有细腻,节奏多变,旋律起伏大,曲调跳路活泼,奔放有力,并保留有后台帮腔的原始风格。北路戏的传统剧目比较丰富,相传过去经常演出的有105个。其中代表性的有“五缘”、“六配”、“九阁”、“十三带”等,以及水浒、包公、薛仁贵等题材的历史剧。1963年创作了现代戏《张高谦》,参加省三届戏曲现代戏会演获奖,并被其地剧种移植。
· 中原文化—山西戏曲—蒲剧
蒲剧流行于山西、陕西、河南、甘肃和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晋剧、北路梆子等都是从蒲剧派生出来的。蒲剧,因兴起于山西南部的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亦称蒲州梆子或南路梆子。是晋南地区的主要剧种,临汾地区有许多古代戏剧活动遗迹,例如临汾市的魏村元代戏台、东羊戏台和王曲元代戏台等,造型逼真,表情丰富,再现了我国古代的戏剧艺术。这些实物史料证明,晋南地区戏剧活动历史悠久。蒲剧唱腔高昂,朴实奔放,长于表现慷慨激情、悲壮凄楚的英雄史剧,又善于刻划抒情剧的人物性格和情绪。近百年来。涌现出几代著名演员。前有杨老六、孙广盛、王存才、景留根等一批,继是阎逢春、杨虎山、筱月来、张庆奎、王秀兰等享有盛名。更可喜的是一批优秀青年演员脱颖而出。全国戏曲首届“梅花奖”和全国戏曲表演一等奖获得者、青年表演艺术家任跟心,省级最佳演员、全国戏曲首届“梅花奖”获得者郭泽民,《戏剧报》向首都戏剧界和观众...
· 山西-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簧、罗戏、卷戏,俗称“昆梆罗卷簧”。主要流传于山西晋东南地区。上党梆子五种声腔并存,以梆、昆为主,其唱腔既有曲牌体又有板腔体,并五种声腔各有剧目。上党梆子送戏下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