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幼年听书

2015-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55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幼年听书,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苏州人主要的消闲,就是吃茶与听书。苏州的茶馆很多,而每

  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苏州人主要的消闲,就是吃茶与听书。

  苏州的茶馆很多,而每一个书场又都是大茶馆内附设的一角,小茶馆则本身就是一个书场,上午卖茶,下午改排一下座位,就算书场了。

  我家住在临顿路下塘的温家岸,上塘临顿路的书场就有十余家之多,陈设布置,大同小异,总是书台面对一只狭长的状元台,成为一个“丁”字形格局,两旁各置座位,这是一些老听客们的专座,他们真的是“听”,因为我看他们大都是微闭双目,侧耳静听的,如有说错的地方,只要说书先生一下台,他们会向他提一些意见的,苏州的土语,叫做“扳错头”。

  听书的都是男人,难得有几个女听客,也只能坐在书场一角的“女宾席”里。那时还没有“评弹演员”的称号,更因为说书的都是男的,所以一律叫做“说书先生”。用琵琶弦子唱的叫“说小书”,用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的叫“说大书”。

  我幼年时,时常跟随父亲去听书,那时只有听一档书,大约说一个半小时,但是说了一小时左右,就要休息一下,叫做“小落回”,然后再说半小时散场,结尾总是这句话:“明日请早”。

  那时我不欢喜听男人学着女人腔的小书,因为我当时是一个小孩,不理解成年男女的“卿卿我我”之事,所以对“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实在不感兴趣。我是喜欢听大书的,打打杀杀,多么爽利,虽然表演工具仅是一把扇子,然而一会儿长枪,一会儿短刀,真是变化无穷。讲的又是忠臣义士、英雄豪杰,特别是战场交火的情节常使我入迷,有时晚上,也会“金戈铁马入梦来“的。

  那时,我特别佩服两位说书先生,第一位是后来被公认的评话名家黄北麟,他的台风很好,儒雅得很,一身毛货长袍,一手持一根司的克(手杖),一手夹着一根雪茄烟,缓步登台之后,先把手杖置于桌旁,然后把烟斗掐灭置于桌上,一面倾注半杯清茶,徐徐啜茗,一面环顾台下的听客,然后不急不慢地放下茶杯,把那块“醒木”在桌上“啪”的一声,书场里就顿然鸦雀无声了。

  他是说《三国》的,声音清脆响亮,更由于他双目带豁,表演关羽一角,惟妙惟肖,故而有“活关公”之美称。

  我还佩服擅说《水浒》的王效松,说时口齿清楚,精神饱满,能把感情融入书中,那时还没有话筒,当然也谈不到扬声器,但是他能运用丹田之气说书,不论坐在前排还是坐在后排都能听得一清二楚。特别是我听到他说“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时候的一声吼叫,高下徐疾,势若霹雳,好像屋宇也有震动的感觉。离开听这回书的时间,已快近八十年了,但是至今声犹在耳,可见说书先生的本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吴侬软语不能忘
历时两个月的“枫桥杯”首届苏州话风情大赛活动于2003年8月底落下帷幕。此次比赛共有数千市民积极参与,选手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仅3岁。苏大文学院首次将苏州评弹艺术鉴赏列入本学期的选修课。据苏州评弹团副团长金丽生称,进入大学系统讲授评弹艺术,这在评弹艺术史上还是第一次。江苏省第一本苏州话学习教材——《学说苏州话》日前获得版权证书。依据这套教材,经过60个课时的培训,学员可以基本听懂苏州话并进行一些简单会话。苏州评弹艺人袁小良出任VOLVO汽车形象代言人。VOLVO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他们希望通过与苏州评弹的结缘,使品牌形象充分融入当地文化。……苏州话怎么了?苏州人怎么了?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暗流正在涌动。这个古老的城市有着最年轻的心脏,传统和现代在此交汇,东西方文明在此融合,它的脉搏跳动的是时代的节奏。但就在眨眼之间,熟悉的面孔突然变得模糊而陌生,故园的足音渐行渐远...
· 吴文化—文化行旅—月下吴歌
我们知道,唐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并不太有名,比起其他成百上千首描叙旧苏州城的著名篇什,它显得似乎过分平实,波澜不兴。可是它提供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望孔,一个能见度很好的望孔。通过它,我们大抵能见识初唐年间的古姑苏一带“人家尽枕河”的市井街衢,我们看见了当时已被寻常百姓的居地占据了的古老吴宫,我们知道,曾经显赫一时的吴王的宫殿,那时候已衰败得成了何等模样。在这一影影绰绰沧海桑田的诗意画轴上,我们看见江南地方寻常可见的“水港”、“小桥”。那时候竟也有“夜市”!我们看见了菱、藕、月下的渔船。月亮底下有人还唱着歌!是啊,这一切多么恬美啊,但是却全在一个湮没了国都废墟的背景下。诗人的眼睛为我们对这个传统中的皇朝景像的深沉凝视保留下了他身处他那个时代时间轴心上的力所能及的一瞥。他为他自己看了,也为过去...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听评弹
闲时,我喜欢观赏文学作品,更迷恋于评弹艺术。在我读小学时,就是“广播书场”的老听众了。入暮饭后,倚在收音机前听拨弄丝弦之声,是我儿时的一大嗜好。首先吸引我的是评话。我最爱听张鸿声的《英烈》、吴子安的《隋唐》、唐耿良的《三国》、曹汉昌的《岳传》,那绘声绘色的演说,常常使我丢了饭碗托腮神往。为了每天下午去明园书场听金声伯说的《包公》,我还逃过几次课呢。后来,我听书渐渐入迷,兴趣也从评话转向弹词,《西厢记》、《长生殿》、《描金凤》、《珍珠塔》和《三笑》使我百听不厌,不仅细节能背得出,还略解韵味。我能说出评弹各种流派的艺术风格,如蒋月泉的委婉深沉,韵味醇厚;徐云志的柔软圆润,舒缓从容;薛筱卿的节奏明快,爽朗利索;张鉴庭的遒劲苍凉,铿锵有力。情节起伏跌宕,人物栩栩如生,是评弹艺术的一个特点。我注意到,评弹艺人在处理每一章回之间,总会有意留下一些悬念;在塑造艺术形象时,又会注重人物个性与故事情节的丰富...
· 吴文化—文化行旅—蠡湖寻梦
“湖上青山山里湖,天然一幅辋川图”。蠡湖,是藏梦的地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位客居湖滨饭店的日本友人,夜深才到无锡。第二天清晨,推窗遥望,他激动得难以置信:在梦中还是在仙境?一幅空灵高洁的水墨画呈现在眼前。蠡园中的亭台楼阁、长廊水榭、碧树塔尖,飘浮在时浓时淡的雾霭中,而其中竟有渔子荡桨而来……他猛然清醒,连忙打开行李取出相机,拍下了蠡湖令他终身难忘的清梦。又是一个月明中秋夜。天南地北追逐山水美景的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来到了太湖。他没有和朋友把盏吟诗,也没有结伴泛舟湖上,像苏东坡那样“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却独自带着摄影器材静候芦苇荡口,静待“海上明月共潮生”,那人间最美好的良宵贵宾的到来。芦苇在飒飒的风中细语,秋虫忽近忽远应和吟唱,灰蓝的湖水渐渐放亮,星光的精灵自天而降,在湖面上点着舞步,天地很静,他只是等待着,抑住那莫名的心跳。直到那一轮橙红的玉盘爬上东山,放出皎洁的清光,他才按下...
· 吴文化—文化行旅—文化滨湖
行走在无锡滨湖区,随时随地都可以闻到空气中飘散的历史和人文气息。滨湖区惠山是无锡市的西部屏障,其东即是无锡的主山锡山。“无锡锡山山无锡”是一句流传悠久的谚语,而且早在4000年前,锡山南麓已有大型的先民聚居村落。到了1500多年前的南朝,著名文人江淹(444-505)写了首古风《无锡县历山集》(“历山”是惠山在南朝时的别称,“集”指集市、集镇)。虽然江淹当了大官后,“江郎才尽”,但他的这首惠山诗却意蕴深沉,韵味隽永,在数以千计的惠山古诗中,是写得既早又好的一首诗,诗云:“秋生白露日,思起秋风年。窃悲杜蘅暮,揽涕吊空山。落叶下楚水,别鹤噪吴田。岚气阴不及,日色亏半天。酒至情萧瑟,凭樽还复然。一闻清琴奏,歌泣方流连。况乃客子念,直置丝竹间。”古代的文人雅士为什么对惠山情有独钟呢?除了名山、胜泉、古镇外,又因为“自古名山僧占多”,即惠山有着“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无锡首刹惠山寺。而惠山寺以泉石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