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人物春秋—追忆弹词名家、“侯调 ”创始人侯莉君
著名弹词名家、“侯调”创始人侯莉君2004年2月9日在上海辞世,享年80岁。
侯莉君1925年11月生于无锡市,自幼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她有个亲戚在书场里干活,因此她小时经常去书场听书,朦胧地对评弹发生了兴趣。在读小学三 年级时,母亲无力供她继续读书,经人说合,就在无锡进了当时评弹界显赫一时的“钱家班”学艺。
进“钱家班”条件苛刻,要从师姓,连名带姓都要改掉,她艺名叫“钱凌仙”,还规定学三年、帮三年。她抱着“学得艺术在身,可以养妈妈苦度光阴”的想法, 咬紧牙关,苦熬6年。到1940年,名义上学了3年,“老师”却从未教她唱过一句,只靠自己平时在师姐弹唱时跟着学唱。后来,从师姐们谈话中发觉钱家班主是个令 人发指的恶魔,她更冒险逃离了“钱家班”,只是畏惧恶魔势力,从此脱离书坛,不敢露面。直至解放,才启用侯莉君之名重返书坛。
旧社会“钱凌仙”销声匿迹;新社会侯莉君枯木逢春,孕育出声情并茂的“侯调”唱腔,成为评弹艺苑中的一朵奇葩。
上世纪50年代初,侯莉君和徐琴芳并档演唱《落金扇》、《梁祝》等曲目。
徐琴芳原先下手刘小琴,擅唱“俞调”,但定调较低,徐琴芳也习惯这样的低调演唱。后来侯莉君和她并档,虽然也唱“俞调”,但总感觉定调太低,不能发挥自 己嗓音特长。后来试唱“蒋调”,因为女声唱“蒋调”,要比原先的D调高3个音,要重新调音,当时台上只用一副三弦、琵琶,因此不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直在侯 莉君头脑中盘旋着。后来,两人到上海演出。那时,上海评弹协会第三组的陆耀良、沈小梅、汪梅韵、李伯康等人要演出中篇《玉堂春》,缺少两个女演员,一个演苏三, 一个演皮氏大娘,于是把侯莉君和徐琴芳两人借去排练、演出。侯莉君扮演苏三,在《起解》一回书中,就她一人演唱,唱词是根据京剧的,略有改动。京剧《起解》是用 “西皮流水”板式,评弹怎么办呢?她试用“俞调”、“蒋调”都不大适合,也曾琢磨采用“琴调”、“丽调”等诸多唱腔特色,同时又从苏三所处的环境、人物性格特征 等方面,进行不同的唱腔处理,多运用中音美声部分,加强小腔变化,加上节奏快慢处理,有时高音低吟,有时拖腔三拍。她不懂乐理,不会记谱,想到一句腔就到琵琶上 去揿、摸、拨、弹,边哼边记,一个音、一句腔定下来后,然后弹熟、记牢,这样逐步把《起解》这大段唱腔定下来。当《玉堂春》中篇在上海一流书场“米高美”( 书场)演出时,侯莉君的演唱受到听众们热烈欢迎,几乎每句唱腔都获得台下掌声。这次演出成功给侯莉君极大的鼓励,也是她艺术人生的一个转折、一次飞跃。此后,她 根据这次“侯调”始创的雏形,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提炼、完善,终究使委婉动听的“侯调”流派唱腔为广大听众所接受、欢迎,在评弹界广为流传。
评弹界的流派形成,是创作融入又弹又唱的实践之中,先是模仿,广泛吸纳,进而创造,融为一体,熟而生巧,巧而成格,“侯调”的形成也遵循着这个规律。
侯莉君幼年困苦,在继承上没有优厚的家传,但她在漫长的艺术实践中,孜孜不倦、刻意创新,为评弹艺术作出卓越的贡献,深为人们所敬慕。她所创始的“侯 调”流派将千古流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APP下载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