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天子同商

2015-02-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11
转发:0
评论:0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天子同商,     乾隆皇帝游江南时,乔装成一个员外,观赏杭州灵隐寺。他在大殿翻看一本“随

      乾隆皇帝游江南时,乔装成一个员外,观赏杭州灵隐寺。他在大殿翻看一本“随喜功德”簿,见捐题香油的人大多只写着三几两银子,而有一人却捐了千两。他不禁惊叹一声!再细看落款,才知是“善男潮州陈美”。他急忙找来方丈,想见此人。方丈说:“那是一位专营海运的人,他的船只正停在钱塘江口,待老纳打发小僧把他请来。”
      陈美是潮州府海阳县龙溪都(今潮州市庵埠镇)大鉴村人,一贯做海运生意,经常来往于潮州和苏杭之间。这次他到灵隐寺进香,只捐题了白银一十两。由于写的是直行草书,  “一”和“十”相连,才使乾隆皇帝误看成“千”字。
      陈美被请进寺后,与这位“员外”一见如故,“员外”还设素席盛情款待了他。谈到海运生意,陈美说:  “这营生本来不错,就是一路关卡重重,关关要税,弄得取利甚微。”乾隆皇帝笑着说:“这生意我们来合作如何?”陈美不知他要怎样合作,但还是先满口应承。乾隆皇帝先声明他不是共出本钱和同分利的合作,接着就取纸挥毫写了“天子同商”四个大字送给陈美,吩咐回去后制成一面黄旗挂在货船上,自有好处。陈美半信半疑地收下那幅字。
     陈美回到海阳县后,就照“员外”的吩咐,做了一面黄旗,绣上那“天子同商”四个大字,并把它挂在大货船的桅杆上。使他感到意外的是,这样做后,所过关卡便没有一处再吆喝停船检查和纳税,都望旗放行。陈美这才明白:原来那“员外”就是当今的乾隆皇帝。由于货船畅行无阻,陈美很快就成了个大富商。
     后来,别的商船也纷纷假造黄旗躲税,各关口的税收越来越少。有司一查,得知最先挂上黄旗的是潮州陈美,于是就上奏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知道这事是自己一时之兴惹出来的,便一面禁止使用“天子同商”旗号,一面颁旨召陈美上京,想让他享受荣华清福了事。陈美先是听说朝廷在迫查察件,这时又接到圣旨,以为此去凶多吉少,就饮鸩自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天子同商
乾隆皇帝游江南时,乔装成一个员外,观赏杭州灵隐寺。他在大殿翻看一本“随喜功德”簿,见捐题香油的人大多只写着三几两银子,而有一人却捐了千两。他不禁惊叹一声!再细看落款,才知是“善男潮州陈美”。他急忙找来方丈,想见此人。方丈说:“那是一位专营海运的人,他的船只正停在钱塘江口,待老纳打发小僧把他请来。”陈美是潮州府海阳县龙溪都(今潮州市庵埠镇)大鉴村人,一贯做海运生意,经常来往于潮州和苏杭之间。这次他到灵隐寺进香,只捐题了白银一十两。由于写的是直行草书,“一”和“十”相连,才使乾隆皇帝误看成“千”字。陈美被请进寺后,与这位“员外”一见如故,“员外”还设素席盛情款待了他。谈到海运生意,陈美说:“这营生本来不错,就是一路关卡重重,关关要税,弄得取利甚微。”乾隆皇帝笑着说:“这生意我们来合作如何?”陈美不知他要怎样合作,但还是先满口应承。乾隆皇帝先声明他不是共出本钱和同分利的合作,接着就取纸挥毫写了“...
·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妙联讽商贾
清朝末年,揭阳县城内有一个姓胡的茶行财主,为人贪婪,视钱如命。大家都说他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胡财主虽然富有,但斗大的字尚认识不到一箩,而平日却喜欢附庸风雅。他把自己的茶行起名叫“声记茶行”,把卧室叫“兰居”,把种有几盆花的天井叫“香圃”。有一天,胡财主心血来潮,想为茶行写一副藏头对联,并且要把“兰居”和“香圃”也写上去。可是,平日经常和他在一起胡吹、闲扯的清客们,却没有一个真有点才情的。结果,只好悬赏求对,贴出征联启事,声明如果有人能按要求写出对联来,赏纹银十两。那天,恰好有一位乡村私塾先生。路经县城,看见这征联启事,即应征为他撰写了这样一付对联:声看夺人,人知甘露生香圃;记名在耳,耳闻佳茗出兰居。字文皆雅,而且符合胡财主征联要求,围观的人莫不拍手叫好。胡财主见对联已经写好。但痛着白花花的银子,眼球一转,竟对那写对联的先生说:“我这征联启事,是闹着玩的。哪知你却当真起来。”那位过路先生一听...
·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妙联讽商贾
清朝末年,揭阳县城内有一个姓胡的茶行财主,为人贪婪,视钱如命。大家都说他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胡财主虽然富有,但斗大的字尚认识不到一箩,而平日却喜欢附庸风雅。他把自己的茶行起名叫“声记茶行”,把卧室叫“兰居”,把种有几盆花的天井叫“香圃”。有一天,胡财主心血来潮,想为茶行写一副藏头对联,并且要把“兰居”和“香圃”也写上去。可是,平日经常和他在一起胡吹、闲扯的清客们,却没有一个真有点才情的。结果,只好悬赏求对,贴出征联启事,声明如果有人能按要求写出对联来,赏纹银十两。那天,恰好有一位乡村私塾先生。路经县城,看见这征联启事,即应征为他撰写了这样一付对联:声看夺人,人知甘露生香圃;记名在耳,耳闻佳茗出兰居。字文皆雅,而且符合胡财主征联要求,围观的人莫不拍手叫好。胡财主见对联已经写好。但痛着白花花的银子,眼球一转,竟对那写对联的先生说:“我这征联启事,是闹着玩的。哪知你却当真起来。”那位过路先生一听...
·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觅知音
从前,有一个扬琴手,技艺甚差,却经常叹惜没有知音。一日,他来到一个朋友家中寄宿,正在弹奏一曲悲调。突然隔壁传来一个妇女悲切的哭泣声,心想:有知音了!便过屋来问那妇女说:“大嫂,多谢了,只有你才听懂我的琴音啊!”那妇女说:“我一听到刚才的响声,就想起我的男人来了!”琴手问:“那你丈夫也是一个?!”妇女紧接着说:“要是在世,也跟你一样是一个弹被棉的呀!”
· 潮汕文化―民间故事―义井
宋帝�m君臣逃亡到潮州大街,喉咙干渴,想要喝水,忽见路旁有个大井,可惜因为战乱,铺户关门,行人绝迹,找不到打水的桶,无法喝到水,群臣们一个个束手无策,只好望井兴叹。宋帝�m对着井口探头说:“井水呀,朕命你高升起来吧!”话音刚落,骤然间井水滚滚向上猛涨,从井底直片上冒出来。让他们伸手捧起来喝。宋帝�m大喜说:“井亦知君臣之义呵!”他喝够了水之后,就封这个井为“义井”。此名一直流传至现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