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河洛文化—历史古迹—洛河:大运河的中枢

2015-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61
转发:0
评论:0
河洛文化—历史古迹—洛河:大运河的中枢,最近,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步子加快了。作为洛阳人,似乎与大运河申遗关系不

  最近,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步子加快了。作为洛阳人,似乎与大运河申遗关系不大,其实那汩汩东流的洛河水,既是大运河的水之源,也是大运河的水之翼,早就盼望着飞到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上了。

  长度是苏伊士运河16倍的大运河,在洛阳迈出了第一寸水路。

  大运河弄湿了洛阳的衣襟,疏通了洛阳的经络

  站在历史的出口,一回首,看到长城;再回首,看到大运河。

  长城是凝固的历史,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长城,似乎与洛阳不沾边,而大运河,却弄湿了洛阳的衣襟,疏通了洛阳的经络。

  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通航里程最长的古运河,居世界古运河之首位,其长度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是运河的33倍。

  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持续1779年,全长1794公里。

  开凿历程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由吴国开凿,时称邗沟。从扬州附近的邗沟引长江水向北流,经高邮、宝应、淮安入淮河,沟通了长江和淮河,全长170公里。

  第二阶段,自7世纪初隋朝定都洛阳开始,于公元605年开通了通济渠,把洛水往东引入黄河,再从黄河引水至荥阳北,经郑州、开封折向东南,直到江苏清江(淮阴)与邗沟相通,长1000多公里。后又于公元608年凿永济渠,从洛阳向东北,经武陟、新乡、淇县到山东临清,北上到天津 、河北涿郡(北京)。通济渠、永济渠的渠首部分均在洛阳。

  第三阶段,元代全国政治中心移到北京以后,为缩短从北京到杭州绕道洛阳的航程。1283年~1293年,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把运河改成直线后,比隋代京杭运河缩短了900多公里。

  大运河的形成,主要在隋代,也就是在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期。隋灭陈,完成中国统一。隋炀帝杨广即位,为巩固国家统一,更好控制江南,使长江三角洲丰富物资统为中央政府掌握,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从此,隋中央政府开始依托江淮经济平台,进而发展全国贸易。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始于公元605年。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离开京都长安,到洛阳考察,公元605年即力排众议,下令着手两项重大工程:一是将首都由长安迁往洛阳;二是征调民工百万,由杰出工程专家宇文恺主持,开凿大运河,主要是开掘通济渠、永济渠。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头西脚东展开了她的身躯

  通济渠,公元605年开凿,分东西两段: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洛河、谷水入黄河;东段自荥阳汜水,引黄河后,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河。永济渠公元608年开凿,利用沁河、淇水、卫河水源,引水通航至天津。接着,溯永定河而上,通涿郡(今北京)。

  公元610年,隋继续开掘江南运河,开通镇江至杭州段,长400公里。这样,从京城洛阳到江都(扬州)、再到杭州,全长1700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畅行无阻。

  至此,大运河以京都洛阳为中心,头西脚东地展开了她修长的身躯,向东南、向东北叉开的两条腿,就是通济渠和永济渠。这两条渠,就像个“人”字,长河上的一撇一捺,伸向了南方和北方,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形成了北通涿郡(北京),南达余杭(杭州),沟通中国南北和东部、中部的水运大动脉。

  而在这条水运大动脉上,位于洛阳盆地的洛河,则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她是这条大动脉的核心,隋都洛阳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御河,同时也是千年古都洛阳的御河。

  一个惊人发现:洛阳市区段洛河,竟是一段人工河

  在大运河申遗方案中,有关部门是把洛河作为大运河的洛阳段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这当然为洛阳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带来了新机遇。

  有关专家提出:洛河不单单是大运河的一个河段,而是大运河的神经中枢,对于大运河来说,洛河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我市考古工作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对洛河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对洛南东西近100公里、南北近5公里的范围,进行了拉网式的考古调查和考古钻探,最后得出结论:现在的洛河,其走向与隋代所开凿的通济渠的走向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今天洛阳市区段的洛河,就是古代的通济渠,是人工开挖出来的运河,而非天然河道!

  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洛阳市区段的洛河,人工开挖痕迹越明显,越说明洛河与大运河的血脉相近。实际也正是这样,大运河开通后,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辐射的水运网,实际上成了一个经济带,是一个扩大了的经济开发区。只要大运河通到哪儿,哪儿就有了贸易和商业繁荣,这是不言而喻的。大运河的开凿与利用,使洛阳的地位更加重要。隋唐时期,洛阳的工商业得到空前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

  北宋时期,洛阳是大运河的西端终点。在隋唐至宋长达500多年的时间里,洛阳与大运河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而洛河两岸也留下了诸多与大运河有关的历史遗存。这些遗存不是粮仓,就是桥梁;不是城堡设施,就是水利设施,总之是与经济和漕运有关。

  2000年秋,我市考古工作者在考察洛河河床时,在今定鼎南路洛阳桥西400米处,发现了南北两道石砌河堤,这和文献上记载的唐代天津桥遗址十分吻合。河堤东西残长800余米,堤宽2米至3米,经认定,该段河堤初建于唐代,其中包括天津桥遗址。

  考古工作者还在新区隋唐东都城外郭城发现一处“宝贝”:厚载门遗址南不足千米处,有一处隋唐时期的大型水利设施,其街巷的排水系统非常科学,非常完善。在此水利设施遗址的东西两侧,还发现了近千米长的夯土河堤,这说明隋唐时期,洛阳多次用人工规范过这段河道。

  由于河道的畅通,由于漕运的便利,洛阳就可以大建粮仓了,可以大量储存粮食,而不怕粮食运不出去。隋唐时期,洛阳的粮仓有含嘉仓、常平仓、子罗仓等,城外还有回洛仓、洛口仓等。

  其中的洛口仓,因位于洛河入黄河之口处而得名。其于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筑,是隋王朝建造的最大的一个粮仓,也是隋唐时期全国著名的粮仓。仓城绵延20多华里,挖有3000个大粮窖,每窖可贮藏8000石粮食。洛口仓的选址很科学:位于洛河与黄河汇流处,占据了水运大动脉的轴心,便于集聚四方财物、辐射四方经济,同时由于其与京城洛阳近在咫尺,粮食能迅速通过洛河漕运,满足京城的调运需要。   

  另外在洛河北岸汉魏故城西北处,还有一座李密城。在洛河黑石关要塞处,有一处孝义堡。这些都是拱卫京师洛阳的军事重镇,也是捍卫洛河漕运或争夺洛河漕运的军事设施。这样一来,从洛阳向东,洛河就开始把它两岸的宝贝展示出来了——它们依次是含嘉仓、洛口仓、洛河大码头、孝义堡等等,这就叫洛河串珠:宝珠连连,金光闪闪,无一不与大运河的开通有着密切关系,无一不见证着大运河南来北往的丰功伟绩。

  实际上,洛河的漕运,在大运河没有建成之前就很发达了。史书记载,洛河水路交通悠久,早在西汉时期,每年从洛阳运往长安的粮食就多达400万石。东汉时,汉魏洛阳故城东(今偃师佃庄、翟镇一带)太仓的码头,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内河航运港口之一。早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等朝代,伊洛河这样的黄金水道,已被王侯垂青,他们临河祭祀,近河筑城,面河建都,忙得不亦乐乎,都把洛河当成了一条吉祥河。

  所以自古以来,洛河就被视为神河。《竹书纪年》记载:“帝尧祭于洛”,彰显了洛河的神圣地位;而“河图洛书”,则揭示了河洛文化的神秘底蕴。

  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洛河就是大运河的母亲河。有了洛河和大运河,才有了大运河上帆樯如林的商业往来,才有了《清明上河图》那样的市井繁华。  

  大运河在申遗,洛阳人在行动

  综上所说,洛河在大运河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我市关于大运河的考古调查和研究多是零星的,缺乏系统性,加之宣传不够,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洛阳与大运河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今,市文物局编写的《大运河(洛阳段)科研计划》,已对大运河洛阳段的考古研究进行了系统整理。 相关报道指出:这个计划的研究路径,是先围绕人工水利设施展开,将洛河上游隋唐时期的十八堰以及“三陂”(上阳陂、月陂和积翠陂),还有洛河中段的斗门、漕渠和新潭,再加上洛河下游的伊洛河口等处遗迹,作为田野调查和发掘的工作重点;今年的调查对象主要是漕渠、斗门,以田野资料为主,重点钻探有关码头,发掘古代沉船,调查古代河运有关遗迹;明年,要把洛阳地区发现的遗迹,与我省其他地方发现的运河遗迹接轨,对接研究成果,扩大宣传效果。

  同时,我市还将配套进行文物保护工程:一是在前期调查研究和考古发掘的基础之上,对大运河洛阳段沿线文物遗址进行分析排队,将与漕运有关的重要文物遗迹,如含嘉仓遗址、含嘉外仓遗址、洛口仓遗址、回洛仓遗址、子罗仓遗址、栈道、关隘等与大运河捆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二是结合大运河沿线文物保护等工程的实施,着手对天津桥等几处文物遗迹进行保护性展示,丰富大运河洛阳段的内涵。

  洛河,将在不远的将来,以大运河上最重要的河段,流动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上,提升我们的骄傲,湿润世人的目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河洛文化—历史古迹—马寺钟声
马寺钟声是洛阳八大景的另一景。白马寺到了北魏、唐、宋时代,因为佛教极盛,寺院殿堂巍峨,曾有僧众千余名,僧人们每天早晚按时上殿诵经。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时,殿内击磬撞钟佛诵,钟声悠扬飘荡,远闻数里,听之使人心旷神怡。到了明代,寺内有口大铁钟,重约5000余斤,钟声特别洪亮。据传这口钟与洛阳东大街钟楼上的一口钟音律一致,可以共鸣。人们往往在听到白马寺钟声的同时,紧接着洛阳城钟楼上的钟也响了,民间流传着“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佳话。因此,马寺钟声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 河洛文化—历史古迹—龙门石窟
龙门,古称伊阙,隋唐以后始称“龙门”。这里两山夹峙,形若门阙,伊水流经其中,宛如一条长龙穿门而过。白居易曾说“洛阳西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因而“龙门山色”很早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首。
· 河洛文化—历史古迹—定鼎门遗址公园
我市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区保护展示工程全面启动。不久的将来,一座集遗址展示、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大型遗址公园将出现在中外游客面前。本月20日左右,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政府将联合在洛举办大遗址保护工作现场会,定鼎门遗址公园将正式奠基开工建设。为何要在定鼎门遗址建设遗址公园?建成后的定鼎门遗址公园会是怎样一个“俏”模样?我们12日来到位于新区的建设现场,进行了探访。隋唐洛阳城的标志性建筑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唐朝继续沿用为都。五代至宋,虽然东京汴梁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但隋唐洛阳城继续使用。隋唐洛阳城主要由宫城、皇城和郭城组成。当时,隋唐洛阳城最外层的郭城上共修筑有八座城门,其中南垣上有三座,定鼎门居()中,系郭城正门,地位最高、建筑最宏伟,是隋唐洛阳城的标志性建筑。史料记载,定鼎门正式启用于隋大业二年正月。隋炀帝是第一个通过这座城门的帝王。以后,该城门相继被唐、后梁、后...
· 河洛文化—历史古迹—周山东周王陵
洛阳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境内,周山起伏,连绵数十公里,这里南望洛水,物华天宝,人文荟萃。著名的东周王陵就耸立在周山之巅,成为古都洛阳重要的文物名胜。洛阳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王都,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到公元前256年周朝灭亡的500多年间,东周王朝的25位国王死后都安葬在这里。周山本属秦岭的东端,位于东周王城西南约3.5公里,因山上葬有周王的陵墓而得名。在今三山村西的周山之巅,现存有4座高大的陵墓,依山势东西排列,雄伟高峻,气势壮观。西边的一座大冢为“周灵王陵”,呈覆斗形,保存较为完整。在周灵王陵东约625米处,有三座大冢东西紧密相连,名为“周三王陵”。这三座王陵的外观状似“山”字形,保存较为完整,均为覆斗形,用夯土筑成,封土转折处明显,顶部较为平坦。周灵王陵与周三王陵所处的秦岭名为“周山”,三王陵下的村庄名叫“三山”。从此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地名与周山王陵间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2...
· 【赖氏文化古迹】根在河洛
第一节颍川堂、松阳堂、西川堂的由来我赖氏之郡望,分别有“颍川堂”、“松阳堂”、“西川堂”之称。颍川堂:赖氏起源于古赖国,古赖国在河南褒信,公元前538年,楚灭赖之后,迁赖于鄢,今河南许昌鄢陵县,属颍河流域,“河”称为川,“颍河”为“颍川”。赖氏迁鄢后形成了赖氏的第一个郡望。故有“颍川堂”之称。松阳堂:东晋安帝二年(374年),遇公官任江东太守,奏请安帝赐所居之地为府郡,晋安帝亲书“松阳郡”赐之,因此复以“松阳堂”为郡号。松阳,汉时章安县南乡地;建安四年孙氏析置松阳县,属会稽郡,迄随置处州,明以处州为府,松阳县属处州府辖,今浙江省丽水地区松阳县。(查旧谱,因“处”与“虔”繁体字形相近有将“处州”误作“虔州”,误指松阳为江西地)。西川堂: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御制百家姓,封“西川郡”为赖氏堂号。取文王迁于岐山(即西岐),叔颖公为文王之子,溯厥本源,所以又称“西川堂”。以上三堂号虽称谓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