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越文化—文化名人—沙孟海

2015-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12
转发:0
评论:0
越文化—文化名人—沙孟海,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中年后以字行。号石荒、沙村、决明、兰沙等。

沙孟海(1900-1992) 原名文若,中年后以字行。号石荒、沙村、决明、兰沙等。浙江鄞县人。

早年从冯君木学古典诗文,从吴昌硕习书法、篆刻。后又与著名学者朱疆村、况蕙风、章太炎、马一浮等交往,受益良多。曾就读于慈溪锦堂学校,毕业于浙东第四师范学校。曾为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1963年起在浙江美术学院兼课,1979年起为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导师。历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考古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其书法远宗汉魏,近取宋明,于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苏轼、黄庭坚诸家,用力最勤,且能化古融今,形成自己"雄强"书风。兼擅篆、隶、行、草、楷诸书,所作榜书大字,雄浑刚健,气势磅礴,堪称旷世罕见。沙氏学问渊博,识见高明,于语言文字、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主要著作有《印学史》、《沙孟海书法集》、《沙孟海真行草书集》、《兰沙馆印式》、《中国书法史图录》、《沙孟海论书文集》等。并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卷》等。沙孟海是中国当代书坛巨擘,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之一。

沙孟海的书法艺术成就 

沙孟海先生在书法艺术创作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与其他艺术大师的成功既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处。相同处如同是注重学问修养、讲究传统法度、从师从友交游、请业问教等。先生的幼秉庭训、少年得志以及转益多师等方面则是有些同辈或先辈大师所不具备的的。沙先生时近一个世纪的人生经历;时代的沧桑巨变、人间的悲欢离合等等都在先生的内心深处烙上了深深的印记。沙先生一生的书法创作实践活动,蕴含着无数次心灵的裂变与观念的重塑。因此,对沙先生书法创作实践活动各个阶段不同的探索与努力,风格的走向、特征进行划分和把握,对我们更进一步认识与估价沙先生在当代书坛的地位及其对中国书坛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很有必要的。

第一阶段:但求平正。30岁以前,沙孟海先生临写的碑帖有《集王圣教序》、《郑文公碑》、《张猛龙》等。这一阶段,可称为但求平正阶段。综观沙先生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在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楷书作为先生书作的主要书体占据着首要地位。而其精工小楷尤甚多。这可能与先生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有着重要关系。

第二阶段:务追险绝。进入中年以后,随着学养的日渐丰厚和阅历险渐次拓展。沙孟海先生多用功地关注字的“体势”和章法的“气势’当然,原有精耕细作的楷书不是全然放弃,偶作楷书,仍极为精妙。譬如48岁所作《修能图书馆记》和50岁所作《叶君墓志铭》即是中年时期楷书的优秀作品,也是沙先生的得意之作。但以楷书为主的创作转向以行草为主的创作是沙孟海先生“既知平正,务追险绝”的艺术观念的转换之始,从以往的以“尚韵”为主的追求到对北碑一派“尚势”为主的追慕,沙先生将自己的艺术观念融于帖学与碑派的熔炉里,燃烧着,冶炼着,企冀艺术个性化的涅盘与再生。沙先生也深知,帖学与碑派是书法艺术不同类型的两种风格,尽管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姻缘关系和千丝万缕的艺术内在的相同规律,然而毕竟尚韵崇势,各领风骚,既非互相对立,也不能相互替代。要在帖学与碑派中融化自我,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实非容易之事。但撷取意态挥洒的帖学和雄浑朴拙的碑派之长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古代崇碑尚帖的书法艺术家都从此中领悟到艺术的无限玄机,使自己的艺术个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

这一时期沙先生的作品可谓是“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时期,横跨时近四十年。概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堂堂大人相。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新时期”文艺事业的复苏,沙孟海先生迎来了他书法艺术蓬勃向上的春天。沙先生精神勃发,满怀激情地投入到书法艺术创作之中。先生说:“自从林彪、‘四人邦’被粉碎以来,全国形势大好,文艺得到了春天。我虽80之年,还是壮心未已,正想与中年人一道来继续上进,昌硕先生讲‘谓我何求颡有眦,八十翁犹求不已’。”这一时期,沙先生的创作进入一个鼎盛时期:“既能险绝,复归平正。”陈振濂先生在《沙孟海书法篆刻论》文中分析沙先生80年代书风特征时说:“有意为之强调气势和刻意求全的强调技巧,逐渐地为炉火纯青地信手拈来所代替。一切犹豫、彷徨和偶有小获的喜悦,被一种更为大气的风度所淹没。”

先生这个时期的作品,行草书和擘窠大字占据了先生鼎盛时期的主导地位。也正是行草书和擘窠大字使人们看到了有希望的当代书坛。

这一时期的作品,是先生千折百磨后的峰回路转,归于平正,一派玄机。先生的书法风格由秀逸儒雅到浑厚华滋最终归于古拙朴茂,一如草木之由春之绚丽多姿到夏之煊赫灿烂而人于深秋的豪迈深远最终归于冬之空旷无际。先生结字的斜画紧结,不主故常;用笔的侧锋取势,迅捷爽利,锋棱跃然;线条的浑厚朴拙,于纵横之间任其自然,令人羡叹不已。董其昌云:“渐老渐熟,渐熟渐离,渐近于平、淡自然,而浮华利落矣。姿态横生矣,堂堂大人相独露矣。”此语可为沙孟海先生独特书法艺术风格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沙孟海故居
沙孟海故居位于浙江省杭州市龙游路15号,距西湖仅几步之遥。属于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故居介绍沙孟海故居是一座中西结合式的花园别墅,建于上世纪20年代,砖木结构,屋顶直立的烟囱和突出的门呈楼裙样式,具英式乡间别墅风格。房顶直立的烟囱和屋前突出的门楼群样式显示出西式房屋的格局。房子的取材是简朴而牢固的青砖,原来的小园里种着几棵火红的石榴树,石榴花盛开的时候,衬得房子十分雅致,相传房屋因此得名。整间物资保存得十分完好,因院落里还种着几棵石榴树,故又被称为“若榴花屋”(其实,“若榴花屋”最早是沙孟海和弟弟沙文求、沙文威于1926年在上海戈登路715号租住的一所小房子,搬到杭州龙游路后沙老想起自己早年在上海的经历十分怀念,就又把新宅命为此名)。新中国成立后,沙孟海回到杭州,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他搬到这里居住,一住就是四十年,直到1992年去世。人物简介沙老早年从冯君木学古典诗文,从吴昌硕习...
· 越文化—文化名人—秋瑾
秋瑾(1875-1907),字睿卿,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出身于仕宦家庭,自幼喜读杜甫、辛弃疾诗词,骑射击剑,立志救国。1896年,从父命与湖南湘潭王廷钧结婚,意不相投。1904年冲破封建束缚,东渡日本,在东京实践女校学习,期间创立近代中国第一个妇女爱国组织“共爱会”,创办《白话报》月刊,鼓吹排满革命。年底回国,参加光复会,次年7月再次赴日,加入同盟会,为同盟会浙江主盟人。1906年10月,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鼓吹民主革命。1907年2月接任徐锡麟大通学堂督办,组织光复军,策应徐锡麟安庆起义。事败被捕,就义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
· 越文化—文化名人—马臻
马臻,字叔荐,东汉武陵(今陕西兴平县)人,东汉顺帝永和五年,马臻为会稽太守。看到绍兴平原沼泽一片,北临后海,南傍群山,每当潮汐倒灌,山洪暴发,即成茫茫泽国,田园淹没,百姓流离失所。于是他在考察平原水利情况后,制订了治水规划,发动民众,营建鉴湖。筑堤长127里,蓄会稽山36源之水于湖内,是面积约200余平方公里的大型水利工程。使绍兴北部平原千余年间9000余顷土地免遭洪水威胁,垦殖之利,使绍兴富甲天下。如此大型水利工程的建成,必然有许多房屋,坟墓被淹,有豪绅千余人假冒死亡者名字将马臻告上朝廷,马臻遭五马分尸死于京城洛阳。越人念其功,将其遗骸运回山阴,在鉴湖边建墓立祠,春秋祭扫不绝。
· 越文化—文化名人—任颐
任颐(1840-1896):字伯年,海派中的佼佼者,其绘画发源于民间,重视继承传统,吸收西画技法,形成风姿多采的独特画风。任頤是我國近代杰出畫家,在“四任”之中成就最為突出,是海上畫派中的佼佼者。他的杰出藝術成就受到世人矚目。任頤初名潤,字小樓,后字伯年,浙江山(今紹興)人。生于鴉片戰爭的清道光十九年(1840年),卒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父親任聲鶴是民間畫像師,大伯任熊,二伯任薰,已是名聲顯赫的畫家。少時受家庭的薰染,已能繪畫。十來歲時,一次家中來客,坐了片刻就告辭了,父親回來問是誰來,伯年答不上姓名,便拿起紙來,把來訪者畫出,父親看了,便知是誰了。這說明任伯年幼年就掌握了寫真畫技巧。任伯年曾在十几歲青年時期,在太平天國的軍中“掌大旗”,當時軍旗較大,“戰時麾之,以為前驅”。直到天京淪陷,任伯年才回家鄉,后至上海隨任熊、任薰學畫。以后長期在上海以賣畫為生。任伯年為人率真,不修邊幅...
· 越文化—文化名人—西施
西施(生卒年不详),姓施,名夷光。越国句无人(今浙江诸暨)人。西施才貌双全,志在以身许国。公元前491年,她被勾践贡献给吴王夫差。西施在吴国深得吴王夫差的宠爱,但始终不忘复仇雪耻,重返故国,终于协助越王灭掉了吴国。吴亡后,勾践“班师回越,携西施而归”,不料,途中变卦,竟把她视为“亡国之物”,沉于江中。也有西施随范蠡泛舟江湖而不知所终的说法。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