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电视剧二十年文化之路如何铺成?

2015-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82
转发:0
评论:0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电视剧二十年文化精品之路如何铺成?,  20年,14部作品,数十个全国性奖项,其中10次夺中国电视剧“飞天奖”,11

  20年,14部作品,数十个全国性奖项,其中10次夺中国电视剧“飞天奖”,11次获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还有“金鹰奖”戏曲电视剧最佳导演以及“金鹰奖”20周年突出成就奖唯一戏曲电视剧导演。这就是胡连翠和她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创造出的奇迹。

    将地方剧种塑造成电视文化,黄梅戏音乐电视剧 的20年成功之路,或许能为传统艺术的现代生存提供启示。

  “两个结合”诞生创新文化

    胡连翠,安徽电视台一级导演,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的创始人。她说,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的创新关键在于“两个结合”,一是将传统民间艺术与电视新媒体相结合,扬长避短;二是将名著与戏剧结合,走路线。

    首先,黄梅戏音乐电视剧保留了戏曲的灵魂--抒情婉转、琅琅上口的唱腔音乐,舍弃程式化的舞台表演和方言对白,代之以快节奏的故事片叙事手法、普通话对白,并且将写意的舞台时空布置改为自然景观实拍,辅之以现代音乐元素,让观众更容易接受。

    “除了受影视等媒介的冲击之外,戏曲本身节奏太慢、唱腔太多、方言太重也是其越来越受冷落的重要原因。时代发展,唯有按照现代观众的审美心理进行创新,传统戏曲才能生存。”胡连翠指出,黄梅戏多年来一直受到观众喜爱,主要在于唱腔,而电视剧的关键在于镜头空间自由切换,二者融合可以相得益彰。

    对此,知名黄梅戏编导王冠亚评论说:“以往,黄梅戏的舞台演出一场最多也不到1000名观众,而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则覆盖了全国各地,有助于黄梅戏扩大影响,吸引更多观众。”

    另一方面,为了让所拍的作品具有高雅的艺术品位与深邃的思想内涵,胡连翠选择将古典名著改编成黄梅戏音乐电视剧,首当其冲就是脍炙人口的古典文学名著《西厢记》。1988年,由胡连翠导演,马兰、汪静、马广儒主演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西厢记》在中央电视台与安徽电视台同时播出,令人耳目一新,居当年全国戏曲电视剧收视率之首,一举夺得全国观众参评的第六届“金鹰奖”最佳戏曲创新奖、全国第三届戏曲电视剧“金三角奖”以及由外国观众投票评选的首届美国南海“金猴奖”。

  政策财力保障是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持续生命的动力

    在黄梅戏音乐电视剧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安徽各界以及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西厢记》播出以后,有人喜欢我的戏,也有人说是‘四不像’。但是省里和台里领导都很支持我,我要拍戏他们都很重视和鼓励。那时候,我只需要考虑人才和本子,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最精彩最出色的本子和挑选最适合角色的演员。资金问题我不担心,虽然也是东拉西凑,但很多单位都很支持。”胡连翠说。

    在安徽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继《西厢记》之后,胡连翠一年导演出一部剧目,包括《朱熹与丽娘》《遥指杏花村》《桃花扇》等,年年摘取“金鹰奖”或“飞天奖”奖项。

    1996年后,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支持和介入将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推到了辉煌的顶峰。“我们跟央视合作十年,拍摄了七部戏。央视电视剧制作中心的投资占绝大部分,我拿着跟他们的协议找到台领导,台领导为我们解决余下的经费,戏拍出来版权属于两家共有。”胡连翠告诉记者。

    据了解,胡连翠与央视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陈汉元正式洽谈合拍的第一部作品是巴金的名著《家》,这部戏比胡连翠以往的作品迈上了更高的台阶。据巴金家人反映,巴金先生对这部剧感到十分满意,认为其对作品整体格调把握得很准,演员选得好,唱词和音乐都很优美。为此,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与安徽电视台又顺利地获得了对《春》《秋》这两部文学名著的改编权;此后,又相继合作推出《啼笑因缘》《二月》《潘张玉良》等剧目,年年将“飞天奖”和“金鹰奖”两个奖项 收归囊中。

  “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是打造“”的重要保证

    在成就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的因素中,“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以胡连翠为代表的一批文艺工作者执著于艺术创作,敬业精神令人感动。

    据胡连翠的丈夫周屏介绍,胡连翠“一头脑都是黄梅,连自己的衣服放在哪里都不知道”“一年365天,她总有200多天不在家,对孩子们关怀太少,与她生疏了的孩子们索性喊她‘胡阿姨’。”

    陪伴了胡连翠近20年的保姆艾和宁说,胡导经常请人到家里谈创作、听曲子、看片子;请外面演员来拍戏吃住都在自家;在外景地拍片,为节省经费,与演职人员同吃同住。

    胡连翠认为,是集体创造了荣誉:“演员们不计报酬,起早贪黑,我的要求又严格,演员为了演好角色吃了很多苦头。剧组的同志们更让我感动,我们合作了多少年,从没分开过,他们与我共担创造的艰辛,同享成功的喜悦。”

    据悉,在无锡唐城拍《孟丽君》,为节省场租费用,胡连翠带着剧组早早赶到现场,避开游客拍外景;游人多了就转移到室内拍,下午5点以后再接着拍外景。

    1999年拍《啼笑因缘》时,胡连翠劳累过度在拍戏现场中风。此后,其女周天虹接过了担子。如今担任安徽电视台文体电视剧中心导演、制片人的周天虹说:“我妈为黄梅戏音乐电视剧付出了一辈子的热情。他们那一辈人的执著精神令我感动和尊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就是“安徽造”
如果要为黄梅戏填写籍贯的话,那么究竟是写湖北还是安徽?本周日下午3时,安徽人文讲坛2007年度最后一讲将在合肥市图书馆举行,讲席教授——安徽省艺术研究所王长安所长将告诉听众,黄梅戏是地地道道的安徽本土剧种。一提起黄梅戏的身世,多年研究黄梅戏的王长安所长斩钉截铁地说,黄梅戏诞生地就是在安徽。对认为黄梅戏产生于湖北、发展在安徽的观点,王长安所长表示,他研究了大量史料,确定黄梅戏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是一个“相对晚出”的剧种。从湖北传入安徽的是黄梅调,只是一种音乐形式而非戏曲剧种。所以,在湖北的是黄梅调,而真正能称之为戏曲的黄梅戏则产生于安徽。经历了150多年,黄梅戏有过辉煌,和其他剧种一样,今天也面临着很多问题。王长安所长认为,缺少优秀剧本,缺少创新和超越等因素都制约着黄梅戏的发展。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和青阳腔
我从黄梅戏本戏的探源中,得出这样一个总的印象:即黄梅戏本戏的形成,对其影响最大的则是我省明代古剧青阳腔。青阳腔是我省第一代声腔剧种,其影响遍及大江南北。尤其在赣东北、鄂东、皖西南这一三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影响尤为巨大。这一带的所有地方花鼓小戏,从剧本到声腔,几乎都无例外的接受过青阳高腔的哺育。五十年代,就陆续发现了不少青阳遗响,在各地农村依然活跃着,其演出形式有的是业余班社,有的是围鼓清唱,有的是参加节日灯会。如赣东北的都昌、湖口高腔;鄂东的麻城高腔、东路子花鼓;皖西山区的岳西高腔等等。黄梅戏源起于鄂东黄梅县,它和楚剧差不多都同时受到了青阳腔这个高台大戏的影响。这是任何地方花鼓小戏在它们向舞台大戏发展过程中一条必由之路。否则那就成不了什么气候。直到今天,我们在楚剧、黄梅戏的传统剧目中,仍然不难发现有着丰富的青阳腔遗产。记得五六年我去武汉市观摩湖北省第一届戏曲汇演,在演出中我第一次看到了东路子...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的音乐黄梅戏的唱法(一)
黄梅戏的早期唱法虽不可考,但从剧种发展的脉络来推测,可见以下一些特点。由于当时的演出主要是在乡间土台、田头地角等旷野中,为了使听众能听得清楚,声洪气盛的大本嗓唱法就很是普遍。这些男声音高,当属民歌中“挣颈红”式的唱法。从今天黄梅戏仍然遗留着男腔过高的现象来看,这种情况绝不仅是猜想。黄梅戏曾一度称作“二高腔”,我们猜想高腔的唱法也影响着黄梅戏。从现有资料看,“一唱众各”、“锣鼓击节”的高腔演唱开工,在早期的黄梅戏的唱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于职业班社成立前的黄梅戏唱法,我们认为大概是百无禁忌的,一切“技巧”都可杂陈其内。这种“自打自唱自帮腔”的早期黄梅戏唱法,有着足够的自由。自从有了职业班社,黄梅戏的唱法逐渐有所改变。艺人们有了研讨唱法的时间,也有了职业化唱法的追求。在演出活动中,观众们对“吃戏饭”的艺人也会有较高的要求。猛不丁冒出一个懂行的人指出“荒腔走板”的事,这些“衣食父母”的要求,艺...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与严凤英
到安庆桐城罗岭,就为了看严凤英,一个叫陈庄的小小山村,两进深的青砖瓦屋,严凤英童年在此住过六年,她的乳名就叫鸿六儿。鸿六儿,一个眼睛清亮如露水的小丫头,赤着脚在菜籽湖畔龙眠山下打猪草、看花灯,不知不觉就学会了黄梅调。黄梅在我眼里是一朵花,长在田头篱下,沐浴梅雨秋露,也沐浴秧歌民谣,和竹笠、棕蓑、青青农田一起,组成江南田园美不胜收的乡土风情。那个叫黄梅的戏曲就应该在这样的乡土上抽枝长叶,是那些饲猪放牛小丫头的最爱,桐城陈庄的鸿六儿是其中一个,我们不好规规矩矩叫她大名严凤英,就叫她乳名鸿六儿最好。慢慢走过两进深的瓦屋,一一抚摸她用过的纺车、衣柜、炭炉和雕花木床,黄梅调的旅律就飘进来,是那曲《打猪草》:天天我打猪草咿呀,今天我又赶早咿呀,今天我又赶早呀,呀子咿子呀———曲调像流水,像丝绸,听得人心里一颤一抖,分不清是惊悸还是激动,农耕江南的风情原来如此撩人,感觉像鲤鱼游荡在春江里,像画眉飞翔在暖...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和其它剧种
黄梅戏除接受青阳腔的乳汁哺育外,也能博采众长,从其它高台大戏中吸取营养,以丰富自己上演剧目。见下表:其它剧种或说唱黄梅戏《白蛇记》(高腔)《鸡血记》《江流记》(高腔)《白扇记》《珍珠塔》(弹词)《珍珠塔》《长孝打凤》(东路子花鼓)《凤凰记》《玉环记》(传奇)《毛洪记》《秦香莲》(鼓词)《双插柳》《大合银牌》(汉剧)《牌环记》《东游记》(小说)《戏牡丹》《拾玉镯》(京剧)《游春》《目连戏》《骂鸡》《缀白裘》(徽剧)《张古董借妻》《张文贵传》(词话)《二龙山》上表所列《鸡血记》、《白扇记》、《戏牡丹》、《二龙山》、《牌环记》都已有专文考述。下面先谈三个小戏:《游春》是出描写少女初恋的小喜剧,过去极受城乡群众欢迎,也是当年严凤英的拿手戏之一。此剧似脱胎于京剧《拾玉镯》,不过黄梅戏具有更多的乡土气息,其中[菩萨调)尤为优美动人。当年丁老六、潘泽海都以剧中王干妈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骂记又名《王婆骂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